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

《王兵说南阳掌故》(发表于2016年台湾《南阳文献》)

2017-10-05  本文已影响165人  梅溪仙子
2016年台湾《南阳文献》
2016年台湾《南阳文献》
2016年台湾《南阳文献》
2016年台湾《南阳文献》

南陽掌故                                                                    文/ 王兵

“開天辟地”

民國張嘉謀《明嘉靖南陽府志校注》記載:“鐵牛廟在縣東北二十五裏,其地有鐵類牛頭角”。清乾隆《南召縣志》亦有記載:“廟外有鐵牛角,出土數寸,其下挖之愈粗,俗傳頭在河南,尾在陝西,中八百裏,俱為伏牛山。”

“天開子(時),辟地醜(時),人生寅(時),萬事有”。“伏牛”一詞其實是講世界起源的,南陽漢畫中的炎帝就是“人身牛首”。桐柏的盤古文化很豐富,關於盤古(或稱盤古氏或盤古大帝),傳說他是世界的開創者,斧破鴻蒙開天辟地,位列九霄之首,為第一任天帝。

春秋時期老聃騎牛西行,表示他到過豫西伏牛山區,這個傳說的文化含義也是崇古。總之,南陽這地方不簡單。

姬朝奔楚之謎

周靈王遺囑王子姬朝繼位,貴族們卻擁立先太子姬猛。姬猛即《皇覽》所記的王子黽。姬朝叛亂稱帝,為西王;姬猛病死後,姬匄在晉國支持下稱帝,為東王。二王對峙攻伐五年之久,直到姬朝舉國亡奔楚國。

姬猛、姬匄與姬朝是同父異母兄弟。晉楚兩大諸侯爭霸,反應到東周帝王家事,免不掉一場場血雨腥風的相煎何急。

王子黽鐘鼎之謎

據張嘉謀《新修方城縣志》記載:“李德柄字星岩,原籍南陽,考試籍南召,祖籍大同。清末供職禮部儀制司,民國時寓屋方城”。其《北倉日錄》夏曆二月十七載:“王子黽塚在鄂縣西,今南陽縣北五十裏許石橋鎮。鄂城寺,西鄂故城也。其西有塚岡,舊嘗於此耕得古編鐘,色黝、有乳、無銘,疑即王子黽塚也。鐘藏禮部郎中李星岩家。從張嘉謀處我們可以推斷,至少一九二七年時候,王子黽(即王子姬猛)鐘鼎還在南陽。如今它下落如何呢?

周室圖書之謎

“夏太史終古見桀迷惑,載其圖法奔商。商內史向摯見紂迷惑,載其圖法奔周。晉太史屠黍見晉公驕無德義,以其圖法歸周”。“周監於二代”,故使本為商裔的孔子慨歎道:“鬱鬱乎文哉,吾從周”。

老子曾任東周的守藏史,掌管國家文獻。孔子拜訪老子後,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是個大文化人。然而就在這一時期,周朝國家文獻包括圖書、檔案、典籍卻神秘地失蹤了。《左傳》有關條目只是為我們提供了破解這一千古謎團的一條線索。有學者說奇書《山海經》誕生在南陽西鄂縣,此推測應該不是無稽之談。然而對於周室眾多文獻圖書的去處,到底在哪裏呢?

“太上老君”

老子名李耳字伯陽,諡號聃,他出生已經須眉皆白了,我們南陽人尊稱“老君”。“老君”是南陽、魯山等地鐵匠、銅匠、銀匠、窯匠、榨油匠共拜的祖師爺,這其中的道理莫非是老聃當年在南陽西鄂縣遣散了一路跟隨王子朝流亡的百工,為紀念事而得。不管真相如何,昔日周王室獨占的技術傳播到了楚國地方、惠及了南陽百姓,老聃的名字值得南陽百姓世代尊敬。

富貴忘妻

“百里奚百里奚,初娶我時五羖皮,臨當別時烹乳雞,今適富貴忘我為。百里奚百里奚,母已死、葬南溪,墳以瓦、覆以柴,舂黃藜、扼伏雞;西入秦、五羖皮,今日富貴捐我為。”       

