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家文学世界乡土故事

价值连城的郁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物

2018-07-12  本文已影响6655人  邱士舰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邱士舰

一、郁南文化

1、张公庙庙会

郁南县位于广东省西部、西江中游南岸。张公庙庙会活动集中在郁南县连滩镇。连滩镇历史上自南北朝至隋末(420—618)曾为安遂县治,明罗定州属的康乡检司亦曾设于此。明清时届西宁县建康都荡村堡。民国初名连滩镇,后与天安、三保、西坝3乡并,仍称连滩镇至今。

连滩镇地处郁南县东南部,西江支流南江中游西岸,是罗定市和德庆县、云安县等县市的交界中心,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长冬短,四季宜人,年均气温22℃,水陆交通方便,距“黄金水道”西江仅20余分钟路程。省道德珠线公路贯穿全镇南北,北与德庆县321国道联接,南接罗定市324国道。镇域面积95平方公里,镇内有光二大屋、天池庵、朱氏大屋、张公庙等一批历史古建筑景观。还有四亿多年前的“笔石”化石山和南江两岸的万亩蚕桑基地,以及千百年来在两广邻近民间传唱不衰的连滩山歌。唐代诗人宋之问途经南江时曾留下“竹迷樵子经,萍匝钓人家”的名句。连滩为东西山要隘,地当罗定咽喉,入高凉亦间联道,商业发展较早,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广东省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张公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年(1587年),至今已有430年的岁月。庙宇经5次重修,最早的一次重修建于万历年二十七年(1599年),清朝也多次进行不同程度的修建和扩建。最后一次重建是在光绪三年(1877年)。

宋桂张公庙原称“元勋张公纪念祠”,约始建于万历七年(1578)。初时只有一个神棚,约一丈见方,内列元勋诸神位,后被风吹走一块杉皮,一直吹到现在连滩张公庙地处落下,因而人们认为这是天意,故连滩人在此建了座张公庙。

连滩故老传闻,余马巴候恩金荣在清同治五年(1866)冬下乡催科,巡至连滩喜泉书院。一日晚膳后,步行院外,路遇一位白衣老人对他说:“西匪侵犯县城,你还在这儿逡巡?”邑候听了大吃一惊,急忙问他姓名。老人说:“张氏!”邑候再问时,老人已向张公庙方向飘忽而去。邑候见情更觉惊异,匆促回到县城,立即加强戒备,组织四乡团练准备抵御。待西匪来时,看见城外红灯四布,兵马环绕,知有戒备而不敢贸然侵犯,乃窜退而去。邑候不费一兵一将而平息了西匪来犯。事后,邑候感激张公爷显灵御灾救百姓之思,便亲书“御灾捍患”4字匾额,着人挂于张公庙殿堂上,并写楹联一副以记此事:外寇不敢内侵,灯火光中,遥见金甲神兵扬威驱逐;土匪竟成狼贼,泷江道上,幸遇白衣父老传语提防。

此事传出,张公庙香火更盛,每遇县治地方不靖,神灵必先示警,保护治安。咸丰、同治以来,迭经匪乱,而连滩一隅皆庆安然。

张公庙面对南江,座东向西,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前殿、正殿、四角亭、配殿和回廊。前后院有戏台、炮台、六角亭、花圃、石雕狮子和围墙等附属建筑。整个庙宇布局均衡对称,庙宇大门前设两根花岗岩石柱承托檐部,檐下饰飞头,檐上覆以绿色琉璃瓦。正殿设六根格木圆柱承托坛的重量,下有柱础,上设斗拱。柱子纵横成行,排列规整,形成的明间、次间格外宽敞。画栋雕梁、华丽堂皇。保留着明、清两代的南方建筑艺术特色,具有一定的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二十日的“庙诞”和农历八月初六的“秋祭”,“三罗”地区(今罗定、云浮、郁南)以及周边县、市群众踊跃前来参加庙会活动。2007年2月,“张公庙庙会”列为云浮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月,列为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连滩张公庙庙会是随着张公庙的建成,而形成的一种民间庙会。张公庙祀明总兵官张元勋,明万历六年(1578年)建。张元勋,字世臣,浙江太平(今温岭县)人,曾为抗倭名将戚继光部将。因抗倭有功,于明朝乾隆庆五年任都督佥事、广东总兵官。明代中叶,罗旁大山一带(今罗定、云浮、郁南等地区),发生当地土著人叛乱,历时数十年之久,朝廷多次征剿均以失败告终。万历四年,张元勋受命率20万兵马,武为都统,文为监督,分兵十路平叛。据《张公庙碑记》载:“行师甫四月剿平,积年蚕食之土悉归版图”,从此当地“行者歌,居者宁”。明万历帝因此敕封张元勋为“护国庇民”,并擢升其为都督,“特赐蟒玉,追封三代,皆正一品”(清嘉庆浙江《太平县志》第11卷)。据《明史》第212卷记载,“张元勋……嗣世职为海门卫新河所百户,沉毅有谋,值倭警,隶戚继光麾下,有功,进千户,屡进署都指挥佥事,充福建游击将军,隆庆初改南路参将进副总兵,五年擢署都督佥事,代郭成为总兵官,镇守广东。万历二年进署都督同知,世荫百户。”平定罗旁大山后,“进都督,改荫锦衣……。元勋起小校,大小百余战,威名震岭南,与广西李锡并称良将”。

郁南县境内的大部分乡镇也建有张公庙,如建城、宋桂、罗旁、千官、东坝、白石等等。除连滩张公庙至今仍保存完整外,其他张公庙和各地张公庙举行贺诞祭祀活动和抬菩萨(张公)巡游活动。数百年来,由于张公庙信仰的产生和发展,使张公在民间群众心中成为神的化身和象征,从而使人们四时朝拜,络绎不绝,连滩张公庙因之成为人们四时拜祭祈求神佑的圣地。

据清代《旧西宁县志》载:“邑人迷信神权,所在皆有。……逢丙辛年九月,卜日建醮酬神……张灯结彩,僧道礼忏。……沿街灯彩,五光十色,鼓乐喧天,游人如鲫”。“迎神巡游亦五年一届,逢戊癸年正月举行。由市及近乡六七里间,分三天巡游。所到之处,各设迓圣棚,宰猪杀羊,陈设灯彩字画玩器,踵事增华。扮神将数十员,由值事选市乡人充之,分给古衣冠,自备绸带装饰。……或舞狮舞龙,扮演故事,沿途鼓乐,连续数里,红男绿女,乘兴游观。”

连滩张公庙庙会有430多年历史,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是民间群众性活动和民间文化活动,在南江地区有广泛的影响。

连滩张公庙庙会以农历正月十五至二十日的“庙诞”最热闹,尤其是正月二十“正诞日”,来自各地社团、堂口和民间群众数以万计前来参拜上香,盛况空前。张公庙周围因此形成了诞期临时集市,各种摊档比比皆是,有摆卖香烛鞭炮的,有卖土特产的,有风味小食,也有各种民间技艺表演等等。总之,经过几百年悠久历史的传承,人们对张公庙信仰、纪念的内容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从而形成了固定的活动时间和较为稳定的表现形式,使连滩张公庙庙会演绎成南江地区至今仍然存续的反映传统、信仰、生活方式、民间习俗的富有特色的民俗活动。

从1992年起,当地政府在庙会活动的基础上,创办了连滩民间艺术节,融入了更多传统优秀民间艺术,如飘色、禾楼舞、武术、曲艺等等,至今已举办了18届,成为了云浮市最大型的一项群众文化盛会。

张公庙庙会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至二十的“庙诞”和农历八月初六的“秋祭”。“庙诞”主要活动内容有万民朝拜、八音贺诞、醒狮贺拜、扮饰游行、捐香油款、求解签语、吃斋饭、上刀山、唱山歌、演戏、烧炮等。“秋祭”主要活动内容有:做醮、唱山歌、抬张公神像巡游等。

正月十五晚11点为张公神像沐浴。为张公沐浴者须是当地三代子孙同堂的德高望重长者或得道僧道、法师。沐浴时用柚叶泡水,用新毛巾沾水净身,以去除矣。张公庙的神奇传说,在民间形成了一种信仰文化,一直延续至今。如庙内的东西不准乱摸。庙前原有大片田野,人们插秧和收割时只能面向庙堂以示恭敬,如把屁股向着庙宇就被视为亵渎神灵。新娘途过庙前要下轿步行,官员骑马经过要下马,人过庙前要洗手。来郁南做生意(经商)和演戏,必先到张公庙拜祭以求庇佑顺利。民间聚唱山歌,开场时必先唱《张元勋赞歌》和《十哨歌》,以示对张公的敬仰。

