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读|那个发动了文字狱的乾隆帝,还导演过“更荒谬”的案子

2017-04-17  本文已影响0人  砾乐Lile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读书报告

一.本书作者想表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本书是孔飞力致力于清代历史的代表作之一,以清朝乾隆年间叫魂妖术大恐慌一案为切入点,援引该案案发的起因和时代背景的史料,将乾隆帝统治年间国家盛世的由来及其背后的隐忧铺陈开来,剖析了清朝政治制度的弊病、少数民族统治与汉族臣民之间的矛盾、君主专制与官僚制度之间的冲突等问题。叫魂一案的本质,其实仍是封建君主为巩固自己统治、肃清政敌、禁锢民心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一次清洗运动。

二.为了表达上述内容,作者是怎么安排结构的?使用了什么方法?

本书共分十章,大致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叙述妖术起源的宏观政治背景、时代背景与民间社会背景,进而详细阐释这一案件的演变过程,最后对官僚君主制进行总结。前四章交代了清朝妖术蔓延的民间背景、清朝盛世时期国家层面和民间层面的繁盛与隐藏的社会矛盾、以及国家对妖术罪行的判定。第五到八章对妖术大恐慌其缘起、朝廷的清剿与对“妖党”余孽的追捕讨伐,以及这一案件的终结。最后两章则起到升华作用,对叫魂一案折射出的君主专制制度本质做出总结。

三.在表达主旨的过程中,各个章节起到了什么作用(它们跟作者要表达的那个主旨是什么关系)?

第一章:本章从叫魂事件的源头讲起,并介绍了官府对叫魂案犯的惩治措施。叫魂事件的起源主要包括三件事。第一件是浙江德清县农夫沈士良希望借由石匠吴东明的大锤,锤下贴有虐待自己的侄儿们的名字的木桩,使侄儿失去精气而亡。第二件是浙江萧山四名和尚化缘途中,因随口问道孩子的名字而被污名为叫魂者。第三件是苏州一乞丐被一小孩举报为叫魂者。第四件是浙江湖州一和尚去苏州填补庙里供给,在苏州胥口镇被人检举为叫魂者。这四件事为叫魂案全面展开做了铺垫。囿于老百姓对妖术恐惧,为官之人即使看头个中缘由——比如,有人利用叫魂一事滋事利己——但也不能逆民意而行。因而政府的立场是,对妖术是否为真持怀疑态度,但对呈至公堂的妖术案件却不会掉以轻心。

第二章:本章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乾隆统治时期的盛世局面,以及其潜在威胁出现的根源。从宏观上看,之所以称乾隆时代为盛世自有其道理:商业空前发展、人口增加、小城镇不断扩散发展,这三方面解放了劳动力;进出口贸易刺激了货币供应量增加,进而刺激税制改革。而从百姓的微观视角看,商业发展一方面可能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另一方面,生产力的解放和人口增长则可能加剧无地农民演变为流浪汉的危机,这些被排除在生产性经济之外的人会向社会下层移动,沦为乞丐之类的社会阶层,因而这些人变成了“叫魂危机”中最可能的问题来源。

第三章:本章主要从乾隆皇帝的角度出发,解释了这位皇帝座江山的忧虑与挑战,为下文为何叫魂危机会经由乾隆帝推波助澜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做铺垫。乾隆帝面临两个最大的挑战:谋反和汉化。而这两点都来自于清朝满族统治者相对于汉人的异质文化特点。谋反的挑战在于:新统治者始终可能被认为是外来的篡权者。汉化的危险则来自于满族后裔“沾染”汉人生活的风气后,正逐渐丧失自身文化的独立性,甚至出现腐败、行政效率低下等一系列政治问题,尤以江南问题最甚。叫魂危机为弘历应对这两个挑战提供了机会:一方面可除去江南地区的腐败,另一方面也肃清威胁满人文化特性的人,捍卫种族特性。

第四章:本章从1768年皇家前往承德避暑时弘历陆续接触到的妖术案件讲起,叙述了清朝应对妖术案件的处理措施。自这一章开始,案件由南方发展到山东,进而逐渐传递到中央层面,引起弘历注意。国家对妖术早有禁止规定:《大清例律》中对妖术的禁止条款包括十恶、礼律和刑律。而对于妖术问题的惩治实则反映了国家对待超自然力量上模棱两可的立场:国家希望其是与神灵世界建立起联系的唯一主体,若公然同与之对立的天地崇拜团体斗争,则从侧面证明后者也与神灵世界也存在联系,反而会提高后者的地位,因而国家需要否定后者的存在。利用老百姓的传统信仰为诱饵,层层深究叫魂主使,正可以达到国家肃清“行使妖术的政敌”以稳固政权的目的。当然,这也要求统治者谨慎行事,以避免加重百姓的恐慌。

