《超越感觉》读后感
来自洪彬的分享
分享1:
Beyond Feelings(《超越感觉》)是讲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书籍,书中第四章的主题是What does it mean to know?(知道是什么意思?)。
对于“知道”这个概念,作者说,那不仅仅意味着有了对某个问题的正确答案,还包含了领悟这个答案的过程。
“知道”往往暗示着别的意思,例如:你有能力正确表达你所知道的东西,以及你知晓你是如何到达“知道”这个层次的。
我们往往高估了我们“知道”某些事情的能力,在多数的问题上,我们处于“伪知道”的状态。
例如,如下的陈述,你认为对吗?
1、女人能养育好孩子,而男人不能。
2、表达愤怒能减轻其对我们的影响,并使得我们感到更加的舒服。
3、在哥伦布到达新大陆之前,本土美洲人一直是彼此和平相处,且与身处的自然环境也处于和谐的状态。
这几个大多数人认为正确的论断其实都被证明是错的。
事实上随意测试一下我们是否真的“知道”自己一直以来“知道”的东西,就会发觉我们所谓的“知道”很多时候显得很苍白。
【例如,试着跟别人解释一下什么是“动力”、“毅力”、“学习”。】
分享2:
Beyond Feelings(《超越感觉》)是讲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书籍,书中第三章的主题是What Is Truth?(什么是事实真相?)。
当中提到几个有几个因素会影响我们对所谓“真相”的认知:
1、别人的观念对我们的影响。
常说Seeing is believing(眼见为实),而实际上Believing is seeing(所信即所见)同样成立,后者形象的反映了一个事实:我们所认同的观点、现象几乎都带着其他人持有的观点、信念的印记。
2、我们的感知是有缺陷的(imperfect perception)。
例如,当我们带着情绪去认知某个观点时,往往就会失偏颇。
3、我们的记忆是有缺陷的(imperfect memory)。
当我们忘记某些细节而日后试图回想时,我们通常会借助我们的想象力,以我们的期望、习惯思维去填补那些“空白”。
4、我们所接收的信息可能本身就是不完整,甚至是错的。
5、因为缺乏正确的思维能力,我们会产生一些错误的想法,例如:“每个人都能建立属于他们自己的认知事物的真相”。
对待事实真相的合理态度是:我们得去发现、揭露真相,而不是去创造真相。
分享3:
Beyond Feelings(《超越感觉》)里面讲到一点,一个人的早期经历对其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会影响他们对自己以及别人的基本看法。
小孩子一般会存在如下四种看待自己或他人的方式:
1.I'm not OK-You're OK.
2.i'm not OK-You're not OK.
3.I'm OK-You're not OK.
4.I'm OK-You're OK.
分享4:
Beyond Feelings(《超越感觉》)是讲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书籍,书中第三章的主题是What Is Truth?(什么是事实真相?)。
当中提到在探索事实真相时,其中一个最大的挑战是在因果关系的判断上,典型的错误如下:
1、在本身没有因果关系的事实上扯出了因果关系;
2、仅仅看到了简单的、明显的因果关系,而忽视了更复杂、微妙的其他关系;
3、认为因果关系仅存在于物质上的现象(如:力产生了运动),而无法存在于人类的事务上。
为了避免这些错误,需要理解如下四个事实:
1、事件A先于事件B发生,但不意味着A导致了B。
(例如,你今天表现不好被老师骂,然后刚好你当天的测验老师判了低分,你就下了个结论:一定是因为我被老师骂,所以测验得了低分)
2、因果关系不仅仅存在于物质现实中,在非物质的人类事务中同样存在因果关系。
要清楚的理解这一点,其实得明白因果关系(causation)这个词本身从定义上所给定的范围就包含了科学及人类事务两个领域。
牛津字典对causation的定义:
"that which produce an event;
that which gives rise to any action, phenomenon, or condition."