连滩张公庙庙会是当地民间以崇祀活动为载体,含丰富的历史、民俗、艺术、信仰、商贸等诸多文化内涵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人们对张公庙的崇拜到神灵的崇拜,再发展到对张公的信仰,是一个历史融合的过程。据《旧西宁县志》载,张公庙“每遇县治地方不靖,神(指张公)必先几示警,保护治安。咸同以来,迭经匪乱,而连滩一隅皆庆安堵”。从1578年建庙起至清代同治年间的二百多年间,尽管各地战乱频繁,但连滩并未受到影响,成为乱世中的太平地,故人们把种种现象归结为张公的神灵庇护。

正月十九晚10点举行“支马粮”仪式。“支马粮”意即支付兵马粮草给张公的兵马使用。粮草用白米代替,由1名女巫或道士带领聘请来的歌手,边歌舞边向庙内东南西北四方撒施白米和酒水,“支马粮”仪式约经半个小时结束。

正月十九晚上11点举行张公更衣仪式。即将张公塑像的旧服脱下,换上新服。更衣时先支走闲杂人等,关好门户,由三代子孙同堂的德高望重长者或得道僧道、法师拈香焚烛,行跪拜大礼后即为张公更衣。更衣后鸣鞭炮致贺,并大开正殿中门,接受各界香客上香朝拜。

正月二十正诞上“零时香”。在正月二十零时,在张公像前上第一炷香的,称为“头炷香”。之后接着上香的谓之“上圣香”,民间传说在正诞日上香是最难得、最吉利的。正月二十零时,庙殿中门大开后,早已等候在门外的信众便争先恐后一涌而入。

扮饰游行,是庙会重要的文娱活动,由来已久。在农历正月二十日上午举行,主要在张公庙周边的街道进行,时间为半天。扮演人物主要是张元勋和古代英雄人物或故事,如《西游记》、《三国志》、《封神榜》等家喻户晓的人物故事,巡游队伍除人物扮饰表演外,还有民间飘色、舞狮舞龙表演、民间社团、堂口代表等。扮饰游行人数最多达数百人,浩浩荡荡,边行进边表演,围观者挤满了大街小巷,盛况空前热闹。

在张公庙前院左侧设有5个洗水池,洗水池装有柚叶、秽草、长流不息。香客上香前要先洗手,以象征洗除俗尘,去除污秽,以示对神的尊敬,谓之“洗圣水”。

呈供品,过去用猪、牛、羊等“三牲”,现在一般用红烧猪或鸡肉代替。其他副食晶供晶主要有馒头、饼干、糖果、花生、瓜子。果品类主要是苹果、柚子、柑桔等。

人们认为张公签很灵验,不少信众希望求一支好签,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事事如意。求签时要点燃三支香,虔诚地跪在张公像前叩拜三次,并自报姓名、住址、所求何事,然后摇动签筒,直至摇出一支竹签。

农历八月初六日至九月十九日为“秋祭”期,“秋祭”期一般是做醮,也称“醮会”。先由庙中主事找风水先生占卜吉日做醮。在庙内设一醮坛,用竹木搭醮棚,由道士、首事;当地德高望重的父老恭请张公神像及十大哨将到坛,然后唱经喃斋,超悼亡灵。点天灯,烧幽纸,上刀山,过火海。大醮一般需七天七夜,小醮为三天三夜。民间认为做醮可以抚慰地下的亡灵,保一方平安。

张公巡游主要在农历八月初六至九月进行。民间向有“十年一大巡,五年一小巡”之习俗。出巡前一个月先知会巡游所经村寨、社坛修整好道路,设置好迎神地点,搭建好落座棚。出巡时先举行祭旗仪式,由一名道士或僧人宰公鸡血祭。巡游队伍多达二三百人,用官轿抬着张公塑像出巡,队伍按古时服饰打扮,文官、武官、士兵齐全,文武官员骑马,佩剑掌印,兵士则高举大旗、三角旗、月牙旗、青龙旗等各种颜色旗帜和各种兵器,如行军出征状。先行者叫旗令官,敲着大铜锣,沿途高呼“张公大人到!”这叫头报,接着是二报,三报,呼唤各家各户准备迎接。

(1)开路先锋大将和十数名武士;(2)当地乡坤、父老、首事、僧道;(3)数十名威武的仪仗队;(4)八音锣鼓;(5)张公塑像官轿;(6)罗伞队;(7)张小组塑像花轿;(8)宫伞队;(9)五色旗队(10)武士队;(11)数人合抬的大香炉,供沿途群众上香之用:(12)数十名古代人物或古典故事的扮相队伍;(13)十余人抬着数张供桌贡品的队伍;(14)醒狮队。每到一个村寨和社坛,早有乡民在事先搭好的神棚恭候迎接落座,上香许愿。巡游时间长者达一月之久,短则十天半月,由于是步行,每天仅走数公里。据民间以为,张公巡游可以保佑当地平安吉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每到正月庙会,各地醒狮均到张公庙贺拜,以求顺利如意。

张公庙诞期均请当地著名八音队前来吹奏庆贺,吹打音乐以《六国大封相》等喜庆曲目为主。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九至二十和农历八月初六进行。

庙会期间,张公庙敞开供应斋素稀饭、茶水、免费供各地香客饮食,体现张公乐施好善之德。

传说张公平生喜好山歌,庙会期间每晚均邀请歌手宋演唱连滩山歌。唱歌时必先唱《张元勋赞歌》,歌颂张公的功绩恩德,继而唱《十哨歌》

从正月十五到二十,每晚都有戏班演出,盛况空前,此一习俗延续至今。

庙会期间,在庙前空地搭一座约十余米高的刀山棚,由道士作法开光后,让信众爬上刀山架。民间认为上过刀山能消灾解难,身体健康、事事如意。

正月二十日,在庙前空地搭建一座十多米高的方形棚架,在棚架顶装上大红鞭炮,下午庙会结束时燃放,寓意生活红火,岁岁平安。

捐香油款是民间个人捐款,是庙内的一项重要经济来源。各地信众通过捐款,表达他们对张公的崇拜和信仰,希望诚心种福,福有所归。

庙会期间人们都喜吃印糍,外地香客喜欢买些回去品尝。印糍是用糯米粉、芝麻、白糖、花生等材料蒸制而成,香甜可口,多在庙前大路两旁摆卖。大糠糍,是当地的一道风味小吃,材料主要是糯米粉,花生、芝麻、白糖,口感甜软,香滑可口,民间认为吃大糠糍可以辟邪,多在庙前大路两旁设摊摆卖,很受游客喜爱。

民间群众自发性祭祀和民间群众的广泛参与,是连滩张公庙庙会的基本特征之一。430多年来,民间对张公庙的崇拜到神灵的崇拜发展到对张公的信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张公信仰体系。庙会期间,祭祀场面宏大,参与的民众广泛,尤其是张公巡游场面,别具军旅特色,有别于其他类庙会,是典型的民间性庙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

张公庙庙会是一种人神信仰的体现,具有强烈的宗教气氛,是南江地区对张公文化信仰的核心空间和胜地。庙会围绕祖先崇拜、神灵崇拜等主题和各种丰富的民俗活动,集中展示了南江地区的民俗文化艺术,体现了多种信仰集于一体的特点。

庙会活动有着传统固定的时间和场合。主要活动时间集中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至二十的“庙诞”和农历八月初六的“秋祭”,地点主要集中在连滩张公庙。庙会期间,南江地区和周边县市的堂口、社团、各界善男信女络绎不绝前来拜祭,形成了浓烈的庙会节日气氛和热闹场面,是南江地区独有的娱人娱神的民间欢乐节日。庙会以上香、祈祷、许愿、烧炮、巡游等形式,表达了以平民百姓为主体的社会各阶层祈福禳灾,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社会化、世俗化、民俗化的特征。同时,张公庙信仰的影响除遍及南江地区外,也影响至两广交界邻近地区和周边县市,以及港澳侨胞,体现了庙会具有的适应性,包容性和融合性的特征。

连滩张公庙庙会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范围广泛,具有较高的价值。张公庙庙会是神灵崇拜和人神信仰的集中表现,是历史的产物,在430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张公庙信仰成为了一种民间习俗,是研究当时社会情况、民俗习惯和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物证。

2、连滩艺术节

连滩镇从199l—1999年,先后举办过四届民间艺术节,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既做到“古为今用”,又体现艺术的时代特色,各领风骚。

1991年首次恢复的“民间艺术节”,从3月l—6日(农历正月十五至二十日)在连滩镇举行。几个主要街道口都设有彩楼,上面饰以各种吉祥物,溢彩流金。文化广场设4个活区,分别是花灯区、民族风情区、彩色化妆人像摄影区和有奖游乐区。