近鄰過南陽市淅川縣就是湖北老河口市,老河口北宋時也有一對冤家鬥嘴鬥腦了,鴛踩死了鴦。“鍘美案”之所以能鍘成,那說不定就是老包嫉妒陳世美奶油小生,擱現在講法制,政權精英分子的男女關系糜爛最多也判不到死緩?陳世美是老河口人,以前河南的劇團到均縣演“哭秦香蓮”的戲,總被當地人打。現在我們拿百里奚比陳世美,是不是有些五十步笑百步。

鄂君悵望舟中夜

古代南陽往東南有陸路和水路兩條交通,以水路為要。船只載重遠勝於車輛,能行船之處勿須用車,車輛僅用於不通航之處。楚懷王時鄂君啟擁有一支龐大的船隊活躍於江淮各地。出土文物鄂君舟節----楚王頒發的用於經關通行的免稅憑證,上面銘文詳細載明船隊所行經的路線和終點,其中節文所示水程東止於蕪湖,最北點止於南陽的棘陽(今南陽、唐河、新野交界處)。

《南陽縣地名志》中記載:春秋宛縣南三戶里,又名五戶,為範蠡故里。《水經注》也有載:宛城南三十里有範蠡祠;蠡,宛人;祠,即故宅也。又清乾隆二十七年立石碑,書:古範蠡鄉。假如這裏就是春秋舊碼頭所在,範蠡的足跡曾經到達過這裏更不足為怪。後人以為紀念,立下祠堂,世代朝拜。南陽範蠡故里,於書有據而以遺跡考之則謬。

“鹓雛”

 

      《莊子》: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雛,子知之乎?夫鹓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鹓雛過之,仰而視之曰:嚇!  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前漢尚黃後漢尚朱,鹓鶵改稱朱雀,現在也叫漢鳳。朱雀不是丹頂鶴、不是魚鷹、也不是黑天鵝,它現在叫朱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朱鹮頭部臉頰裸露呈朱紅色,體態幽雅,羽毛飛行中白中夾紅。“南朱雀北玄武、東青龍西白虎”,南召境內有“南山”,山之南即中國之南,曰南方,為陽地。南陽東漢墓葬出現的圖騰以朱雀為最多,證明鹓鶵是古代南陽的祥瑞。少昊以鳥為官名,鳥名也指代一個區域的河名、地名,“雒”是孟津(河之洲)的“關關雎鳩”。《後漢書》裏有劉秀改名洛邑的詔書。

清末民初,宛屬十三縣叫南陽府;洛陽地區叫河南府。“鹓邑”變為“宛邑”、“南陽”,這與“雒邑”變為“洛邑”後演變為洛陽的道理一樣。宛應訓為“鹓”,古代南陽是鳳凰之城。

殺妻拜將

“吳起者,衛人也,好用兵。嘗學於曾子,事魯君。齊人攻魯,魯欲將吳起,吳起取齊女為妻,而魯疑之。吳起於是欲就名,遂殺其妻,以明不與齊也。魯卒以為將。將而攻齊,大破之。殺妻  (齊人)求將,大破齊兵。”

吳起後離魏奔楚,因楚國內亂滯留於南陽,南陽當時尚未置縣。一年後,吴起擢升令尹,赴楚都主持變法。吳起曾率軍南攻百越,進至洞庭、蒼梧(今廣西梧州)一帶。北勝魏、西卻秦,使楚之兵威盛於一時。周安王二十一年,楚悼王死,變法夭折,吳起亦於同年被楚貴族射殺並車裂。

春秋末年,子朝、吳起、伍子胥、文種、範蠡,同期在南陽,這故事很傳奇也很精彩吧。

戰不旋踵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將軍自吮其疽,何哭為?”母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吳起的人性化管理幫助他建立了一支戰無不勝的鐵軍。

