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细品《三国演义》之曹操(一)

2022-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宗教与文明

西江月

天上乌飞兔走,人间古往今来。

沉吟屈指数英才,多少是非成败。

富贵歌楼舞榭,凄凉废冢荒台。

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杨慎

曹操

借用杨慎的这首西江月,我们来聊一聊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诗人曹操。

在我们把酒言欢,谈古论今“沉吟屈指数英才”的时候,三国时期的曹操无疑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位英雄人物。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就让我们通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去了解一下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吧!

《三国演义》中对年轻时候的曹操的描写:

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顒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

桥玄是东汉时期的名臣,官至太尉,相当于今天的三军总司令。

何颙是东汉末年的名士,官至丞相长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秘书长。

许劭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评论家。据说他每月初都要对当时人物进行一次品评,人称为"月旦评"。

在汉朝时期,做官有两种途径:

一个是官办的培养官员的学校,叫做“太学”类似于现在的中央党校和国防大学;这里的学生毕业考试分为两个等级,当时称为“甲科、乙科”;甲科出身的为郎(皇宫侍卫,在皇帝身边待上几年,政府需要官员时就从中选吧),乙科出身的为吏(发回家乡的地方政府担任副职及以下官员,正职由皇帝任命)。

二是选举制度,史称“乡举里选”。各地方可以时时选举人才到中央。

“举孝廉”就是选举制度的一种。所以在当时获得著名人物评论家、名人、士绅、官员的品鉴是非常重要的。

曹操在年少时就有这三位名士的品鉴,在二十岁当上洛阳北部主管军事、治安的副县长(洛阳北部尉),做得很有成绩。可见曹操在少年时卓越的才能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三国演义》第四回写了一个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故事讲曹操到王允的秘密宴会上一番豪言壮语拿到了七宝刀,第二天怀里藏着七宝刀,很晚才去见董卓,董卓问为什么来晚了,曹操说自己的马病了,瘦弱无力,所以来迟了,董卓让吕布去为曹操挑选宝马,曹操借机刺杀董卓,被发现,遂以献七宝刀迷惑董卓,然后骑马跑了。

故事很简单,但是罗贯中写这个故事是很有深意的。什么目的呢?就是要突显曹操这个人物的才能。

历史上刺杀重要人物的故事不少,著名的四大刺客专诸、要离、聂政、荆轲等,无论刺杀成不成功,刺客能够全身而退的几乎没有。

董卓也被刺杀过好几次,刺客能够全身而退的只有曹操一个。

曹操对这次刺杀做了精心的准备,包括故意迟到,怎样对话、怎样刺杀,怎样逃走都做了很周全的安排。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故事背后的东西。

首先,曹操早就有了要刺杀董卓的心思,只是在默默筹划刺杀的方式和如何逃脱的方法。曹操利用董卓对自己的赏识选择了靠近和奉承董卓,为刺杀行动做准备。

第二,曹操想到了既能刺杀董卓,又能顺利逃跑的办法,那就是利用七宝刀来刺杀,为什么一定要七宝刀呢?因为万一刺杀不成功可以以献七宝刀为名脱身,这才有了曹操赴宴借七宝刀的情节。

第三,曹操是故意迟到,他非常熟悉董卓,已经猜到了董卓大概要如何应对。支开吕布,骗取宝马也在他的计划之内,试想如果事情没有按照曹操的预想发展,那么他很可能会推迟刺杀行动,再寻良机。

第四,以遛马为名顺利逃跑。虽然刺杀没有成功,却干净利落的逃脱险境,体现了曹操这个人物的厉害之处。

曹操不但谋划能力强,还有很强的观察和应变能力。我们再看下面这个故事。

曹操逃出城外,飞奔谯郡。路经中牟县,为守关军士所获,擒见县令。操言:“我是客商,覆姓皇甫。”县令熟视曹操,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阳求官时,曾认得汝是曹操,如何隐讳!且把来监下,明日解去京师请赏。”把关军士赐以酒食而去。至夜分,县令唤亲随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问曰:“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操曰:“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县令屏退左右,谓操曰:“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操曰:“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县令曰:“孟德此行,将欲何往?”操曰:“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县令闻言,乃亲释其缚,扶之上坐,再拜曰:“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

通过这段简短的对话我们来分析曹操的观察和应变能力。曹操刚被抓到见县令时辩解自己是商人。我们来看罗贯中讲述县令的一些细节:

一、“沉吟半晌,乃曰:“吾前在洛阳求官时,曾认得汝是曹操,如何隐讳!”为何沉吟半晌才指出曹操的身份:无非有两个原因:

1、要不要指认曹操?

2、指认后要如何处理?不指认要如何处理?

二、“至夜分,县令唤亲随人暗地取出曹操,直至后院中审究

时间:半夜审讯;

行动:暗地取出;

审讯地点:后院;

三、“屏退左右

解读:类似案件的审讯一般是傍晚时分,在大堂,公审;这一系列的动作都是要试探曹操是不是像名士所传言的是“治世之臣”,体现出县令陈宫是在寻找自己想要辅佐的主公。

 我们再看看曹操应对的变化:

1、“我是客商,覆姓皇甫。”狡辩。

2、“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大义凛然,暗示自己志向高远。

3、“汝休小觑我。我非俗吏,奈未遇其主耳。”“吾祖宗世食汉禄,若不思报国,与禽兽何异?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体现自己是为国为民的忠臣义士。

4、“吾将归乡里,发矫诏,召天下诸侯兴兵共诛董卓:吾之愿也。”表现出自己的逃跑不是贪生怕死,而是要为天下百姓伸张正义。

 曹操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不但成功使自己脱身,还让陈宫诚心相助。

 我们经常提醒自己遇事不要慌乱,仔细观察,多问几个为什么?

曹操能够成功的脱身恐怕仰仗的也是这几点。通过对县令陈宫行动的观察,曹操猜测出了陈宫的意图,所以应对自如,成功的把自己树立成为陈宫心目中理想的主公形象,这也为后来陈宫通过杀吕伯奢一家的事实重新认识曹操埋下伏笔,也通过这些事情成功的把曹操树立成“一代奸雄”的形象。

 我们不得不佩服罗贯中,他用他的“如椽之笔”如此隐晦的把一个具体的曹操的形象送到读者眼前。

曹操是著名的历史人物,有人称他为“奸雄”,有人称他作“英雄”,他即是治世能臣,也是心有韬略的军事家,他不是一篇文章就能说清楚的。我们只是通过罗贯中的笔来了解曹操这个人物的一个小小的侧面,让读者学习和体会一下伟大历史人物的做事方法和风格,让我们获得一些进步和提升。

历史是一面镜子,虽然无数的英雄人物、是非成败已成往事;无数富贵之家、歌台舞榭都已是废冢荒台,但它一直提醒和教育我们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