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缀 | 攀登于高明,沉潜于精明
在《曾文正公嘉言钞 • 书札》中,有一个“明论”,是非常撼动人的心魄的。
【1】
曾公指出:“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将其现实化并通俗化就是:做事成事一靠高明,二靠精明。关键和要害的问题在于——人的高明与精明何来呢?
今天的生活中,稍有点地位身份者,怕是总有些自视高明与精明的。但要经得住自我与他人的拷问:自视的高明与精明是怎样的架构体系?其源头活水在何一方?
【2】
“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城者独觉其旷。此高明之说也。”曾公在此以古典文学的语言把“高明”形象化了。但要刨根问底的是,这所登之“山”是什么山?所乘之“城”是什么城?将此二者“刨”明白了,才会有“高明”的根本答案吧?
我以为,“山”是“书山”,“城”是“书城”,非登乘此二者,是不能实现“独见其远”“独觉其旷”的。若以哲学专业例论,“山-书山”则是哲学史,“城-书城”则是哲学经典著作代表的哲学理论。哲学贵高明。
针对同一境地,具有哲学修养的人总是高明几分吧?即便仅高明一分,也是相当悬殊的差别,这该是事实吧?
【3】
“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确。此精明之说也。”同样,曾公以文学语言把“精明”也形象化了。其中,“权衡之审”中的“衡器”是什么?“尺度之确”中的“尺子”为何?我以为“衡器”最在逻辑修养,“尺子”最在数理修养。
【4】
以曾公的思维逻辑和做事成法,高明即是大处着眼,为“认识论”能力;精明即是小处着手,为“方法论”能力,二者都要以实干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干则是任何高明与精明都是扯淡。因而,“问题解决”就是“明字为第一要义”的根本宗旨和使命所在,亦即所有高明与精明都以“问题解决”为根本尺度。
【5】
必须要强调和明确的是,高明和精明不是用来表现或展示自己的,而是为扎实做事成事服务的,高明和精明的归宿是平实扎实地做成事。由此亦可见,浮躁、浮华并任性是为高明和精明所不容纳的,若此,也就难免失去了高明和精明。
高明,非静心耐心攀登不可;精明,非潜心沉浸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