誇父逐日

《山海經·海外北經》:“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唐柳宗元《行路難三首》其一:“君不見誇父逐日窺虞淵,跳踉北海超昆侖。”誇父身上有一股奮不顧身的勇敢精神。“林”同“陵”,鄧林就是存在於神話故事裏的英雄紀念地。1994年鄧州八里崗新石器時代遺址被評為“全國考古十大發現”,印證了南陽悠久的曆史。

“智囊”晁錯先祖

《史記•晁錯傳》:錯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徵,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記曰:“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德、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周靈王的王子姬朝最後定居在楚國的西鄂,西漢名人晁錯為南陽西鄂晁氏之後,晁氏先祖為東周的王子朝。三國魏國類書《皇覽》記載“子黽塚、子朝塚俱在南陽西鄂”,即今南陽市宛城區的石橋鎮鄂城寺。東周王子“朝”後人改姓晁,漢朝時期有一支遷到許地了,還有一支留在南陽,今鎮平有地名“晁陂”。

“半夜吃黃瓜”

《本草》記載胡瓜籽為西漢張騫從西域帶回,五胡亂華時避石勒諱改名黃瓜,蓋因是黃花結的瓜。南陽一帶一直把黃瓜叫王瓜,晚清南陽縣知事潘守廉編寫的《南陽縣人口土地和物產》一書把王瓜列為南陽物產。黃瓜有頭有尾,頂端略小、末端略大,但差不多少,可以生吃,南陽人喜歡用它蘸芝麻醬吃,頗有張騫的遺風。博望鄉為張騫采邑,而脂麻也是張騫從西域帶回南陽來的,推廣後叫芝麻。諺語“半夜吃黃瓜”意指黑暗中吃黃瓜,不知道頭和尾。絲綢之路東頭在南陽,從南陽人吃黃瓜習慣上可以一證。

白馬傳經

東漢第二個皇帝漢明帝劉莊原名劉陽,是南陽的“陽”,也是洛陽的“陽”。劉陽的母親是鼎鼎大名的南陽新野縣名媛陰麗華。

劉陽遣中郎將蔡愔十八人去西域訪求佛道。蔡愔遇竺法蘭、攝摩騰兩人,並得佛像經卷用白馬馱著共還洛陽,劉陽下詔為他們建精舍翻譯《四十二章經》,世稱白馬寺。

《僧史略》:漢明帝聽陽城侯劉峻出家,僧之始也;洛陽婦女阿潘出家,尼之始也。連雲港孔望山摩崖石刻的款識說明它是後漢東海王劉陽的作品。近年發現之方城小史店摩崖石刻群,北京專家楊廉把造像時間定為北魏至唐,----《南陽宗教志》很早便有這樣判斷。陽城侯劉峻出家地點在方城香山寺也說不定,因為譚其驤《陳勝鄉裏陽城考》述陽城縣在今方城境內。

開疆拓土

 

博望侯在阿富汗發現身毒商人賣中國絲綢,始知他們是循著茶馬古道而來,可惜西漢在通西南夷方面建樹幾微。至到永平年哀牢國內附,劉陽成立永昌郡,大漢的軍政勢力始達滇西邊隅。西漢的“西北絲綢之路”東起點在南陽缺乏物證,而東漢的“西南絲綢之路”起點南陽,有書證《後漢書》、物證方城摩崖石刻。

“白狼歌”

共同致富體現了劉陽實行民族團結政策的遠見卓識。《遠夷樂德歌》:“大漢是治,與天意合。吏譯平端,不從我來。聞風向化,所見奇異。多贈繒布,甘美酒食。昌樂肉飛,屈伸悉備。蠻夷貧薄,無所報嗣。願主長壽,子孫昌熾”。《遠夷慕德歌》:“蠻夷所處,日入之部。慕義向化,歸日出主。聖德深恩,與人富厚。冬多露雪,夏多和雨。寒溫時適,部人多有。渉危曆險,不遠萬裏。去俗歸德,心歸慈母。”《遠夷懷德歌》:“荒服之外,土地土堯土角,食肉衣皮,不見鹽穀。吏譯傳風,大漢安樂。攜負歸仁,觸冒險峽,高山岐峻,緣崖石番石,木薄發家,百宿到洛。父子同賜,懷抱匹帛。傳告種人,長願臣僕。”