第五章:本章从灵魂与躯体的关系、头发与妖术的联系、针对妖术的预防措施、僧道成为叫魂案中主要怀疑对象的原因和处置措施、以及乞丐何以也成为怀疑对象五大方面,阐释了妖术能引起恐慌的缘由。

第六章:本章主要叙述了各省份对妖术的清剿,进而揭示了乾隆帝与各省官员博弈过程。这场博弈的基础是官僚的责任制度,即上级官员对下级附有监督和弹劾的责任。到了顶层,行政上的失误则可能导致皇帝对某人失去信任。该制度的运作依赖于对信息的控制。当皇帝通过其自己遍布各省的耳目获知了官员未曾上报的信息时,皇帝与官员之间便会形成紧张关系。叫魂案便是这样一个案件。官员瞒报,一方面源于官员对大众迷信的蔑视,另一个原因则是不想被难以轻易查证的案件耗费精力。接下来,本章通过叙述江南、山东及京畿等地的妖术案件,解释了在政府层层追查下,发现妖术呈现出自南向北、自乡村向其他社会层面延伸的态势,来印证皇帝与官员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本章承接上一章,进一步叙述妖术的发展态势,同时也进一步阐释了弘历在此案中扮演的角色。一旦意识到妖术背后存在政治危险,他便对尚未发现妖术的省份发出警告,以控制妖术蔓延。浙江省、湖广两省等尚未发现妖党的省份都在弘历的次次紧逼下交出了涉案者,但也出现了不少涉案者相继翻供的现象。同时,弘历认为叫魂案犯遍布全国,但妖党核心却不断转移,进而发出更多自相矛盾的命令,更增加了官员的执行难度。对此,本章用大术师明远的例子加以解释。

第八章:本章承接上一章,对牵连深广的叫魂案如何终结加以解释。自始至终,原告位置只有皇帝一人。对官员大肆施压、加重刺激,对他们的办案速度和力度层层加码,对行动迟缓的官员刻薄训斥。官员一方面忧虑民间谋反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却又不愿折磨无辜含冤的囚犯,更不愿耗时在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的供词上。本章也列举了几个不同的案子,来说明叫魂案本身的自相矛盾与漏洞百出,这使得官员们开始怀疑案件的真实性,而大学士刘统勋这一清官来。承德觐见皇帝后,此案终于出现转机,最终弘历停止了清剿。自然,朝廷不会推翻叫魂案的合理性,但这场轰动的乌龙事件也在案件最初起源的石匠叫魂事件水落石出之后证明,“叫魂”妖术不过是迷信的幻想。

第九章:本章揭露了叫魂案背后隐藏的政治本质。这个案件中的主体是妖术——它扮演着某种被作者称为“政治罪”的角色——和皇权。君主和官僚之间存在权力则制衡关系:官僚制度的繁琐条规即是官员对皇帝本人专制要求的制衡。同时官僚体制也具备自我监督能力,表现为弹劾和定期考绩。考核政绩也是君主对官员的控制方式,其精髓在于对官员犯罪和行政失误作出区分。弘历的做法就是亲自考察每位高官。这源于他对常规权力的失望,和对官员自我监督的不信任。在叫魂危机中,这个荒唐的案件为皇帝整肃官员纪律提供了极佳机会。而官员对君主这种荒唐的专权行为也存在抵制,本章即通过四省官员抵制君主淫威的方式,解释了官员如何将君主的非常规划、专制的要求向习惯的、常规化方向引导。因而叫魂危机实际折射出双重影响:一方面是国家上下对妖术的清剿,另一方面则反映在君主与官员的关系形态上,或者说君主权力与官僚制度的抗衡上。

第十章:本章从君主、普通大众和官员三个层面,分析了叫魂案件投射在不同社会群体上所产生的权力转移和效果。对君乾隆帝弘历而言,他一方面要稳固自己的统治,这依赖专制和无常的权力,叫魂危机下的政治罪就是这样一个契机;另一方面,他却也难以打破官僚体制常规裹足的积习。对普通大众而言,他们仅出于对妖术单纯的工具,而希望借由案件来消除妖术对自己和家人的威胁,但在这一过程中,冤冤相报形式的敌意反而赋予了普通大众无形的权利:若一个人憎恶另一人,将其诬陷为妖党在彼时不失为一条“良策”。对官员而言,他们仍可以制约君主无常的权利发泄,即通过瞒报、谨慎的自我关系、隐藏真相以隐藏人际关系,还有墨守成规的懒惰。

四.这本书有哪些地方超前/过时了?

