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想法哲思

以时光为伴,与长夜并肩

2021-02-14  本文已影响0人  也是红楼梦中人

千百年来,凡读书之人,谁能否认阅读《通鉴》的益处和价值呢?

冯唐在《如果只读一本书,我就选<资治通鉴>》中就曾经不遗余力地推介道:“我想,我最大的兴趣还是了解人性,了解人性的最佳办法似乎还是以大尺度的时间观照人性的变与不变、轮回与演进……如果只读一本古书,就读这本《资治通鉴》,如果只读一本史书,就读这本《资治通鉴》,甚至如果只读一本书,就读这本《资治通鉴》。”推介之言,动情之至。

记得很多年前知乎上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假如流落到荒岛,你会带哪本书度过余生?”。网上的答案林林总总,不一而足,每一个读书人的心中都应该有一道“白月光”吧,我想。若冯唐面对这个问题,定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资治通鉴》,而我,则怕是未必会有如此决绝,当会在书架前,目光逡巡周览,放下这本,又拿起那本,为选择《红楼梦》还是《陶庵梦忆》或是《史记》《东坡小品》《聊斋志异》等犹豫不已。事实上,每次出行,哪怕是非常短暂的行程,我都至少会带三本书,所以,如果只能带一本书,那真是一个痛苦的选择。

在我的记忆中,这么多年,似乎《资治通鉴》从未随我出外,只是在最近的一次西海行中,出发前,我特意将书桌上的一册《通鉴》放在了行包内。

人总是会慢慢改变的,包括阅读口味。

放在十年前,我也当如冯唐般决绝,毫不犹豫地选择《红楼梦》带在身边,陪我孤岛度此余生,是谁曾经说过,这世间唯一不变的就是一切都在变化,多么富有哲理的话语,所以,这世上的很多事情都当不得真,包括我们曾经对于某本经典许下的终生不负的诺言。

是在去年十月间萌生通读《通鉴》的念头的。毫无疑问,这部文言写成的史学经典,300 万字,共294卷,不愧为皇皇巨著,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横跨14个世纪,纵横千年,想想就让欲通读之人心生畏惧,确实不好读啊。放眼身边,也并无通读此书之人,所以没有什么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那就开始读起来,不犹豫,不拖延,摸着石头过河,严格规定日课,避免半途而废。好在阅读文言对我来说并无什么障碍。

最开始是以每日一卷的速度,心里还想着以这样的速度,294卷一年不到就可以读完,心里很是窃喜。然而很快就发现了问题,倘若仅仅满足于理解文意、明白句法,而并无与正史的横向比较阅读以及纵向深度地思考,实在愧对这部经典,也不会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所以读完一卷之后,可以作一暂停,就某一历史事件,与正史(比如《史记》《汉书》)对比阅读,耐心寻找叙事文字的差异,从而探求作者隐藏在客观冷静叙事言语背后的良苦用意以及立场态度,思考自己在之前的阅读中有哪些理解偏颇之处,及时纠正,加以反思。

有时,读到动荡激烈的历史时刻,也会掩卷而自问,倘得生逢其时,我该做出怎样的决断或是选择?愈发觉得,阅读历史,解读的重点应该是某些关键人物在某些关键时刻的抉择,只有如此,才有可能真正做到站在今天,以史为鉴。也就是说,从中获得智慧才是第一要义,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也充满着大大小小的乐趣。比如,《通鉴》的文字,惟精惟准,实在是学习古典风格与古文写作的典范,读来每每让我摩膝而叹。

三个多月过去了,到今天为止,《通鉴》才读完了12卷,按照这个速度,确实是要扎扎实实地花上几年功夫。假以十年,何事不成?不记得是在哪里看到这句话了,这么多年来,这句话一直在耳边回响,未曾一刻忘却,它时时提醒着我要守住本心,耐住寂寞,无诱于势利,无慕于速成,以时光为伴,与长夜并肩,让阅读《通鉴》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长久沉浸于斯,话语系统、思考问题的角度、阅读方式、利用时间的方式等将因此而发生改变,并将进一步改变我的人生,塑造丰盈的心灵。最终,必然会带来精神容颜的巨大改变。

我深信,一定会有那么一天。

也许,不用十年。

北大的辛德勇教授在一篇名为《怎样读〈通鉴〈》的文章中,特别推荐《通鉴纪事本末》这部将通鉴中重要事件集结起来,依事编排的书。由于它的作者袁枢是用摘取的方式,实际上并没有破坏原文的文字,因此读《本末》与读通鉴效果是一样的。

因而包括《本末》,我用到的辅助书籍具体信息如下:

《王力古汉语字典》(王力主编,2000年出版,中华书局)

《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著,1991年出版,中国地图出版社)

《通鉴纪事本末》(袁枢撰,2018年出版,中华书局)

《纲鉴易知录》(吴乘权等辑,1960年出版,中华书局)

《读通鉴论》(王夫之著,2020年出版,中华书局)

《国史大纲》(钱穆著,商务印书馆)

时近午夜,突然想到歌德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在这个躁动的时代,能够躲进静谧的激情深处的人是幸福的。”

确实,我是幸福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