一國兩制

益州刺史朱輔好立功名,慷慨有大略。在州數歲,宣示漢德,威懷遠夷。自汶山以西,前世所不至,正朔所未加,白狼、槃木、唐敢等百餘國,戶百三十餘萬,口六百萬以上,舉種奉貢、稱為臣僕。劉陽在位,西南夷請求內附是不需要交稅的,只要承認是漢帝國的一部分即可享絲綢鹽鐵之利,至於五十年以外適當加稅那是後話了。

“用之則為虎,不用則為鼠”

竇憲一舉而空朔庭,班固紀功頌曰:“鑠王師兮征荒裔,剿凶虐兮截海外,夐其邈兮亙地界,封神丘兮建隆嵑,熙帝載兮振萬世。”

        燕然勒石凱旋後不久,竇憲改封冠軍侯。方到南陽郡的封地食邑—冠軍縣,竇憲即被賜死。威名大盛的竇憲結局悲慘,尤可惜文筆酣暢的班固因牽連受禁錮,餘七表、天文志未完成《漢書》。西漢冠軍侯霍去病墓在鄧州西北四十里,東漢車騎將軍竇憲墓在鄧州西北四里。

平子“四愁”

張衡字平子,他所作《四愁詩》裏的“貂襜褕”從衣字旁,解釋為時裝很貼切。“明月珠”呢?筆者考證它是一種發飾,語見李斯“宛珠之簪”句。社旗橋頭鎮珍珠河特產蚌蛤,傳說秋夜月明中網之輒得珠粒,大者如黍小者如米,顏色有紅藍黃白,謂之宛珠。

南陽蒲山的青石被大量用於漢畫像雕刻,近年南陽的“晚霞紅”大理石走俏市場,這兩種石材早已見諸《南都賦》“青艧丹粟”句,民國南陽學者張嘉謀對此注釋:“縣東有青山,石皆作油碧色”。青玉案似指青石書桌,以讓受贈人伏案書信、詩賦,符合四愁的語境。

《四愁詩》還有“美人贈我金錯刀”一句,有人把金錯刀解釋為刀幣,其實金錯刀也是南陽特產“五十煉刀”—炒鋼技術一直到今天在南陽民間活動“炒鐵花”中還有遺留。“金錯”就是在佩刀刀削、刀柄和刀鞘部位鑲嵌鎏金紋飾,參照《後漢書輿服下  》,以張衡的級別是享受不了金錯紋飾待遇的,僅為“純黑不半鮫”。

張衡身處廟堂之高,似乎並不缺乏奢侈品,他的“愁”是憂國憂民之愁。

鴻鵠之志

漢賦楚辭同是南陽漢畫的文學腳本。漢畫“兩桃殺三士”,故事來源於諸葛亮喜歡的楚歌《梁甫吟》。南陽自古就有誕生英雄的土壤,青年諸葛亮長於斯,豈能不耳聞目睹楚地人改朝換代的壯舉而心潮澎湃、引吭高歌?!“躬耕南陽”,這句話的重心在於勵志,----方城人陳勝輟耕於隴上並言鴻鵠之志,諸葛亮在鄉野收租行走田間地頭時唱著歌,他頭腦裏揮之不去的則是張楚國舊事。“黃鵠之一舉兮,知山川之紆曲。再舉兮,睹天地之圓方。”太祖劉邦的“四面”、“大風”語句雖為楚地大白話,然而對盲氓們的殺傷力驚人,堪稱古代的中國好聲音。漢朝尚黃赤二色,唱紅歌能唱出江山來,你不信我信。

