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回的故乡安徽省诗喊故乡

徽商故里之秋收之美

2016-10-03  本文已影响75人  补拙莫如勤LV
徽商故里之秋收之美

近日见老乡晒出老家乡亲们秋收的照片,心里倍感亲切。他们在错落有致的梯田中卖力劳作,背景是一片黄澄澄的稻浪,整个画面美不胜收,无不让人称绝。我的思绪也随之翻越层层山峦回到了那个群山环绕的小山村,一次次秋收画面不断浮现出来。

徽商故里之秋收之美

地处徽州山多平地少,庄稼地绝大多数都在山坡上,许多稻田也是由山脚层层往上更迭,直到水源的源头处,俗称梯田。田和地的分布情况基本是山坡下半部分为水田,山坡上半部分为坡地,临近山顶是山林。

节气快到秋分时,地处江南的徽州真正进入秋季,原来从山脚一直绿到山顶的情况有所改变,山坡下半部分的稻田慢慢变浅黄,最后变成金黄,这证明弯腰垂头的稻子熟了。

徽商故里之秋收之美

山坡中间部分的玉米由原来的墨绿色变成 金黄色,然后慢慢变成枯黄了,中间夹杂少数补种还未老的玉米杆泛着青色。它们像一个个训练有素的战士,站着整齐的队列,一阵风吹过,叶子“哗啦哗啦”响起,如同迎宾队欢迎贵宾地到来,杆子上的大玉米棒子,像仪仗队英姿飒爽地握紧钢枪的枪杆,等候检阅。一株株挺拔的玉米在温热的阳光照耀下,显得精气神特别足。

徽商故里之秋收之美

山顶落叶植物的叶子已经退掉绿色染上或黄或红的色彩,长青树参杂期间,多种颜色叠加,像哪位姑娘一不小心被风吹落,飘在山顶的碎花纱巾,艳丽而不俗套,别有一番韵味。

徽商故里之秋收之美

早晨,薄雾还缠绕山坡没有退去,去往山间的小路上已经传来犬吠,这是乡亲们出发开始秋收了,因已到秋分,山上露水明显重了许多,去山上太早,到处有叶子上的滴水,走在路上能听见噼里啪啦露水滴到叶子上的响声。时不时不可避免地被硕大得水滴砸中,人走到庄稼地还没干活就已经湿透了。知道情况的乡亲们会选择去朝阳面庄稼第先收。都说播种劳苦秋收快,耕作了几个月的庄稼,收时几天全完毕。看着一个个沉甸甸,像布满珍珠的玉米棒子,乡亲们那种踏实而又自豪的喜悦感会情不自禁的表露出来,这就是作为农民最货真价实的收获所在。

收稻子的乡亲们会比收玉米的出发晚。原因是,稻子太密,露水密集需要太阳多晒一下才行。

徽商故里之秋收之美

收稻子程序上比收玉米复杂。因为收稻子用到工具比较多,比如镰刀,稻船,筛子,簸箕,装稻谷的袋子等等。而且收割过程中需要分工劳作,是一个多人协作的劳作过程,往往会几家一起相互帮忙。

徽商故里之秋收之美

农妇们先到达田里割下稻穗,空出一块空地,让男人扛得稻船有地方放。稻船是一个长方体没盖的大木箱,四个角分别有耳朵,底部嵌有圆圆的两头尖且上翘的两根平行木棍,耳朵和木棍是为了稻船在田里拖动轻松方便。男士们一到,打稻子的步骤就开始了。每人站在一个角处,双手箍住一大把稻草根部,使劲往稻船木板上鞭抽稻穗,这是一个即需要技巧又需要体力的重活,没经验的人稍不留神就会闪着腰。等稻船里稻谷多到拖不动时,里面满是败叶稻草的稻谷需要过筛,清理。随后畚出交给肩挑背扛之人。

徽商故里之秋收之美

我们这些小屁孩,也不会闲着。大人交给我们的任务是拾散落在田里的稻穗。小脚丫踩进松软的泥里的感觉真好,像母亲的双手在轻轻抚摸,舒服极了。大人下达的任务开始干得特别有劲,可新鲜劲一过,目标全转移到田里四处乱闯的泥鳅身上去了。自然没有心思去关心遗漏在田里的稻穗有多少。一门心思全放在了捉泥鳅上。一直到大人再三吆喝我们回家,才注意到每个小朋友都成了泥猴子。于是相互看着哈哈一笑。便跟着大人踏出了稻田,带着我们的胜利果实——泥鳅打道回府。

徽商故里之秋收之美

随着各家稻谷收割完毕,田里除了铺在地上已经完全失去活力的稻草外已是空空如也,原来前拥后挤的田野一下空旷了许多,半山腰空玉米杆依然固守阵地,好像怕自己离去会使山顶的树林有了孤单感。

徽商故里之秋收之美

尽管如此,他们依然乐观的拍着那些枯黄的叶子,鼓着掌声欢送忙碌了大半年的乡亲离去。因为它们知道,山野中的秋收劳作演出已经落下帷幕,另一场晒秋动人演出即将在白墙黛瓦间的空地上上演。

9.29

443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