由20支600多人组成的队伍,由旗幡开路,在两面粉红镶黄字的三角旗上,金色的大字绣着“万民同乐”,“普天欢腾”;一面横匣楷体鎏金,上书“风调雨顺”;一簇红旗拥着一幅宽约8米的巨额,上面绣着金字:“改革开辟新天地,开放迎来万民欢”。彩车沿着城区主要街道缓缓前行;车上的七仙女把彩色的花瓣撒向人间;学生鲜花队,挥动着花束、花环,向人们致以良好的祝愿。麒麟白马、天姬送子、五马巡城等项目造型别致,寓意吉祥。官轿出巡、新娘出轿及姑嫂探亲项目,充满生活情趣。

来自各乡村的10堂醒狮龙腾生风、威武雄壮,还有一位年仅l岁半的男童,躺在母亲的怀抱里扮演了“天姬送子”中的王子,别有风情……

晚上,粤剧、八音表演,狮子上楼台和篮球赛分区进行,连滩“山歌擂台”十分活跃,对歌此起彼伏,听歌者赞声啧啧。一位74岁的歌伯和同伴10多入自带盘缠专程从罗定前来对歌,一连数天,日夜兼唱,唱得难解难分。

1994年2月24日一3月1日(农历正月十五至二十日),连滩举行第三届民间艺术节。本届节表演人数和节目比第一、二届更为壮观。计有队伍60支,表演者1200人;推出节目300个,观众达10万人次。游行节目有:彩旗队,鼓乐队,彩车队,彩球队,鲜花队,彩扇队,秧歌队,八音队,体操队;艺术造型有:仙鹤神翁,官轿出巡,赛龙夺锦;还有龙舞、狮舞等。

入夜,文化广场,人山人海,每晚一台的戏剧就在这里接连演出。肇庆市轻音乐团,封开县文工团、德庆县文工团、郁南县文艺团体演出。

1999年2月2日—7日(农历正月十五至二十日),连滩镇举行第四届民间艺术节。前几天,城区内外已经张灯结彩,远道的宾客纷至沓来,城内外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气氛,商品贸易十分活跃,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城区主干道的出入口、人行天桥、文化广场等装扮一新,其中城区内镇府前天桥附近的那棵百年古榕树挂上了五彩缤纷的彩灯,成为一处火树银花的夜景。在城区的出入口处新搭的彩楼,彩旗招展,灯笼高挂,广场有一副对联:连天共庆国富民强千户欢;滩水同唱政通人和万家乐。新春年俗:迎着篝火跳禾楼舞——广东最原生态的百粤文明

禾楼舞起源明代,连滩为瑶族居住地。当地森林茂密,落叶淤积,经年日久流经的河水因而渐带黑色,有黑水河之称(即今天的南江)。据传误饮河水后人会中瘴气,更夸张的说法则称误饮者会止不住乱跳。明朝年间连滩常干旱闹饥荒,突然在明万历年间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瑶族人在田地里用禾秆搭起楼台载歌载舞庆贺丰收。禾楼舞者最初多是男扮女,身穿黑色衫裙,头戴黑色凉帽,腰扎围巾,向东南西北四方起舞,边摆身踏足,边唱禾楼调:“登上楼台跳禾楼,风调雨顺庆丰收”。禾楼舞流传400多年后,同样的舞蹈,舞者已经更替,后来迁入的汉族已取代了过去的瑶族。

观禾楼舞时间:正月二十上午9时开始一直到晚上。正月十五到正月二十期间观舞时间不定。

春节时分,连滩镇的连溪河河滩出现了迎春的篝火,禾楼舞舞者手执的火把早把河滩照得通红,引来附近村落里等待新春的人们凑热闹。火把一直闪烁在春节里,舞蹈一直在持续,偏僻的粤西乡村里欢乐也一直在继续。正月十五元宵节,400多年前曾经在郁南县连滩镇盛行的禾楼舞复活,在郁南,村民围着温暖火堆在河滩竹林边观赏。舞者戴面罩,头顶蓑帽,足蹬麻鞋,身穿黑衣,晚间手持火把围绕火堆亦歌亦舞。民间艺人制造着古朴而悠扬的音符,在音乐中,身披红袍的“族长”左执牛头锡杖,右执铜铃,铃声号召下众“族人”依次出场,过火门,拜“族长”,双手将稻穗举过头顶,庆祝五谷丰登,祈求上天再次赐福。随后伴着牛角淳朴而雄浑的音调,禾楼舞者迎火起舞,舞蹈中割稻子、打稻子、挑担的劳动场面随处可见。奇异的禾楼舞诞生于明万历年间,在风调雨顺格外丰收的那一年,唐朝末年开始迁入此地的瑶族人便拿来禾秆,在田地中搭起禾楼,载歌载舞庆贺丰收。从此,只要丰收时节,当地的瑶族人便搭起禾楼,跳起禾楼舞。如今斗转星移,禾楼舞流传400多年后,同样的舞蹈,舞者已经更替,后来迁入的汉族取代了过去的瑶族,舞蹈的时节也不拘泥于丰收的季节,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更少不了禾楼舞的祝福,而且规模更盛大。郁南县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以民间艺术著称。享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美誉的连淮镇每年农历正月十五至二十日都要举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连滩民间艺术节。如今,艺术节升格为整个西江流域民间文化的大荟萃。

以山歌擂台、粤剧、歌舞、八音、狮子上楼台、烧铁炮、放烟花、篮球赛等文娱活动连番上演;八仙贺寿祝福、苏秦坐马车、六国封相、七仙女散花、麒麟白马、天姬送子、五马巡城、官轿出巡、新娘出轿、姑嫂探亲等节目竞相登台。

其中,古老民间世术的“活化石”,禾楼舞最为引人注目。舞姿悠扬欢快,一个个单调、朴实而传统,来自劳动人民的舞蹈动作;一个令人入迷痴狂的震憾场面,一个艺术精灵居然只是在一个山区的穷镇上舞动上演。元宵节当日,禾楼舞跳得最欢,禾楼调唱得正纯。今天的禾楼舞已成民族舞蹈中遗留的“活化石”。

3、连滩山歌

(1)、“一路行路弯转弯,歌声飘出山过山;自古老少都唱惯,山歌圣地数连滩。”富有“山歌之乡”美誉的连滩,是粤西云浮市郁南县的名镇,因旅居港、澳、美、加拿大的人众多,所以也有“侨乡”之称,这里的人都喜欢唱山歌。

连滩山歌起源于明朝年间,流行于郁南、罗定、云浮、德庆及广西的苍梧、岑溪等县,它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种口头文学。连滩山歌最初的时候是四句板。到了清朝发展到多句板,它的特点是句句同仄押韵。旋律和调式基本固定,唱的时候,套以不同的内容。唱的内容包括时事、爱情、婚姻、生活、历史故事等等。

多数是即景演唱,心有所感发而为歌,例如:“六月练田唔好想,头壳晕饿断肠;树头(主人)食剩两条薤菜,两粒豆豉两条姜”。这首山歌唱出了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改革开放之后,各行各业的变化日新月异,他们又唱起了山歌:“改革开放像春风,连滩大地展新容;昔日荒山披锦绣,农林牧渔产量丰”。

连滩山歌表演形式主要有独唱、对唱、群唱(打擂台)三种。对唱山歌《未婚哥妹唱晚婚》有两首是这样的:男唱“哥唱山歌将妹问,近日我妈催结婚;鸡公礼物准备紧,问妹是否可遵循?”女唱“党正号召晚结婚,问妹是否可遵循;身体知识正长进,结婚唔使频轮(仓促)”。

山歌擂台是最热闹的一种场面,也是对唱形式的发展,通常是有一定水平的歌伯、歌姐做台柱(少者一男一女,多者几男几女),坐在舞台上或群众中间,应答四面八方群众的对歌。

连滩山歌一般在节日、喜事(包括婚姻、嫁娶、祝寿贺岁、进宅、添丁等)、丰年、集合、劳动之余咏唱,如《结婚敬茶歌》“堂前设茶敬新翁,新姑一于同敬重;子肖媳贤礼义重,忆记养育敢报功”。又如《祝寿歌》“福禄增加又添寿,东成而且又西就;荣寿纪庆天地久,岁增一百有零头。”

连滩山歌表演手法有叠字歌、谜语歌、拆字歌、缠歌、大话(夸张)歌等。叠字歌需要有比较高的艺术技巧。例如“新建大厦新房间,新郎新娘笑开颜;新被新席新床板,新事新婚新礼办”,一首四句的山歌叠了十个新字。