隱居求志

汪價雲:“諸葛亮本琅琊人,徙於順陽之石峽口,結廬而隱,尋徙入南陽之臥龍崗。(按:今裕州石峽口有小茅庵,唐時石記猶存。)又嘗寓居於新野之野白崗,莊宅基址今為玉皇廟,古井尚在。(按:南陽臥龍崗碑陰載,新野地五頃,佃戶張某佃種,亦先賢之遺跡也。)又唐縣有諸葛莊,武侯之遠田也,曾犁出古碑。(按:在縣西桐寨鋪,去南陽市六十裏。)又嘗居葉縣之平山下,(按:現存隋開皇二年斷石幢雲:地有諸葛之舊墳墟,在高陽華裏。)今山下少西有諸葛廟。”

上屋抽梯

陳壽《三國志》有“上屋抽梯”典故,是說荊州刺史劉表的長子劉琦當時很器重諸葛亮。

諸葛亮擇良木而棲,君子不立危牆之下。所以,推測諸葛亮樂於做奔波南陽的小田官,理順成章。不可避免地,諸葛亮在南陽郡治下的順陽、裕州、新野、唐縣、葉縣等地留下了汪價所說的許多痕跡。

又有史料稱,劉琦與諸葛亮是表親關系。“臣本布衣”,實乃謙虛之詞。

寧靜致遠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如何做到,諸葛亮補充說:“寵之不喜,辱之不懼,見利不貪,見美不淫,以身殉國,一意而已”。簡言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躬耕南陽的時間並不長,但是他對南陽文化傳統的影響是巨大的,孔子的“仁”,孫子的“智”,在這個“千古人龍”身上做到了完美結合,諸葛亮在南陽眾多名人中的認可度是最高的。

“新官上任三把火”

典故來自諸葛亮。第三把火在赤壁燒了曹操的艦隊,第一把火在博望燒的是漫天的蘆葦巴茅,也說得具體。但第二把火燒新野他燒的什麼東西?南陽人應該感興趣。

南陽學者袁祖雨說在新野燒的是柘树,柘樹的汁液是黑色的,用柘樹葉養蠶所產黑絲的經濟價值十數倍於普通絲,陰皇後族人得到這些技術特權似不意外。所以新野城鄉到處載滿的柘樹枝成了諸葛亮退敵的助火之物。趙雲用了硫磺焰硝引火後,敵人殲滅了,然而新野絲綢業卻灰飛煙滅。劉備領護著新野民眾一路南逃,因為這些人都是能工巧匠。“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蜀錦吳綾成為蜀國的國家財源,燒第二把火證明諸葛亮這個新官既懂軍事又懂經濟。

“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

 

《襄陽記》:黃承彥者,高爽開朗,為沔南名士,聞孔明擇婦,曰:“吾有醜女,黃頭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不嫌貌醜,欣然許之。黃父即載送之。而時人以為笑談,坊間流傳此諺。

清朝朱子家訓說:“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婦求淑女,勿計厚匣。”過踏實日子,賢惠比漂亮重要。

“空林有雪相待”

宛屬文風以南陽、唐河、鄧州三縣最盛,唐、白河流域為光武龍興之地,帝鄉文化名不虛傳。鄧州之盛在於北魏至隋唐以降數百年間,鄧州一直為漢水流域的經略重點,它最多時下轄八郡四十一縣,朝廷有六次考慮遷都於此。

此地多英豪,邈然不可攀,南陽詩人能讓唱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詩仙感到攀不上的是誰呢?是張繼。“調與時人背,心將靜者論。終年帝城裏,不識五侯門。”張繼與李白秉性、詩品相比肩。

“雲淡山橫日欲斜,郵亭下馬對殘花。自從身逐征西府,每到開時不在家”。正因為客遊,所以思鄉,思鄉病成就了詩人的不朽。在平江城的霧靄中,張繼“心事數莖白發,生涯一片青山,空林有雪相待,古道無人獨還。”掩燭撫卷長思:張君歸來!