其中两个动词,produce(产生)跟give rise to(引起、促发)就分别对应了两个领域。
所以,”因果关系(causation)“这个词可以理解为是:
"the phenomenon of one thing influencing the occurrence of another.(某一件事影响了另一件事发生的现象)"
换句话说,我们说两个事情(例如A和B)存在因果关系时,不意味着A”产生了“B,而有可能是A”invites(诱使)“/”encourages(促进、助长了)“/"inspires(引起了)"B。
(如:20世纪初期人们认为智商是天生的这样一个观念促使教育家得出了结论:思维是无法被教的,所以把教学的关注点转向了死记硬背以及开展职业教育。)
3、因为人们有自由意志,所以对人类事务中”因果关系“中的结果预测变得比较难(通常会跟其他的结果混淆在一起)。
4、因果关系通常是很复杂的。
分享5:
Beyond Feelings(《超越感觉》)是讲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书籍,书中第二章的主题是What is Critical Thinking?(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者的特点:
1、擅长提出恰当的问题;
2、能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
批判性思维者跟非批判性思维者的区别:
1、前者能诚实地对待自己,敢于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能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性,能警惕自己的错误;
后者假装自己懂得很多,忽视他们的局限性,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没有错误的。
2、前者把难题和争议性的事件当成是很有意思的挑战性活动;
后者则把其当成是麻烦事,或者是对自己ego的威胁。
3、前者力求理解自己原来所不知道的事物,保持好奇心,对复杂的事项或因素持有耐心,时刻准备着投入时间解决困惑;
后者则对复杂的事物缺乏耐心,宁愿继续困惑,也不求理解。
4、对于评判,前者基于足够的证据而不是个人的偏好;后者基于自己的第一印象以及内心的本能反应。
5、前者对于别人的想法充满兴趣,愿意去专注地聆听、解读他人的想法;
后者不愿意关注他人的想法,更多充满着自己的想法,面对分歧,他们往往会想“我该怎么去反驳它?”
6、前者认识到极端的观点往往是不对的,所以他们会尽力避免,他们会练习着保持公正的、不偏不倚的态度;
后者会忽略平衡这个事情,更多会偏好那些能支持自己既定观点的意见。
7、前者会练习着去克制、控制自己的感觉,而不是受制于感觉,他们会三思而后行;
后者更多是跟随自己的感觉形式,而且往往会冲动的行动。
分享6:
Beyond Feelings(《超越感觉》)是讲批判性思维的书,书中第一章的主题是Who Are You?(你是谁?)。
“你是谁”的问题除了常规意义上的回答,更大意义上讲,这个世界有很多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角色认知:
1、时间和地点的影响。(例如:古代的人跟现代人,东方人、西方人饮食习惯的不同)
2、想法、概念的影响。(例如“人的智商是天生的”这样一个论断直接影响了不同人群行为上的不同,甚至影响了某些国家立法者的政策制定。)
3、大众文化的影响。(电视、网络等。)
4、“操纵”的影响。(例如广告对我们的影响,包括操纵我们的记忆从而影响我们的行为。)
5、心理学的影响。
人之所以具有个体的独特性,始于这样的认知:我们不可能逃脱别人以及环境对我们的影响。
分享7:
20170620阅读分享D15:
Beyond Feelings(《超越感觉》)是讲批判性思维的经典书籍,书中第六章的主题是What is evidence?(什么是证据?)。
作者在当中提到,
表达观点(opinion)是告诉别人我们怎么看待某个事情;
而呈现证据则是向别人展示我们所持有的观点是讲得通的。
人们总是很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但却总会忘记他们这些观点的形成过程,这就类似学生会记得他们某一门课程的最终成绩,但多数会忘记掉获得这个最终成绩之前的那些测验或作业的成绩。
另外,人们持有的很多观点其实其本身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只是单纯从熟悉的人或媒体的言论所借过来的。
需要承认的一点是,当我们被要求提供证据支持我们的观点时,我们往往拿出来的说辞是经不起推敲的。我们总会安慰自己说:不是我不知道,只是我暂时还想不出来而已。
批判性思维者总要经受这种自欺欺人想法的诱惑,但他们往往已经认识到了抵御这种诱惑的价值;再者,他们也形成了一种习惯,就是在形成观点之前,他们会尽可能地核查支撑观点背后的证据的质与量;另外,他们在表达出观点之前,也会再回顾一下那些证据。表面上这个过程他们花了很多的看似多余的时间,但是他们会保有一种自信:他们切实地知道自己在谈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