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俗

2017-07-30  本文已影响0人  艳云美甲正姿护眼笔

《恶俗》| 韩巍解读

关于作者

保罗·福塞尔,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文学教授,美国著名的文化批评家,曾在德国海德堡大学、美国康涅迪格学院和拉特格斯大学教书。他在70年代写过一本关于二战时期美国社会文化的专著《“一战”和现代记忆》,获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福塞尔被认为是一名英美文化批评方面的专家,尤其擅长对人的日常生活进行研究观察,其观察视角敏锐,语言辛辣尖刻却又不失幽默和善意。

关于本书

在本书里,保罗·福塞尔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案例,为我们展现了美国90年代流行的恶俗文化,并对恶俗文化进行了定义,分析了恶俗之所以能在美国泛滥的原因。这是一部著名的文化批判作品。

核心内容

作者认为,恶俗就是将本来糟糕的东西装扮成优雅、精致、富于品味、有价值和符合时尚的东西。恶俗是商业社会中的某种独特现象,它的出现也与民众轻信媒体、轻信专家的特质有关。当商家、媒体等一起,把一个本来不好的东西宣传为极好的时候,人们就不自觉地落入了恶俗的文化圈套。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一、恶俗是什么?它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认为,把坏的东西硬是包装成好的东西,其实就是恶俗。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坏的东西本身并不都是恶俗的东西。在作者看来,一个发了霉的苹果显然是不好的,是坏的食物,但这个发了霉的苹果并不恶俗,因为坏食物大家不会吃,丢掉就行了。但是,如果一旦某个餐厅把发了霉的苹果炒作成餐厅的特色佳肴,并且邀请很多专家,鼓吹变质水果是一种健康的新时尚,那么这个就变成典型的恶俗了。

按照福塞尔的定义,恶俗是虚假、粗陋、毫无智慧、没有才气、空洞且令人厌恶的东西,但不少美国人竟会被说服,盲目相信它们是有品位的好东西。

在作者看来,一个明显糟糕的事物不会糟糕得太久,因为很快就会有人对其大加赞赏,并将它升级为恶俗。发霉的食品或许是极端的例子,但高档餐厅里华而不实的服务、各城市争先拔地而起的奇怪建筑,本质上就是对资源的浪费,是对形式的盲目追求。经过商家、媒体、艺术家的包装后,这些东西成了高贵生活品质和先锋空间艺术的代名词,人人对其推崇备至,这就是恶俗文化对我们社会的影响。

作者认为恶俗在美国成为流行文化的原因有两点:

(1)美国基础教育薄弱,文盲率高

美国虽然经济发展程度高,但在90年代,美国的文盲率并不低。福塞尔认为,有些大城市的文盲比率甚至可能高达40%。这个数字听起来有点夸张,但是在联合国调查的158个国家中,美国的社会文化程度只能排在第49名,和它数一数二的经济军事水平完全不相符合。

(2)电视节目不断强化娱乐功能

这被认为是恶俗文化扩散的罪魁祸首。严肃类节目被娱乐类节目取代,这样一来,电视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无法提供出高质量的节目,而依靠和习惯通过电视来接受信息的美国民众,也就只能越来越随波逐流,对恶俗的文化和事物缺乏辨别力。

二、生活中的恶俗有哪些?

作者认为,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恶俗之物,都是恶俗文化的体现。例如餐厅不注重做好菜,反而用华而不实的服务、厚重的菜单和新奇的菜品来吸引眼球,就是一种典型的恶俗。盲目追求蔬菜瓜果的外表,而不关心它们的营养和功效,也是一种典型的恶俗。

作者认为,在依靠自身品味和直觉判断事物方面,每个社会个体似乎很缺乏安全感,很胆小,所以一旦媒体上的权威站出来告诉他们什么是好的,大家可能就跟着这个潮流跑偏。任何生活中那些不好的东西,都有潜力成为恶俗的原料。

三、精神生活中的恶俗有哪些?

作者认为,典型的类似星相学这样的伪科学,是一种恶俗的精神信仰。用星座来判断自己的运势,本质是一种无知的时尚。

如果我们选择书籍,也绝对要避开那些依靠作者自吹自擂、标题党而火起来的所谓畅销书。作者认为这些没有真才实学的读物,本身是恶俗的“精神鸦片”。书商为了卖书,很多时候会刻意把没有营养的读物,包装成所谓“人生必读之书”,用博人眼球的书名和插画生产出大量恶俗读物。这些读物受到追捧,也是精神生活恶俗的表现。

根据保罗·福塞尔的看法,辨别书籍最好的方式,也是既省时又省钱的办法,就是在出版前认出恶俗的读物。更厉害的,甚至可以在它们被写好之前就识别出来。

比如说,我们常听到某些明星或企业家在接受采访中说,他最近正在写一本书,可能是一本回忆录,也可能是关于他职业生涯的智慧结晶,这个时候就要警惕,因为很可能最后就是本恶俗的烂书。在作者看来,好书绝大多数是在艰苦而孤独的创作过程中生产出来的。

金句

1. 恶俗,就是把不好的东西包装成某种时尚,然后人人都把这种东西当好东西去追求的现象。

2. 电视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无法提供出高质量的节目,依靠电视来接受信息的美国民众,也只能越来越随波逐流,对恶俗的文化和事物缺乏辨别力。

3. 一流餐馆靠着几样拿手菜流传百世,恶俗的餐馆总是用菜单把人搞得晕头转向,什么菜都能做,什么菜都不精。

4. 书商为了卖书,很多时候会把没有意思的读物包装成“人生必读之书”,用博人眼球的书名和插画生产出大量恶俗读物。

5. 好书绝大多数是在艰苦而孤独的创作过程中生产出来的。如果你听到某本书还未面世,作者就已经在自吹自擂,写出来的多半是本恶俗的烂书。

撰稿:韩巍

脑图:摩西

讲述:杰克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