“向陽花木易為春”

《清衣錄》載:範仲淹知杭州,兵官皆獲薦書,獨前屬下名蘇麟者剛剛派外縣任職而沒有得到推薦函,蘇麟不滿,乃獻詩曰:“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近官得力,近櫥得食,古來如是。

花洲書院為範仲淹仕鄧州時所建,當初他的弟子們念不念《愛蓮說》,難講。

攻心為上

“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淩虛,歎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盡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鐘、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昆明大觀樓“古今天下第一長聯”孫髯翁撰,書法是趙藩。

趙藩故宅正安堂:“有德則貴,有業則富,有禮則安,有學則雅;寧厚勿薄,寧方勿圓,寧拙勿巧,寧樸勿華”,落款“第三子聯元命長孫藩敬書”。南陽武侯祠懸掛的趙藩名聯不知是不是張嘉謀一九二三年從昆明捎回來的,待解。

“癲”縣丞

          有時候,人不“愚”點“蠢”點是做不了慈善事業的。南宋高僧濟公綽號“濟癲”,清末隨堂叔袁保恒“陳州放糧”的袁老四(袁世凱)也被時人諷刺為“癲”。袁家四哥其實不癲,在寄給二姊的信中袁寫道:“賑務實屬萬難,南陽匪徒猖獗,頃有人自澠池、洛陽等處來言,伊地人肉賣二十文一斤,孫殺其祖母而賣之,弟殺其兄而賣之,種種未聞之奇不一而足。數月之後,遍地皆成寇矣。”

        張光雲字慶之(1857-1907),南陽縣城西二裏的白莊士紳,方面豐頤,性格豁達而外表沉靜。張光雲是南陽慈善一“癲”,“丁戊奇荒”南陽瘟疫,他敢每日出入餓殍中監督發簽施粥。災後鄉人來借錢,不收利息不讓打借條。按說早年張光雲也考上過秀才,腦子應該沒什麼問題。張氏做慈善事業全因心善救民。光緒縣志有張光雲傳,另清大學士柯劭忞文章《南陽張君墓表》收錄於《南陽張氏先芬錄》一書。古時的大縣設縣丞一職(管民政的副縣長),大慈善家張光雲是清末南陽縣的一個“癲”縣丞。

“錢是膽”

        二代醇親王載灃晚號“書癖”,是滿清遺老中最善終者。老醇親王有一首“好了歌”給他:

“財也大,產也大,後來子孫禍也大,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多膽也大,天樣大事都不怕,不喪身家不肯罷;財也小,產也小,後來子孫禍也小,若問此理是若何,子孫錢少膽也小,些微產業知自保,儉使儉用也過了”。

民國初年,水應龍給為長子水春生謀得一個鄧縣稅務局局長。仨月後,春生局長帶上二個勤務員回南陽探親。到家後掏出二百元銀元交給其父,說是孝敬二老雙親的。豈料水應龍一見銀元大怒,立命其子跪下:“幹了三個月,就是不吃不喝,也遠遠湊不夠這麼多銀元!錢是哪兒來的?拿這麼多,不貪即偷!盤剝群眾的造孽錢我不要。”說完,老水先生又對二個勤務員說:“這二百元,你們倆分了,回家做個本錢,養家去吧。你們局長,我也不讓他再幹了。”

“一步貴”

水應龍(1856-1944)字靈甫,原籍鎮平縣柳泉鋪北水溝村,以兄弟間排行第七,人稱“水七先生”。水七在二十歲之前已高居南陽武秀才之首了。

趕年個水七去開封考武舉,走鄭州過黃河灘(當時黃河改道),當地西瓜甜,他吃多了引起腹瀉,遂中途寄宿。夢中遇見一老人用筆在其額上寫三字“一步貴”。被涼氣驚,水七醒來已知科舉無望了。既然武舉不能,故而回家力攻醫學,並開了家藥店“化育堂”,自此定居南陽。----鎮平南陽一步之遙也。

“家訓四事”

水應龍隨父學醫,遵守四訓,其在《自述書》中寫道:

“四事相傳,世襲勿替”。

“對於《古蘭經》,雖未能窺其堂奧,然我教之種種條款,無不略識門徑。對於四書,雖未知深於造詣,然儒道之一切,徒目無不攝要遵行。”