“猜谜”山歌老少喜欢,它富有情趣,给人们带来娱乐,带来相融的气氛。如:“千兵万马同一家,同祖同宗也同话;等到午时出去耍,唔出状元出探花。”谜底是蜜蜂。谜语山歌可以先出谜底、唱谜面,也有先唱谜面、猜迷底。更有趣的是谜面谜底都是用山歌的形式出现的。唱“车来正由桥上过,水来难以渡江河;今日艺坛开花果,相叙此外唱山歌。”猜谜底和唱“连滩两字无讲错,相叙此外唱诗歌;车字过桥连清楚,三水难滩歌作和”用山歌答出迷底。

山歌中的“大话(夸张)歌”,在歌唱人、事、物的时候,尽量地夸大,如:“谈笑古话歌无端,云雾山顶扒龙船;桅杆顶上种棵蒜,花开遮盖五大县。”又“石头浮面耍江河,画眉生春(蛋)大过箩;老鼠拖猫梁上过,鲤鱼拖獭过江河。”往往令人捧腹。

正因为连滩山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早在50年代,它就登上了大雅之堂,现在已经80多岁的老伯关荣森当时就在广州越秀公园中心舞台演唱,非常受欢迎。

刘十妹是一位老歌姐,今年已经93岁,1994年还参加连滩镇政府组织举办的山歌擂台赛。

现在,连滩一带越来越多的人已成为职业山歌手,他们的足迹遍布郁南、罗定、云浮、德庆和广西梧州、苍梧等县市区,他们出现在各种喜庆场面、文化娱乐场所。

(2)、(男)山歌唔唱心唔开,石磨唔推唔转来,酒唔劝人人唔醉,花唔逢春唔乱开。(女)哥你话来至妙哉,花唔逢春唔乱开。人到青春思情意,人老风流何处来?(男)山歌越听越入神,总要唱来道理真。唱出有情又有义,山歌可以做媒人。(女)哥你话来假定真?山歌可以做媒人?妹有心思兄无意,捻坏心肠枉费神。(男)妹你话来真蠢笨,捻坏心肠枉费神。妹有情来哥有意,情投意合订终身。

世代生活在南江流域的许多人张口就能来上几段句句压韵的山歌。南江流域的民歌有的流传年代己久,如泷水丧歌,有的是在隋唐时代已经相当流行,当地的有识之士称其为泷风,认为它直承了《诗经。国风》中“风”脉,还有的经过了明清两代的变异,唱的时候在方言中加入了文言的成分。这些活化石一般反映南江流域文化变迁的民歌至今仍盛行于三罗乡间。

正月里,连滩有盛大的复古山歌节,吸引云南、贵州、广西、湖南和远近乡邻自发踊跃参与。南江流域除了像光仪大屋这样的特例民居,还有大量具有相对稳定统一的南江文化特征的古民居村落。这些村落的建筑布局基本上都有一个中心,如宗祠、社坛、古树、小学、池塘等,其他建筑散点分布,但又凝聚于一个中心,处处体现社会的多元性和开放性、自由度。

南江流域的民居的“镬耳”不但建于山墙,同时也建于宅地的正面和背面,成为外部的主要装饰,从实用性趋于艺术性,这是南江流域民居的主要地方特色。在郁南大湾2平方公里范围内,建于咸丰元年到民国初年的民居建筑居然有46座之多,而其中16座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4、连滩蟋蟀

蟋蟀,又名莎鸥,异名晴蜊。属昆虫类直翅目,形似蝗虫而小,有角刺、两长须。其性猛,其音高,善鸣健斗,是一种人们最喜欢用来娱乐的昆虫。蟋蟀的活动有季节性,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床下。

在郁南从谷雨前后到中秋为旺季,立夏至五月尾有大蟀出现,是捕蟀玩蟀的好季节。广东有名的蟋蟀产地以郁南县南江山区为中心的“连滩蟀”和以从化县琶江为中心的“正江蟀”。蟀体结实而好斗,每年都参加香港、澳门、东南亚等地的蟋蟀大赛。

连滩蟀用以斗头盘,深得港澳人士的垂青。其售价颇高,出口一只打斗能力最强,蟋蟀中的战斗机,价值几百乃至上千元,最上品者甚至可以换回一部手拖拉机呢!

我国斗蟋娱乐活动,源于唐,著于宋而盛于明清,至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战乱,渐近绝迹。近几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活动日趋多样化,民间捉斗蟋蟀之风复起。

连滩近年有20余人专门收购“连滩蟀”,蟀源除连滩外尚有千官、河口、大湾、东坝、宋桂等地。河口油麻坑、连滩等地还有10多户专门养蟀出售。出口香港、澳门等地的“连滩蟀”每年有50万只以上,其价值超500万元。

“连滩新城工艺厂”厂长谢国新从1985年开始,与两个儿子一起经营收蟀。每年均带蟀去澳门参加斗蟀活动。1995年参加澳门秋色同乐社、广丰屯旅游区、青松娱乐场等蟋蟀会的斗蟀活动。谢的“连滩蟀”囊括了澳门街冠、亚军,是经营“连滩蟀”以来获奖最多的一年,其中获金牌70枚,奖旗230面,奖旗分别上书“皇中皇”、“一战成功”、“一鸣惊人”、“猛龙过江”、“铁爪银牙”、“无敌将军”、“飞禽大咬”、“长胜将军”、“横扫千军”、“天下无乱”、“虎将称英”等等。从以上奖旗上的称号,足可看出“连滩蟀”名不虚传了。

“连滩蟀”,1990年参加在天津市举行的“省、广、澳、东南亚蟋蟀大赛”中曾横扫千军,独占鳌头。

5、都城镇新滩关帝庙会

新滩关帝庙又名灵祐宫,位于都城镇古丰村委井埇村的西江河边,始建于康熙年间(1721年),距今已有290多年的历史,农历8月21日是关帝庙的民间传统庙会。

当为进一步普及非遗知识,增强群众保护非遗文化遗产的意识,使非物质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去年都城镇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新滩关帝庙会。

日庙会活动除本地群众参加外,还吸引了封开、德庆、罗定及广西苍梧、岑溪、藤县等地区的群众,来自各地的民间艺术代表团队通过醒狮、舞龙、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曲艺、山歌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展示了各自具有当地特色和古风神韵的民间文化艺术“非遗”风情,同时通过祈福等形式表达了对国富民安、风调雨顺、群众丰衣足食的美好祝愿。

6、南江口三圣宫庙会

2016年,南江口在三圣宫文化广场举行隆重的文艺晚会,庆祝南江口三圣宫庙会被评为云浮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物保护单位。 

晚会节目由三圣宫俱乐部演出团为主,群众自由上台点唱为次的节目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包含了流行歌曲、经典乐曲、山歌、红歌、相声、小品、精彩舞蹈和醒狮等。精彩的晚会节目,不时引来观众阵阵的笑声和掌声。

南江口镇“三圣宫”庙会民间民俗活动历史悠久,于2008年列入郁南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南江口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当地群众举办“三·廿三”民间传统欢乐节等传统活动,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使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和传承,也促进了和谐文化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连滩大湾古屋

许多人都知道,广东有东江、西江、北江,有南江吗?许多人不知道,或者干脆说没有。然而,就在一年前,珠江文化研究会的学者首先提出,罗定江其实就是历史上曾经多次提到的南江。罗定江从信宜鸡笼山发源,流经罗定、郁南,到南江口镇而汇入西江。罗定江虽然是珠江水系主要河流中流程最短的一条,但它所流经的地域,有许多原生态文化藏于深岭幽壑之间,学术界称之为“南江文化”。

在大湾2平方公里范围内,建于咸丰元年到民国初年的民居建筑至今仍有46座之多,而其中有14座是省级文化保护单位。远远望去,田野阡陌间的村落镬耳墙鳞次栉比。入村细看,所有的建筑布局基本上都有一个中心,如宗祠、社坛、古榕、池塘等,其他建筑散点分布,却又凝聚于某个中心,于稳定统一中体现开放与多元。大湾民居的“镬耳”不仅建于山墙上,同时还建于宅地的正面和背面,成为建筑外部的主要装饰,实用性和艺术性融于一体,这是南江流域民居的主要地方特色。

吾庐可爱,斯道当由。祺波大屋的这副斗门门联,屋主的自信从容一目了然。此门联年年相同,已经贴了一百多年了。祺波大屋是清朝嘉庆二十三年进士李一平之孙李祺波历时三年半建成的,三进大屋,周边有1.2米围墙。前有庭院,有ー小天井,后有花园。大屋内正厅高约6米,木柱直径27厘米,是用坚硬且珍贵的昆典木做的。屏风和门上的斗拱、神樱木雕手工精细。最令屋主自豪的是侧墙上露天的四幅灰雕,虽经百年风雨却不掉色,其中的一幅“双狮献瑞”里的松树几可乱真,就连小鸟都不辨真假,在上边筑巢。

