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别人疯传你的产品和思想?
文 沁蓝
疯传,让你的产品、思想、行为像病毒一样入侵。 ——《疯传》乔纳.伯杰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一夜爆红再不是难事。
还记得小时候看《还珠格格》,赵薇凭借小燕子一角红遍大江南北。
那时候口里讨论的、课本上贴的、墙上挂的,都是还珠格格。
那时出名,并非易事。
比起当时,现在的小鲜肉、网红、直播公主似乎更容易被大众所熟知。
一方面互联网让世界越来越小,“地球村“让信息以秒的速度在飞驰。
另一方面却呈现两级极端分化,“马太效应“越来越明显,一个网红直播者的收入可能比得过平台里除他以外的所有人。
比如MC天佑在YY和快手中年收入不敢说过亿,但是5000万还是有可能的事情。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有的被疯狂追捧,有的则门可罗雀。
是什么原因和规律导致,有些东西像病毒一样扩散,有些却”出师未捷身先死“,还没开始就已结束。
这是每一个新媒体人面临的焦虑,也是每一个成功者必须堪破的规律。
不止新媒体,不管是谁都无法逃离推广与营销。
不管你兜售的是产品、思想,还是你自己。
你是否因为求职屡屡被拒而心灰意冷,为什么有些人看上去还没你简历光鲜,却已经拿到心仪的offer。
你是否为了自己新开的店面生意惨淡而发愁不已,为什么隔壁家爷爷的土钵菜却门庭若市,翻台率节节攀升。
你是否为了自己新开的微信公众号、UC大鱼号、今日头条号、简书号、知乎等无人点击而郁郁寡欢,为什么别人一篇文章动不动10w+、100w+,你上个1k+就这么难呢。
你是否在为了自己的说话而咬破嘴皮,为什么别人说话时总是谈笑风生,你一开口就无人喝彩。
如果是,你有去思考过原因吗?
是自己天生如此?还是有什么规律让自己与“网红“檫肩而过。
最近看了一本书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乔纳.伯杰教授的经典著作之一:《疯传》。
书中为我们解开了上述谜题,并将之概括为让事物疯传的STEPPS六原则。
社交货币
诱因
情绪
公共性
实用价值
故事
看完答案的你,是否和我当初一样:
这也算答案,ZTM太简单了。
没错,真理往往就是如此直白而简约。
想一想,你为什么会买iphone,即便还没有换机需求,但出了最新款后依然想要去买?
因为你想让自己看起来更加优秀、更有面子。(这就是社交货币)
iphone手机的社交货币性,让它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青睐,让大家有了自我炫耀的基础。
就像你会去和别人谈一些显得自己高逼格的事情,而不是显摆那些让你显得矮矬穷的东西。
想一想,为什么你总是无意识地点开微信,刷新朋友圈?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微信如此不可或缺,答案是:诱因。
张小龙是一个极其厉害的产品经理,微信不是简单地提供服务,而是挖掘出客户自身真正的需求,甚至是那些还没有被自身知晓的需求。
微信就是这样的产品,它的沟通、社评功能几乎像我们的呼吸一样,无处不在。
微信只是激活了人本身的欲望,与自己的朋友分享的欲望。
产品的使用频率是个非常强大的诱因,而在互联网产品上,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和微信的使用频率匹敌。
根据腾讯公布的数据,微信2017年平均日登录用户达到了7.68亿以上,最恐怖的是使用时长,一半以上的用户每天使用(点击)微信超过90分钟。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而强大的诱因。
想一想,地震、海啸为什么会引发大家的强烈关注,新闻联播实时跟踪报道?
因为引发了人心底里的情绪共鸣。
因为人们关心,所以愿意共享。
共享情绪能加强彼此间的联络。
相似的触动可以加强朋友之间的社交联系,即使物理距离远在天边,情感距离却近在咫尺,情绪提醒着我们是一类人。
想一想,为什么饭店越是火爆你越是愿意去等,越是门庭冷落你越不想去尝试?
因为人们经常会选择跟风。(这就是公共性)
人们会无意识地选择模仿身边的一些行为,这种从众倾向确实是在做决策时一个省时省力的好办法。
人多的餐馆口味肯定比较好,大家都去的理发店手艺肯定不会差,大家都买的畅销书内容肯定很好看...
假如我们并不了解信息,我们很有可能会照着身边的人做。
像众筹时,朋友捐了你可能也会捐钱;朋友转发的微商,你可能也愿意试一试。
心理学家称这种思想为“社会证明”,类似现象层出不穷。
想一想,超市年底半价,你是否愿意和他人分享这则信息?
电视机降价10%,和让利500元,哪一条广告对你更有吸引力?(原价五千)
为什么超市的购物清单上总要将优惠金额统计出来?
人们共享这则消息是因为它具有实用价值,以使大家心甘情愿地传播。
想一想,西湖为什么每年吸引那么多游客?
小孩子为什么从一堆玩具中总爱挑选那些动画故事片中的人物?
我们都本能地讨厌推销色彩太过浓厚的广告,就像你去超市买东西,售货员越是极力推销的,你越觉得有猫腻,你可能会想:“这个产品肯定不行,或者售货员肯定有很多回扣,不然怎会如此卖力?”
但人们却很少会排斥故事。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广告都开始植入情节,因为故事具有强大的传播效力。
因此,做好宣传工作,需要我们去创建一个有社交货币、充满高频诱因、饱含情绪、具有公共性、又有实用价值的故事。
听起来似乎有点难,但不试一试,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