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要面儿,越没脸儿
乔布斯说过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在一起工作,因为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
啊,聪明人都不要脸?
不是,聪明人不是不要脸,而是知道脸儿不是别人驳倒自己时去维护面儿。
真正的脸儿是借由异见 ,发现并抓住改进自己的机会,从而成为更好的自己。
说得轻巧,可事实上,没几个人爱听异见。
不爱听异见的原因在于,我们分不清“我”和“我的行为”。我们把“我”和“我的行为”捆绑在一起,别人质疑“我的行为”时,我们以为别人是在质疑、否定“我”。
比如,演讲稿审核组跟我说,你的演讲稿“看了题目就不想听”。我第一反应就是心理受了冲击,不会想自己的演讲稿到底哪里有问题,也不会去考虑对方说得对还是不对,而是觉得对方是针对我这个人的,就会胡思乱想,觉得是不是自己不是腕儿,所以被排斥被难为啊?当时的情景,哪怕不能反驳,心里也带着负面情绪,不能积极参与其中。
可是,被情绪冲昏头脑的我,应该想一想:评审组点评的是演讲稿本身,他们如果针对我这个人的话,压根不会让我参加演讲啊。
分不清“我”和“我的行为”,就会让人产生防备心理,一听到别人对“我的行为”的质疑,就急着防卫,第一时间找理由反驳,生怕“我”被贬低、被否定。
这样的思想行为模式,比比皆是。就像是盖着瓶盖倒水的杯子,用戒备、反驳的防卫心态去面对异见,外部的新鲜、营养、有益成分怎么注入进自己这个杯子里呢?
装不下异见,把异见都反驳回去,看似是保住了“面儿”,可吸收不了外来营养,成长不起来,终归是没脸儿的。
成甲在《好好学习》一书中,提到一个“绿灯思维”——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者不同意见时,第一反应是: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
多考虑新观点的优点和用途,利用它们的价值。当然,通过分析,新观点也可能存在不足,不足之处可以弃之不用,或者想办法完善。这样,一个人的进步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呢?
听着很诱人,可做到“绿灯思维”太难,因为这意味着打破老旧的“自我”和“尊严”,这要求人不能玻璃心,要舍弃“面儿”,谁肯对自己这么狠呐?
所以,越是要面儿的,越是没脸儿了。
写在后面:
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分不清“我”和“我的行为”,那我对别人的“他”和“他的行为”能区分吗?
别人做了什么,我能不能客观理性一点,只就事论事,知道这只是“他的行为”,而不是因为对“他的行为”有异议,便针对“他”这个人,说“他”这个人人品不行、性情卑劣呢?
自勉,自省!
感恩自己日复一日的坚持,让我能有机会、有资格步入一个所谓的“圈子”,刷新认知,加速成长。
感恩!
请点击此处输入图片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