郁南县从优势出发,着手对当地独特的旅游文化资源进行保护、开发,推动南江旅游文化工程,精心做好特色旅游文章,打造南江旅游文化品牌。

郁南县拥有众多历史文化景观和自然文化景观,但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具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却长期处于未开发的“处女地”状态。长达60多公里的西江郁南段绕北而流,长达30公里的南江贯穿境内,森林覆盖率接近70%,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青山绿水景观;仙人滩充满原始森林气息的飞瀑曲涧、奇石异树以及西江南江的朝霞夜月、清风渔舟皆成美景;连滩镇的古宅大屋、民间艺术,大湾村的古民居群落,展现出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南江流域不可再生的艺术瑰宝。这些资源成为郁南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县委、政府提出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带动一二产业发展的思路,邀请市旅游局专家,对郁南旅游景观一一进行踏勘,研究开发对策。县里决定,一是成立旅游资源开发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二是抓紧制定旅游总体规划和各景区建设规划;三是加快挖掘、整理、研究旅游文化资源步伐,召开有关保护开发论证会与研讨会;四是加大宣传力度,邀请有关媒体进行对外宣传,出版有关画册、书籍。总的开发思路是,让天南海北的游客浏览南江文化、品尝特色美食、感受绿色环境、体味农家生活。

连滩镇已成立了专门机构,拨出专款整理独特的“禾楼舞”、铜鼓舞等民间舞蹈,筹资700多万元修建了旅游文化广场,改造了张公庙、光仪大屋等景点。不久前在首届深圳国际文博会上,成功签约香港鸿荣集团联营开发旅游业,引进开发资金700万元。大湾镇加大保护、宣传古民居力度,古建筑群已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郁南随着广梧高速公路的开通和西江航道的改造,其“东渐”主战场和“西联”桥头堡的区位优势将逐渐显现。以旅游来说,自肇庆星湖风景区、德庆盘龙峡景区向西路程1小时,到郁南看300多年的璀灿古民居群落,是一条黄金线路。郁南完全可以打造以古民居为中心的南江文化旅游品牌,并因此全面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8、连滩光仪大屋

光仪大屋位于连滩镇西坝村,距县城62公里。光仪大屋俗称“清朝古堡”,四周围墙头屋顶可行走和隐蔽,屋内巷道、天井纵横交错,房厅错落有致,内有水井、仓库、舂磨坊等,是我省罕见的集防火、防洪、防盗、观光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该屋为邱光仪所创建,整整用了十年时间建造成。

该屋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建筑面积6667平方米,分五进,共设135间房。每进之间有天井分隔。整座屋呈四方形,外边是一圈又高又厚的围墙,把整座大屋联结一起,瓦面外是围墙通道,可行人、隐蔽和对外防入侵射击,也起防盗作用。最右一座顶屋有一排值班房,可了望全座大屋情况。

该屋是砖木结构,围墙厚达60厘米,屋顶最高层离地约20米,脊饰、檐墙下,均塑有各式各样的动物、花鸟灰雕,富有民族传统风格。

著名建筑考古学家、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分院副院长吴庆洲教授到此考察时说:“虽然广东潮州、梅州也有类似大围屋,但其围墙只能防火、防盗,而不能防洪。像光仪大屋集防火、防盗、防洪功能于一体的大围屋,在全国是绝无仅有的。”光仪大屋为人们研究岭南民居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

9、大湾李氏宗祠

李氏宗祠座落在大湾镇五星村大湾寨内。李氏宗祠祠中有亭、亭中有台,外形美观、重用石料,建筑牢固,后座殿堂壮丽辉煌,雕刻、木雕、灰雕、书画工艺精美,色彩经久不变。

李氏宗祠最具有代表粤西地方艺术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群,是我县不可多得的艺术宝库。对研究清代建筑史和艺术史有重大价值。

10、建城龙井

建城龙井位于北郊2公里的龙井山半山上,距龙井寺约200米,建于明代。井为圆形,深仅50厘米,上下直径均为40厘米。其味甘而洌,湛然一泓,清空澄澈,旁溢不盈,频取不竭。游客多喜欢用此井水泡茶,味道甘美。清康熙年间曾在井上建亭,因年久失修而废弃。现龙井保存完好,仍可饮用。

龙井是我县著名古迹之一,历代游客到龙井寺参拜时,龙井也不失为一个观赏的景点和文人墨客赋诗吟咏之所,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11、建城锦堂书室

建城堂书室位于罗旁镇(罗旁镇2003年撤销并入建城镇)冷水村,建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余性后代为纪念祖先锦堂而建。书室座西向东,一连四座,是纵深排列对称的布局,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每座之间有天井、有卷棚式回廊,由大门而入,通过回廊可直达二、三、四座,最后一座为二层,楼上是书生宿舍。

主体建筑的第三座有四条昆典木园柱。柱上直接承檩的重量构成穿斗式木构梁,第一座头门厅两旁各有库房一间,大门石匾上镌着“锦堂书室”四个正楷大字,门前石狮一对。据余姓族谱记载,这对石狮为纪念始祖余靖的,余靖是宋仁宗时期的谏议大夫。

书室的梁架木的木雕、檐板、斗拱、雀替、驮峰、木雕花、以及内外石雕、砖雕、柱础、脊饰、檐下灰塑壁画等均具有姓恒余公祠的特色。凡有色之士当你一进入锦堂书室或旁边性恒余公祠,看到那些梁架结构雕刻、墙上的书画、脊上的灰塑,必定令你留连忘返,赞叹不绝,仿佛置身于艺术的海洋之中。

12、宋桂“七宅”

从宋桂镇车岗村委会所在地往左走1华里,一所古老的住宅映入眼帘,它就是远近闻名的“七宅”,它由初来宋桂定居的叶、赵、朱、刘、余、黄、吴七姓始祖共同耗资所建。在尔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和睦相处的住宅。这七姓始祖为:叶姓的叶文隆,赵姓的赵惟富,朱姓的朱宗圣,刘姓的刘全振,余姓的余玉,黄姓的黄志岳,吴姓的吴君瑞。他们为明代广东长县(今五华县)、兴宁县、程乡县(今梅县市)人氏,于万历六年(1578)相约迁徙东安县(今云浮县),后在宋桂车岗筑邑定居。至于为何迁来东安,据诸长者共同说法是:其七员均触犯明万历法度,朝庭派官军缉拿,他们恐遭屠戮,遂密约西迁。他们抵达东安后,禀呈东安县萧县主备案造册登记。他们当时所辖之范围是:现在宋桂车岗村的全部、凤塘村的一部、宁坡村与东坝镇交界的副产品。范围划定后,又蒙萧县令派人与之尺量所辖范围之耕地,总数为1422亩有奇。“七宅”竣工后,七姓家相继迁来,根据明万历十九年(1591)七姓代表所订立的分田合同,把1422亩耕地“平均分为四十四份半”推知,当时七姓人口总数为45人以上。合同规定:各姓所分值之田地毗邻之山场亦归其所管辖。并指出:“各户宜遵守,不许妄生计较,互相采夺”,同时声明:“如有此等,各执合同赴官告证,其造端者甘守重罪,其田复官。”七姓分完耕地山场以后,各均按所分值之土地范围重新建住宅以利管辖和耕作,叶姓所分值现在的车岗,大大秧地,灯背三个地方(现在是三个村,百分之九十二是姓叶),经七方协商,“七宅”合理地让给叶姓。赵姓分布在现在车岗村管辖);朱姓居住在马安村的塘底;余姓居住在宁坡村横当;黄姓居住在宋桂村的白花;吴姓居住在宋桂村的河背。

“七宅”位于车岗村的东头,在宋桂河西岸的龟山下与现在的车岗小不毗邻。座西向东,屋宇是梁架结构,斗拱、雀替等齐全,具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它是采用均称号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横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建筑物分为7座,排列规整。座与座之间有一个小庭院,两旁有厢房和附廊,建筑物占地面积为4200平方米。据说先前每姓各居其一。每座建筑风格雷同,都是杉木结构的砖瓦房,瓦顶两头均砌成半圆形装饰(即农村谓之“镬耳”)瓦脊用浅红,猪肝两色调抹,并雕摹有日月星辰,鸟兽虫鱼之态,但因年代湮远,“镬耳”风化,各现住户业已将其拆去,改为砖砌瓦脊,其原有屋脊之花纹图案亦已斑斑脱落,但仍依稀可见。其内部结构,入门是一个宽敞的大厅,厅底就是屏风,楹梁。屏风、椽子均雕有精美的图案和花纹,匠心独具,雅而不俗。越过屏风进入背面就是一个大天池,两厢各有一门口入内,里面有客厅、书厅,厅前有石制的花盆,花盆以外就是金鱼池,池中有假山、喷泉,颇为幽雅,但要惜各住户管理不善,现已残破不堪了。走完七座,最后面是一个占地亩许的大花园。奇花异草早就“凤去台空”了,但见两棵荔枝树枝繁叶茂,赫赫而立。此荔枝核小、肉脆、清甜。至于其树龄多长,是何优良品种,则有待识者鉴别了。

