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 | 年轻时,别放弃成长的可能
三月末,会友。
马云曾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不算会读书的人,但是我把人当书看。碰上任何一个人,不管他是怎样一个人,我都很欣赏他。我总是想:哎呦,这哥们挺逗的啊,还有这样的想法!看书固然重要,但是看人,和人相处更为重要。”/卢梭/
“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一朵鲜花点缀不出绚丽的春天。世界多姿多彩,我们生而不同。
席慕容在《青春》中写到,“含著泪,我一读再读,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本太仓促的书。”
满满当当的回忆被时间稀释得零零散散,偶尔从老友口中听到昔日的自己,拼命回想也忆不清那个早已抛掷脑后的瞬间。
只是感叹,顺着当初那样的轨迹,是怎样起承转合绕到现在的我们。
渐行渐远中考,高考,大学……慎重又自然地跨过一个个门槛。
一些恰逢其会的相遇最终归还于人海,一些误打误撞的相识沉淀出历久弥坚的友情,而一些前进本身就是以背离的姿势。
然而,就算短暂地相伴一程,我们也不必由于惧怕离别而抗拒开始,继而错过对这个世界更加多元化的认知和对自己更加多样化的反思。
那些花儿记得中学时,文、理、艺术生分开上课,“三派大神”互相难入彼此法眼,交集甚少。
我当时学理,虽然成绩平平,却也沾沾自喜,觉得理科阵营自带光环。文科生舞文弄墨,天天想着风花雪月;艺术生头脑简单,日日琢磨花枝招展。
后来才发现这种想法实在浅薄可笑。
学文科的同学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而且也有非常理性的一面;艺术专业的学生更加刻苦自律,在人群中也总能散发出卓尔不群的优雅气质。
不免心生感叹: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倘若为自己和旁人贴上标签,在心中设下太多硬气却没有实际意义的防线,就无异于斩断无数条与外界互通有无的路。
你名字真好听/绿皮书/
世界上有太多孤独的人害怕先迈出第一步。
白岩松曾在演讲中说到,“30岁之前要玩命地做加法,要去尝试。你不知道自己有多少种可能,你也不知道命运将会给你怎样的机缘,所以不试你怎么知道呢?”
我们不妨走出固有的圈子,尝试与异质性群体(成员之间性格、心理需求、社会背景等不同)交往。带着本真、好奇和谦虚去交流,去融入,去反思。
“君子和而不同”,无论遇见谁,他们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都将拓宽我们的视野,扩大我们与从前未知领域的交集。
正如山本耀司所说,“自己”这个东西有时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我们才会了解自己。
相遇相知成长本就是一笔交易,我们都是用朴素的童真和未经人事的洁白交换长大的勇气。当然,童心未泯,也是件值得骄傲的事情。
纯粹一点,大胆一点,更加率真大方地表达自己,往往可以收获更为直接的成效和扣人心扉的不期而遇。
很多时候,我们都拥有优先的选择权,赶在命运前面选择与谁并肩。
勇敢一点想起《请回答1988》中的一幕。
阿泽弃权比赛,赶去找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德善,狗焕在晚来一步遗憾之余,终于明白:
缘分或是时机,都不是自动找上门的偶然,是带着恳切的盼望做出的无数选择创造的奇迹般的瞬间。搞怪的不是红绿灯,不是时机,是自己数不清的犹豫。
告别初恋/爱默生/
交到朋友的唯一方法就是变成一个完整独立的人。
听说过一个有趣的羊群效应:在群体活动中,当个人与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人往往会放弃自己的意见和行为,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意见和行为方式。
的确,“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但是,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低处有低处的风景,高处亦会有人同行。有时候,不是优秀的人不合群,而是他们的群里没有你。
当我们明确初心和目标,怀着虚怀若谷的胸襟和绝不动摇的正直信念,默默耕耘,勇往直前,便会逐渐找到适合自己的土壤,枝繁叶茂起来。
遇见你,真好王尔德在书中写道,“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