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读书读书笔记

村上春树与《1Q84》

2017-06-13  本文已影响133人  That

第一次接触村上春树的书,是在大学看的《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是的,要不是那时我在翻各种跑步书籍,或许就会错过村上春树的书。一个小说家居然跑起马拉松来还不错,听起来好像就有点不务正业,但这就是我对村上的第一印象——不是作为一个小说家,而是一个极其自律的跑者。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偶尔翻看村上的书,也无非是这样的心态——这个人好像有点意思呀,反正也没有别的书特别想看,那就看看他的吧。就这样,断断续续看了些短篇和杂文,但一直到他的《奇鸟行状录》,才开始迷上村上的书。

最近出版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可以说是解答了我不少疑惑,也开始对村上春树式小说有一定了解。在书中村上谈到与心理治疗师河合先生的交情,其中有这么一节:

河合先生作为临床专家面对咨询者,很多情况下,得随着咨询者一起下降到灵魂黑暗的深处。这往往是伴随着危险的工作,弄不好就会迷失归途,一去不返,说不定从此便沉沦在深深的黑暗中。
……
我们分享了什么?以一句话来说,我想应该是故事这个概念。故事是存在于人们灵魂的最深处,才能在根本上将人与人串联起来。我通过写小说,会日常地下到那个地方去。河合先生则是作为临床专家面对咨询者,日常性地前往那里,或者说不得不去。

《奇鸟行状录》有一个非常形象的细节,冈田特地下到荒井里思考。而在看《天黑以后》时,所感受到的那种隐隐的恐惧或许也来源于此。

村上认为长篇才是他的根本,所以《1Q84》大概是绕不过去的:

不过说到底,我基本上认为自己是个“长篇小说作家”。虽然也爱写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写起来当然会忘乎所以,对写成的作品也满怀爱怜之情,但长篇小说才是我的主战场,我身为作家的特质和风格在这里最明确无误地——恐怕还是以最佳形态——得到了展现(即使有人认为并非如此,我也毫无反驳的打算),我原本就是长跑者体质,因此要巧妙地让林林总总的事物综合而立体地运动起来,就势必需要一定体量的时间与距离。要做真正想做的事情时,就像开飞机一样,需要长长的跑道。


写长篇小说固然是一个体力活,但其实看长篇小说也是。《1Q84》前两部的节奏非常不错,但第三部情节就略微有些拖沓,足足放下了一个多月才鼓起勇气把它看完,当然也可能和自身的状态有关。

我想,看到《1Q84》结局的人或多或少有这样的反应:很多事情都没有交待清楚,没有给出结论,感觉缺少了一节“综上所述”,也就是俗话里说的,“埋了很多坑但一个也没有填”。(画外音,此处感觉有责任@富坚义博;-)

当然小说和漫画是不同的,我认为小说的关键在体验,在感受。

小小人是什么?空气蛹又是什么?剧中各个人物今后是何去何从?青豆和天吾最后从1Q84里“逃出来”后真的是回到原来的世界吗?

这些问题没有在结尾得到解答,对读者来说无疑会有一种失落感。

从结局上看,这是一个爱情故事,两个孤独的灵魂最终得以相遇。但这又不仅仅是一个爱情故事。村上构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1Q84,那里天空挂着两个月亮,小小人(而不是老大哥)用空气蛹制造母体的子体,名为“先知”的宗教团体“供奉”着小小人而活跃着。场景在切换,经历却相似。有些人如母体子体般“复制”,有些人却对抗着潮流而活,但不可否认大家都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村上说小小人就在我们每个人心里,只要有合适的通道,就会降临到这个世间。教团“先知”听从小小人的声音行事,没有模式可循,一切皆可牺牲,青豆等人作为“反小小人”力量各自依据自己的目标行事,保护着自己在乎的东西。这不失为一个答案。

从另一个角度看,认为“故事的结尾必定会有答案”这个思路很危险。生活中从来没有人会把所有细节解释得清清楚楚,也没这个必要,有些事情知道了也不能怎么样。人或许真的是为了信仰而活着,其中的区别是,为了别人的信仰还是自己的信仰。

抛开这些问题这些答案不谈,读《1Q84》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体验。读小说就是为了进入作者构建的世界去体验,明知道这些都不是真的,但想法仍然会不停地涌出,思想仍然会不断地碰撞。虽然书中很多细节已经忘了,但在读的过程中确确实实被多次触动,或许也有些想法幸运地保留了下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