逝者如斯,物换星移,七姓的后裔已分布各地繁衍生息去了,但是具有400多年历史的“七宅”仍焕发着其古老的光华。

13、千官金龟山矿泉

金龟山矿泉水,盛产于郁南县千官镇上水龟峰山(又名金龟山)。该矿泉水清澈碧透,是涌自地下110多米的深层石英岩断层裂隙水。

水源附近青山环绕、树木苍翠、环境清幽;长期饮用泉水的附近村民身体健康长寿。其八旬老妇尚能爬山耕作,九旬老翁还可以为人理发,实为令人叹慕。

1961年6月,由广东省地质矿产局地质工程技术咎询公司组织高级工程师魏德超、吴章胜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副研究员陈华堂等专家、教授,对金龟山矿泉水进行了一年多时间的水文动态观测和野外调查以及现场勘察,并多次取样送省、市5个有关部门检验、测试,最后经省和国家鉴定,证实金龟山矿泉水已达到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其各种成份含量稳定、感官要求、限量指标、污染物和微生物指标等均符合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要求;属稀有的低钠低矿化度重碳酸钙镁型编硅酸饮用天然矿泉水。水中还含有锂、锶、溴、碘等其他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20多种,对治疗胃病、壮骨骼、促生长、防治心血管病和减肥有很好的作用,常饮有益健康,有“长寿一宝”美誉。

金龟山矿泉水采用先进的生产流水实践行无菌灌装,水质透明、口感清甜,确保天然优质,带给你自然清新的感受。该矿泉水在1993年全国滑水锦标赛上被指定为专用饮料,并由肇庆市商业企业集团公司总经销。

关于金龟山矿泉,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千官上水村有座形似石龟的山,人称金龟山。相传古时候,许多人挑柴到圩上卖,这条大路来来往往的人不少。而这一带地方,树木不多,比较干旱,夏天烈日当头,徒手走路也汗淋如雨,挑着一担柴就更辛苦了。挑柴人常常喉干舌燥,很想有口水喝。但是,路边的溪水不干净,喝了很容易肚子痛,人们走路只好忍受干渴。有一回,天气十分炎热,有个白须老者担着柴路过此地,他向大路的左右看了看,然后放下柴担,走到一块巨石前面,摇身一变,变成一只金龟往石缝中钻进去后,不久只见一股清泉从石罅间喷涌而出,十分清沏,入口甘凉,口渴顿消。

这时候有另一个担柴者走过来,他停下担想休息一会,忽见一白发老者蹲在巨石傍饮清冽泉水,不觉瞪大了眼睛。老者只是微微一笑。担柴者蹲下也饮了一口泉水,大叫“好水”再回头看老者时,只见老者已担柴飘然而去。

渐渐地,来往的行人路过此地都要停下来,喝一口泉水,喝过都觉得精神爽朗。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这泉水就出名了。这泉水又清又沏又干净,即使大旱天也不会干涸。当地人喝水不忘挖井人,把这水叫做龟金仙水,他们认为那个担柴的白发老者是天上的金龟仙,是他给当地人送来这清沏的泉水。

这里一代一代流传着这样的歌谣:“金龟神仙水,担水担唔净。边个饮啖水,快活又长命。”

14、郁南武术

清末民初,郁南农村武馆已相当普遍,学武术之风甚盛,尤以连滩为最。可算是我县武林之乡。

1910年,罗定黎少的黎玉堂和本县龙溪村的傅广两拳师先后到连滩开盘传授武术3年之久,曾以“威义堂”的名字挂衔。参加习武的有谭礼祯、邓桂、傅玉初、姚辉南、杨显初、温七等数十人。学武内容以南拳为主,如伏虎拳、猛虎下山、三门掌、大罗汉、小罗汉、蝴蝶、餐鹤双形等。同时也习兵器,如九点十三枪、双刀、马刀、三叉、铁尺、棍击等。其练武宗旨是“学得两拳需忍手,练就两棍好防身”。要求做到“一胆二力三功夫,闻鸡起舞”。黎、傅两师傅在连滩开馆3年,门徒众多。黎玉堂及傅广走后,由其徒弟及其他各派各自成立武馆。连滩有“英义堂”(由谭礼祯首创)、“少志堂”(由鸭溧村有“崇德堂”,西坝村有“忠庆堂”等等。每堂均有一两名师傅,招收武术爱好者来习武,有的十来人,有的数十人不等,一般以40天为一盘。每逢节日期间,各堂馆组织人员到圩镇、村落进行舞狮子,打功夫表演,以壮堂威,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

过去学功夫的人,除习武防身之外,还兼学跌打刀伤之药。万一被人击伤,可以进行自疗,民间中有创伤打伤的,常常要找跌打医生来治疗。如连滩的温七(已故)有医炮码的绝方。过去有个小学教师谭卓球,托砂枪去打鸟,不慎打伤了一个十多岁的小孩,几十粒的铁砂,全部打在小孩的小腿和脚背的骨缝里,经温七师傅治疗,敷了一个星期的生草药,就把全部铁沙扯出来,伤势痊愈。连滩的谭礼祯、邓桂、傅玉初、温七等人武艺颇享盛名。

他们曾先后在本县连滩、河口、南江口、历洞及云浮县等地开过盘,授徒四、五百人之多。旧社会把武术列为“三教九流”,以为它不能登大雅之堂。老拳师为了生活所迫离乡背井,行走江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上本身陋习,“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自称第一,各立门户,各成派系,明争暗壮斗,形成了拳师之间,门徒之间、堂馆之间互相对立,钩心斗争。

解放后,武术列为体育项目之一,在社会上取得合法地位。解放初期,连滩镇的“英义堂”继承传统设馆授徒,并在江门设立“第二支馆”,学一两个月为一期,每期均有二、三十人参加,由黄沛洪、邱焕昭、范汉新等师傅执教,办至1954年止。从解放初直到60年代初,还有何以清、张露荣、余以生、可以惠、谭华乾、邓卓轩等人先后在连滩各地扎寨开盘,门徒有四五百人之多。

1958年5月,在县城都城镇举行首届武术选拔赛,各乡镇选手40多人参加。连滩镇谭华乾获南拳第一名,附城谢雄辉、高树权分获第二、三名。

6月,高要专区在都城镇举行武术选拔赛,各县均派人参加。本县谭华乾获南拳第一名。是年,谭华乾又曾两度代表江门专区(当时高要专区并入江门)出席省赛,获南拳第二名。同年,在原高要军分区举行的民兵武术比赛中,谭华乾赢得三项冠军,获得好评。邓桂的后代邓卓杆,年少时跟父亲练武习艺。

1959年1月代表罗南县(当时罗定与郁南两县合并),参加江门专区第一届运动大会的拳击比赛,获最轻量级第二名。

“文革”期间,舞狮被视作封建迷信而被压抑,武术师傅被说成是“黑教头”,不分青红皂白,乱抓乱斗;传统的拳种和器械被打入“冷宫”,武术一度衰落,处于“冬眠”状态。但县体委坚持利用春节假期在新广场举行县城地区武术和狮子表演。1973年夏聘请广州体院武术教师梁士丰等人来县表演及下基层辅导。

“文革”后,才给武术带来生机。1976年,国家将武术列入中、小学体育教材。1977年6月,郁南县中、小学生代表队于都城新广场举行会操,参加学校均以武术套路(含拳、刀、枪、剑、棍)为主要内容。1978年,县举行武术座谈会,参加者有谢雄辉、傅水传、邓威龙等富有经验的武师40余人。座谈会期间举行武术、舞狮、气功、硬功表演,尤以谢雄辉的“肚面压千斤”最受群众欢迎。随后,谢还被邀请参加中国商品出口交易会表演,深得好评。

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关于发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本县广大武术工作者按照“继承、发掘、整理、发展”的方针,对传统武术加以正确引导,逐步清除武坛中的糟粕和破除门户之见,取多种流派之长,推陈出新,使武术沿着文明健康的道路发展。同年,郁南县体委组建武术气功队,由谢雄辉、傅水传、邓威龙、傅瑞坤等十余人组成,到各乡镇及封开县等地表演。有“肚面压千斤”、“水牛过腹”,“头撞碎砖”、“睡钉床”等项目。