我认为这本书的精妙之处有三。

其一,作者选择一个案件作为切口来解释清朝官僚制度的矛盾所在。一个案子本身就具有悬疑色彩,而一个基于人民迷信的思想基础所堆积起来的案子,更具有一丝神秘感。到底谁是叫魂案的主谋,他做这些事情出于何种原因?跟随作者的脚步,我也渐渐发现了案子的荒唐之处。那便是没有主谋,亦或者是,皇帝自己就是主谋。这个结果让这个案子乍看之下荒谬至极:那些枉死百姓的性命似乎在皇帝的权力意念面前毫无价值。但若回归到君主与官僚之间的矛盾,这个案子的价值就一目了然了。

其二,本书令我一反往日刻板印象的一个观点是:君主制度与其官僚制度之间也存在对立性。一定是之前历史学习太肤浅,从未仔细思索或体味过君主专制和封建官僚制度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君与臣之间若未形成良性的制衡,也许封建统治的上层建筑也将遭受统治危机。

其三,本书再一次提醒我,当宗教仪式、传统迷信思想与政治问题相联手时,将可能产生极大的社会影响。我们可能称求神、拜佛、算命、卜卦为封建迷信,然而这些内容却从未从生活中消失,更何况在封建社会,发端于这些生活方式的谣言蠢蠢欲动之时,最先受蛊惑的莫不为老百姓。书中对官员不为叫魂案所动的分析中包括一点:为官之人虽对此嗤之以鼻,却仍需对百姓状告的内容秉公执法。这一点不仅解释了乾隆年间官民之间的关系,也道出了彼时的官僚制度运作体制。

五.这本书有哪些地方你不同意?或有疑问(觉得没说清楚)?

暂时没有。

六.这本书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近似于你所处的现实?

这种由封建迷信发端而起政治类案件,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似乎已经没有了市场。但值得反思的是,种族冲突、信仰对立对政治统治的影响在不少国家仍是造成社会动荡的根源。书中谈到了欧洲巫术、谈到了佛教等宗教信仰问题,这些问题对不同于我国的政治制度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当自己身处这种文化环境时如何使自己能与其融洽相处,颇值得反思。

七.其它感受

本书论述角度新颖、鞭辟入里。而更令人惊喜的是翻译的深入浅出与恰如其分。若与《万历十五年》做一对比,无论是叙述风格还是叙事逻辑上,我认为本书都更胜一筹。

那我,让我们从题目开始:什么是叫魂?

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是:叫魂亦称“喊惊”、“喊魂”等。旧时汉族信仰民俗,流行于全国大多数地区。古代认为,人有疾病将死,魂魄离散,须招魂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因而有“招魂”之俗。这种风俗,不仅在咱国土上存在过,还曾一度盛行于隔海相望的日本,遍及岛国各处。

不过这本书里,叫魂不是为了让魂回来,而是为了让魂走。

叫魂者寻觅好猎物,便走上前去,抛出迷药粉,待被迷惑的对象昏昏沉沉之际,剪下他的发辫,之后,便可以控制这个人。

这就是叫魂。

这哪是叫魂,这叫迷信。

归根结底,“叫魂”一事子虚乌有,有的是作为天子的乾隆皇帝在种族优越感与普世价值观之间的矛盾、是君主专制与官僚体制之间的拉扯、是满人统治阶级担心“谋反与汉化”威胁帝国的心有戚戚,借叫魂一事,伤及诸多无辜,背后却隐藏了诸多复杂的政治考量与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这看似荒唐的一桩案子,持续时间之长、牵连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其本质,仍旧是帝国统治者对自己能否一直稳坐江山的担忧。

清朝立国之时强制汉人剃发曾一度引发种族冲突,此事也成为弘历处理叫魂事件时极力掩盖的问题。

招魂一术既可被用于葬仪,又可被用以医治儿童的疾病,因而有术士以此为业。而作为“身体发肤”重要部分的头发,则被普通百姓认为可被人利用来吸收精气,以此迫害他人。所以防范妖术之法既包括对妖党施刑,还可使用法术。官员对妖术的管制方式,是以前一章提到的国家与超自然力量的关系为基础的。国家要使民众信服自己能起到精神支柱的作用,就必须消灭会诱导百姓思想的潜在威胁——也就是妖术的威胁。而那些流浪乞讨的僧侣作为体制外人员,却与民众的宗教信仰和活动有着深刻联系,则不可避免成为国家针对的对象。而乞丐和僧侣的共同点在于,他们同为社会边缘人士,生活潦倒而易造成疾病传播污染、身份低微而易干扰普通百姓或稍有身份的绅士们的礼仪性活动。这两类闲散人员为百姓惧怕、为绅士或上层人士厌恶,也使他们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对于一个满人统治者,如何在稳固权力、维护自己作为满人的文化高级属性,和平衡不同种族关系、传递普世价值观方面达到平衡,这是一个难题。因而弘历面对潜在的汉化风险所做出的反应是文化的、也是政治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