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练习|上学记
中国抗战时期,北平和天津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搬迁到昆明,联合成立了西南联大。战争时期教学条件非常差,学校也不大,但学术、教育的质量却极高,培养出非常多人才:
西南联大师生中后来出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赵九章、邓稼先、郭永怀、朱光亚、王希季、陈芳允、屠守锷、杨嘉墀),约171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教师79人,学生92人),两位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李政道)--维基百科
为什么在那么苦的环境下,能够创造出我们现在这么优渥环境无法企及的成就?或许何兆武先生口述的这本回忆录《上学记》能够为我们解答这个问题。
那几年生活最美好的就是自由,无论干什么都凭自己的兴趣,看什么、听什么、怎么想,都没有人干涉,更没有思想教育。
学生的素质当然也重要,联大学术水平的确不错,但更重要的还是学术的气氛。“江山代有才人出”,人才永远都有,每个时代,每个国家不会相差太多,问题是给不给他以自由发展的条件。我认为,一个所谓好的体制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
何老的答案其实就是两个字:自由。
比如老师讲课是绝对自由。讲什么,怎么讲全由教师自己掌握。每个老师见解不一样,对学生来说,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学生可以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不一定非要同意老师的观点,甚至可以公开反对。比如他讲到一个小故事是周培源先生和他的一个熊姓学生,经常在理学院的院子里辩,都成了南区教室的一个风景。
学生学的也很自由,喜欢的课可以随便去听,不喜欢的也可以不去。何老讲故事的能力非常厉害,这里也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来解释这种自由和好处,我每一段都看的津津有味(副作用是看完这本书,我去找其它和西南联大相关的书看时,都觉得索然无味)。所以你如果对这段历史和西南联大感兴趣,真心的建议看看这本书。
最后还想提一下,何老给自己在联大的生活做了个总结:
--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最值得怀念的就是在西南联大做学生的那七年了,那是我一生中最惬意的一段好时光。
用“最惬意的一段好时光”来形容那个缺衣少食、战火硝烟的年代,这应该是对一所学校最大的致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