1985年,郁南县武术协会成立。1985年秋季,连滩镇率先成立武术协会。由镇府黄庆添任主任;“飞云侠”傅水泉任副主任。首批参加协会的会员有50人。这是我县第一个成立武术协会的乡镇。

1986年7月,县举行武术选拔赛,有70多人参加,选拔出何兰九等5人参加肇庆地区第六届运动会于广宁县举行的武术比赛。1987年秋,连滩镇武术协会举行教练资格考核。获教练员称号的有傅水泉等15人,同时聘请何树清、何北惠、谢雄辉、张露荣任武术顾问,由县体委发给证书和聘书。

从此,郁南县的武术活动蓬勃兴起,据1990年统计,全县有武术狮队110个,每年春节及重大节日,舞狮及武术表演更趋活跃。

15、二月二龙抬头的典故

在我国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

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见民间人家的哭声,看见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次年农历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传说有误,武则天是唐朝时期人物,玉米是明朝才传入中国的,那时哪里来玉米种子?)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道:“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就爆玉米花吃。

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16、大湾狮子庙

  

狮子庙(又名狮子名山)位于大湾镇狮子头村公路桥头,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占地面积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50平方米。整座建筑保存较好。

狮子庙坐东向西,面临泷江(南江河),由前殿、正殿、后殿、拜亭、配殿、廡廊、月门、厢房等组成,主体建筑为台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主体建筑内外均有精湛的木雕、灰雕、石雕和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的壁画、脊饰别具一格,是双层装饰,首层脊饰塑有帷妙帷肖的各样人物、动物、花鸟的灰雕,顶层镶嵌着佛山奇玉烧制,富有民俗特色、造形优美、栩栩如生的神话故事人物组合瓷制工艺。脊顶的“双凤朝阳”、“二龙争珠”,如是状欲腾云跃空,熙阳之下,金光闪闪,分外耀眼。

庙宇的脊饰、灰雕、壁画、檐板饰、脊卷草、风火山墙等精湛工艺特色,是粤西地区现保存之完整艺术珍品是绝无仅有的,华南理工学院建筑分院副院长吴庆洲教授,曾多次对该古建筑考察,对该建筑保留之完整、艺术价值作了极高的评价,是郁南县的古建艺术宝库。为县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二、郁南文物

1、四亿年前的连滩无脊椎动物笔化石

郁南县的连滩镇,在普通地图上是不易找到的。可是,它的“大名”在地质图和地质文献上却常常出现;国内外的地质学家久仰其名。

早在1932年前后,我国地质学者张席褆首次于连滩发现早志留世笔石,建立连滩组,创建华南地区第一志留纪地层单位。随后孙云涛、穆恩之、汪潇凤等一批知名地质学者先后来到此地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并已有多篇专论发表,完成连滩组笔石带和文头山纪笔石带,使连滩大尖岭剖面成为华南地区中下志留统的标准地层剖面,在世界地质图都标有连滩的地名。

连滩镇在通往罗定的公路两侧有一列山脉,从汽车站附近上,经过连滩中心小学,就进入一个幽静的山谷。入谷不远,可见山谷两旁好几处地方有人工挖掘的痕迹。灰黑色的石头上“印”有许多“符号”,有直有曲,有的象蚊香一样,盘成螺旋状,有的象图画上初升的太阳。有人以为是远古人类遗下的“象形文字”。其实是一种古代生物的遗迹,这种生物生存在地史上的“早志留世”,距今已有四亿年。

连滩镇附近的文头山、大尖岭脚、大石鼎、磨石坑口等地,在泥质、沙质、炭质互相间隔的条带状沙页岩中,保存了许多古生代海生群体动物化石。这种化石的样子很象铅笔在石头上写的“笔迹”,有人说它更象古代欧洲人用的“鹅毛笔”,故名“笔石”。

“笔石”是一种什么生物呢!200多年来世界许多科学家不断进行研究,到60年代,有不少人认为这是一种低等的脊索动物,比现在活着的文昌鱼还要低等些。那么这种稀奇的化石和动物界中最高级脊椎动物拉上了关系,无怪它要引起科学家的注意了。

这些“笔石”动物是一类已灭绝的古生代海生群体动物,属丰索动物亚门笔石纲。其种类繁多,生态环境为四亿年前的浅海、海湾、泻湖。多数借助浮胞或附着于他物上营漂浮生活,少数借根状构造附着于海底。其化石常保存为炭质薄膜。

与笔石动物同时代的海生群体动物,还有三叶虫、珊瑚、角石、杨子贝等无脊椎动物,原始鱼类是志留纪晚纪才出现的。

笔石动物自中寒武纪始出现,延续至石炭纪(即约在5.7—3.5亿年前),尤以奥陶纪、志留纪最为繁盛。故笔石化石是舆陶系、志留系地层的最重要的标准化石之一。

这些笔石动物演化极其迅速,不同的化石种属特征各异,易于辨认和区别,是地质工作者和古生物工作者对古地理环境,确定地层时代,进行地层的划分与对比,勘探矿源及研究的重要的标准化石之一。

连滩文头山组笔石群系华南区云开分区东部志留系地层研究得最早的地方,在地质学界是知名的。但那里的笔石和刚提到那个山谷的笔石不同,那儿的笔石不论曲直都是单枝的,而文头山却有一种“节外生枝”的“弓笔石”。

弓笔石是由单枝笔石演化而来的,由此可知,文头山虽然离那山谷不远,岩石也相似,但它的地层却比那个出谷的地层新些,时代属中志留纪。同时由于笔石在海上漂流,很快传播到世界各地,可作洲际地层对比的工具,因此,连滩的地层还可以和欧洲、澳洲、美洲等地的地层比较。

此外,笔石常在黑色地层里发现,这种地层中除笔石外,往往别无其它化石。有人认为这种地层是在死水湾中形成的,这种环境非常不利于生物生活,别的生物却退避三舍,唯有笔石随波逐流,不由自主地落入湾中,中毒致死,沉在海底演变为化石。

地质年代的志留纪时,连滩一带的古地理环境,当时处于频繁的周期性震荡运动中(升降——或称海侵、海退),而以浅海、泻湖环境为主,亦曾出现水流停滞的闭潮环境。但与目前亚细亚之“死海”环境恐非相同。所以,推测大约在4亿多年前,连滩地区还是一片闭塞或半闭塞的泻湖海湾地带。

虽然无脊椎动物化石是了解地球发展史中生命的发生和发展的唯一直接证据,但它们还是极其不完全的。在连滩镇发现的无脊椎动物化石仅仅是地球上曾经生存过的生命的极少数代表,古生物化石保存的特殊性可导致许多生物变化被压缩在一个很短的地质时间以内。由于化石保存的不完全性和局限性,无脊椎古生物中还有许多尚未为人所知、或所知还很肤浅的研究范畴,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探索。

2、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

郁南磨刀山遗址与南江旧石器地点群,是2014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主要发现地为罗定、郁南,它记录了华南早期人类活动的轨迹。这一发现填补了岭南地区60万年至8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迹的空白,将本地区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由距今13万年左右提前至数十万年。

考古人员在磨刀山及南江盆地发现60多处旧石器地点,出土数百件年代最早至旧石器时代早期的手镐、手斧等石制品。郁南磨刀山遗址第一地点是广东目前确认年代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

自2012年底开始,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粤西南江流域开展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目前已发现66处旧石器地点(遗址),采集到数以百计的打制石器。地点群主要集中发现于南江盆地东北部四级阶地至二级阶地,大部分地点密集分布在20平方公里范围内。

2014年又对部分地点等进行勘探、试掘,初步确认不同阶地石制品的出土层位。

南江旧石器地点群的整体年代由中更新世延续至晚更新世,可分为三期:

第一期,石制品埋藏于四级阶地的强网纹化河漫滩堆积。原料岩性以砂岩、石英为主;主要以砾石为毛坯,少量断块作毛坯;单面加工为主,有两面技术,石器修理较粗糙;工具组合有石核式砍砸器、手斧、舌形刃手镐及刮削器。典型地点有磨刀山遗址第1地点、清罗山、古甑西等。

第二期,石制品埋藏于三级阶地的弱网纹化河漫滩堆积,部分地点石制品直接暴露于基座风化壳之上。原料岩性以砂岩、石英岩为主;手斧基本不见,多舌形刃手镐,新增少量三棱尖手镐,刃缘修理皆较规整,出现长刃砍砸器与以扁薄小型砾石为毛坯的刮削器。典型地点有磨刀山第4地点、麻、松山顶等。

