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话疗

2020-11-16  本文已影响0人  真冉

平时晴住校,很难联系。距离远了,一周一次的见面,难下决心再用来吼晴,母女显得和谐了不少。可是,一位家长的话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陪伴孩子就这么十几年,过去也就过去了。有些事,陪伴和不陪伴是不一样的。

这话其实也点中了我的担忧。孩子住校,家长确实轻松了,可是这么小的孩子,她能很好地处理跟同学朝夕相处的关系吗?她遇到问题了怎么办?我这家长的责任怎么来体现?

作为不能免俗的家长,关心晴的学习还是放在第一位的。但是毕竟还有那么点良知,不能把孩子当成学习机器,还要关注孩子的内心成长,跟同学的相处,以及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等等。于是,每周必有一次话疗,不是饭后在小区的散步时,就是饭前在厨房的只言片语,或者在客厅沙发上的闲聊。不拘形式,只是力求跟晴象大人一样的交流,象朋友一样的分享。

有案例分析。比如她说不知道该怎么拒绝别人,她同学经常拉着她做些她不太想做,但又难以拒绝的事情。我告诉她,拒绝别人不只是你自己遇到的一个难题,很多人都有这样的问题。我的经验是,如果她拉你做的事你只需要做一点牺牲,你又想给别人留下一个随和的印象,那就答应她呗。但是这件事会对你有比较严重的影响,那就得想办法拒绝。可以先答应她这一次可以陪她去做,但是要说明这件事自己并不喜欢,或者会耽误自己什么事,希望下次别再让她陪了。晴听得很认真,看来她是听进去了。

还说到她一个同学很爱生气不理人。我问,你好奇她为什么会这样吗?晴摇头,一脸不解地问,为什么要好奇这样的事?她不高兴就是不高兴呗。我告诉她,一个表面看起来很容易生气不理人的人,其实内心很脆弱,一般是因为从小缺少关爱,才会通过发脾气来获得关注。晴将信将疑,但我相信她以后会对那个容易发脾气的孩子会多一点好奇。

一周一次的话疗可能机会有限,交流的也不够深入。可是应该就象种子,种进了晴的心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