第三期,石制品埋藏于二级阶地棕黄色河漫滩堆积与三级阶地之上的棕黄色粉砂质粘土堆积。根据区域地质资料,该套沉积物是末次冰期暖温带季风气候环境的堆积,年代为距今73~11ka。石英岩原料占据主要地位;显著变化是较多以石片为毛坯,石器整体小型化;不见手斧与大手镐,偶见刃缘修理规整的短刃手镐,多见选择石片为毛坯加工的刮削器与尖状器,出现盘状器。典型地点有罗垠、东水口、罗艮顶等。

磨刀山遗址在低纬度地区全面揭露出石制品平面分布、古人类活动区域、石器生产操作链及古人类适应行为等各方面信息,以此反映的北回归线以南地区早期古人类独特的石器生产活动与适应模式,清楚地显示出亚热带与热带地区、华南北部与岭南及东南亚地区早期旧石器文化与古人类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南江旧石器地点群的区域分布密集程度在华南与东南亚地区较为罕见,地点群在南江盆地的平面分布、不同地点石制品数量多寡与类型差异所反映的遗址功能差别,展现出区域平面空间内由中心营地与临时活动地点组成的南江流域更新世古人类栖居形态,对研究华南—东南亚地区远古人类的栖居形态与适应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南江流域的三期文化遗存初步建立起本地区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至晚期的文化发展序列,有望为研究岭南乃至华南与东南亚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发展脉络以及不同阶段的古人类适应模式提供参考标尺。

南江流域的旧石器考古发现既是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进展,为华南乃至中国旧石器时代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新材料;同时也为深入研究华南—东南亚地区旧石器文化的关系、区域人类起源与演化历史以及东西方文化比较等国际热点课题提供十分重要的新契机。

3、云浮是东安,郁南叫西宁!

明朝中叶,粤西地区瑶民揭竿起事反抗朝廷此起彼伏,连绵不断,以致“广东十府残破者六”。明万历四年(1576),朝廷出动20万大军,实行铁壁合围,分兵进剿以泷水为中心的罗旁“瑶乱”,至万历五年(1577年)3月,经过4个多月的进剿,“瑶乱”被平定。为巩固加强地方政权,明王朝在罗旁山以东设东安县,以西设西宁县,泷水县适中,升格为直隶州,以“罗旁瑶乱”被平定之意而取名为“罗定”,下辖东安、西宁二县,“罗定”之名遂见于史。

历史上,建城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尤以水路运输闻名。客、货船舶经西江、南江,再到罗旁分岔进入建城河。那时候,建城河上舟楫如梭、百舸争流、一派繁华。

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打捞往事,文物便成了那段峥嵘岁月最生动的见证。这一旅,我们从文物回望那个时代的罗定直隶州与西宁县。

这件名为“罗定直隶州州衙题刻”的木构件,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对罗定的定名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木构件题刻全文共38个字,黑色楷书,刻制方式为独特的阴刻。虽历经400多年光阴磨蚀,题刻内容依然清晰可见:“旹皇明萬曆柒年歲次己卯孟秋吉知廣東羅定州事奉直大夫胡相判官錢伯吏目汪泮仝鼎建”。其意思是:“在明万历七年己卯年(1579年)农历七月的吉日,广东罗定直隶州掌管一州的知州(奉直大夫)胡相、判官钱伯、吏目汪泮一起合力参与建造。”

时过境迁,罗定州州衙所在地,现已成为罗定中学的篮球场。漫步在这所百年名校,我们随处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校园内,还依然留存着一段古城墙——罗定州城墙。

明朝万历5年建立罗定州后建起了第一个城——州城。州城依靠三江河而建,因此要筑一个城坝,用以防洪、防御和守城,于是就建起了这座城墙,与“罗定直隶州州衙题刻”木构件同属一个时代。

收藏于博物馆内的“大雄宝殿”木牌匾就是在建城镇龙井古寺山发现的。这块大雄宝殿的木牌匾总长度2.67米,高度1.03米,厚度是7公分,重量有70斤。在清乾隆三十五的时候,由樵西人士捐赠的。

暮鼓晨钟数百秋,历经岁月的淘洗,龙井寺仅存的“大雄宝殿”旧迹大多零落,为保护这一古刹,龙井寺“大雄宝殿”已被列入郁南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计划修旧如旧,复原大雄宝殿原貌。

2012年,应当地邀请,广东四会六祖寺僧人释登明法师发心重光古刹。经过多方努力,在龙井寺原前殿遗址,建起了一座占地面积约为700多平方米的新大殿。在大殿右前方,一棵参天古榕,刚刚经历一场春雨,绿叶盎然,新意如初。

4、郁南博物馆藏品达1200多件

郁南诗礼传家民办博物馆是民间非营利性机构,坐落于郁南县连滩镇兰寨南江文化创意基地,通过古建筑活化利用建成,面积500多平方米,收藏有从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文物1万多件。

该馆设有九大系列展厅,包括南江茶文化展厅、状元文化展厅、南江青瓷文化厅、南江青铜文化展厅、南江古生物展厅、南江古陶瓷文化展厅、抗日战争纪念厅、南江传统工艺厅、南江佛造像厅。博物馆藏品中有唐、宋、元、明、清、民国期间的青铜器、古玉器、陶瓷、文房用品、岭南佛造像等,大多具有南江文化特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相当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博物馆里,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古老的气息,1200多件馆藏文物包括有陶瓷、青铜、木雕、碑刻、革命文物以及南江文化文物等十几门类,这些穿越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真实反映、见证了郁南各个时代文明发展步伐和手工艺水平,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生活点滴。

四耳罐搭配碗杯的文物,是2007年在东坝镇出土,一只四耳罐内盛装着20个碗杯等陶器,经专家鉴定属南朝文物,具有相当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部分旧石器早期笔化石,是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队在郁南县河口镇磨刀山发现的,距今约50万到80万年,共计60多处人类旧石器时代露天遗址,采集到近300件人类石制品。

博物馆有价值连城的元青花一束莲纹碗,该碗存世约400件,不仅是个令人心醉神往的瓷器品种,也是收藏人穷其一生的艺术追求。

馆藏部分出土文物年代久远,具备不可复制性、不可移动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

博物馆集南江文化、历史记忆、文化实物和地方民俗于一体,对弘扬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文明、传承古今璀璨国粹艺术具有深远意义,同时助推郁南县文化旅游事业大发展和提升郁南县文化软实力,意义重大。

5、大唐故康州刺史陈君墓志

大唐故康州刺史陈承亲墓在郁南县南江口镇西坑村棺材岭山出土。陈君墓志现存郁南县博物馆。

墓志长宽俱0.66米,厚0.15米,青石质,保存完好,上端刻“大唐故康州刺史陈君墓志”。志文约300字,楷书,笔划清晰工整,记载墓主生平及墓主祖父頵的官衔、官职等。志文记载陈君名承亲,字奉先,康州(今德庆)端溪金林乡安仁里人,卒于开元二年(714年)二月,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葬于康州南叠洞。志文还记载陈君生前曾任“通议大夫、使持节康州诸军事、守康州刺史、袭封安化郡开国公、上柱国”。祖父頵为“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康州诸军事、康州刺史、安化郡开国公、上柱国”。

该墓志为研究陈承亲生平事迹及其祖頵官衔官职,以及康州地名提供实物资料。

6、西江第一锚

2012年,在广东郁南县建城镇西江南岸边历口村的桑地上,出土了ー个总长3米、重约5吨,且保存完好的铁锚。

经广东省文物考古专家认定,该铁锚约有百余年历史,为2000吨位以上的船使用的,这是西江出土最大的船用铁锚,可谓“西江第ー锚”。

西江大铁锚的出土,为研究造船工艺提供了实物标本,同时对于西江的河道船运、环境变迁等研究有重要的价值,对研究西江的船运史及南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7、江口清代铁炮

2015年郁南江口镇平罗村,发现一门古时候使用的铁炮,铁炮长96公分、炮头直径19公分、炮尾直径13公分、炮尾口内径6公分,重约300斤,由生铁铸造而成。经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有关专家初步鉴定,这门铁炮是清代中期的产物。

这门铁炮的出土,不仅为郁南县博物馆增加了新年的第一件藏品,而且还为研究南江历史文化提供又一重要线索。据了解,清朝时期南江流域一带盗贼颇多,土匪为患。南江口是南江流域的交通要塞,水陆交通十分方便,土匪活动极为频繁。清政府为确保一方平安,派重兵把守,并在平罗村建了一间兵工厂。

8、东坝镇铜鼓

郁南铜鼓是1975年从东坝镇龙塘村出土的,大致完好,仅足间有残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