“對於武術,雖未能拔山扛鼎,然於弓馬能以院首躍進武癢。府試,宛南五百斤之石鼓舉不動色。應試汴恒,三百石之硬弓折為兩斷;未能中也,是由命焉,非人力所能強也。與技擊之刀槍拳棒,縱未能捷如輕猿、迅若飛隼,與儕輩相交未當落後。”

“至於醫術,尤稱三折肱也。伏思醫通神道、關系綦重,有燮理陰陽之責、濟世壽民之勳,權操生死、品捋良相。非有胞與之量,不能推行盡致;非下刻苦之功,難期臻於上乘。餘既從事於斯,豈可甘汙庸流、竊居虛名、以刀圭作鉤財之餌、以人命為兒戲之具乎。” 

入境隨俗

見同齡人放風箏,心癢想玩就請人做一個大“蟬”:高丈許,頭縛響弓,乘風而起,響撤雲霄,數裏可聞聲。水七好戲、技必高人一等。然而水家門小,夜不收回,綁在高樹上,一夜忽狂風猛雨,濕毀落地。

他看南陽人吃餃子眼饞,就自己用五斤牛肉、三斤大蔥和三斤白面,包了三個餃子,煮了一晌才煮好,一個餃子沒吃完就吃飽了。水七先生老年說起此事,尚大笑不止,自知做出了出人頭地之“愚”。

“居家素嘯傲”

水明生(1885-1980)字子立,水應龍第三子。年二十始發憤讀書,日夜不息,喉為啞、頭發盡落。信陽師範畢業回南陽任教,只與教育界王可亭、胡袖堂、李秀峰、楊遜堂、吳麗泉諸先生相友善。解放後明生從醫,王府山街其家居室名“冰齋”,蓋其不附權貴、落落寡合。家傳習武,子立聞雞起舞數十年如一日,曾做《晨起練功有感》詩曰:

“長空星宿不睡覺,每見我出他就笑。睜眉瞪眼滯泯咀,笑我朝朝瞎胡鬧。練拳即不知路數,運氣又不通訣竅。手舞足蹈意自得,好像詡詡誇巧妙。清氣替我鳴不平,我不介意他呼叫。終朝與我做朋友,久長自然得扼要。思之思之鬼神通,有時想會竅路照。清在長空疑神俟,看他性光大發曜。雖說未得成神仙,也能返老還為少。”

“五更月偈”

少年水劍光居家練心意六合拳、彈腿和氣功。他活潑好動,讀書時與新野焦靈山至好,課餘總一起到宛南書院東南角“奎星閣”後面練對打,劍光跳躍過高被蜂蟄頭大腫,惹得全校大笑。二少年嘗遊玄妙觀,見道長鶴發長鬢飄然似仙家之風,而伊斯蘭教中也有留鬢之“聖命”,故二人也蓄胡留髯“以二十八宿”作樂,惹得多人捧腹。青年水劍光在寧夏獲得回教先哲劉介廉的《五更月歌》,印行《〈五更月偈〉解》一書。劍光認為人生有二重性:一是入世,二是出世。入世派即現今之爭權奪利、花天酒地。出世派即現今修真養性、樂善好施,作死後之枉想。人又分四乘,即如孫中山之“聖、賢、才、智”,並非“公、伯、子、男”之等級。水劍光(1895-1959,水應龍第四子)一生是知行合一的一生。

中國筆店的生意經

 

抗日軍興,省內文化人大批遷徙南陽。魯文選(1914-1984,名世魁字文選,原籍南陽縣潦河鄉王營村)把祖業“魯景申筆墨莊”擴大為“中國筆店”,並增加新文具品種,如油印機、玻璃板、檀香算盤、美國派克和上海金星鋼筆以及西藥等,中國筆店一時稱為“鼎盛”。魯文選繼承祖父兄三輩人的遺願,以半生心血經營南陽“中國筆店”。魯家的基本成功經驗有三點,----“以優取信”、“適應形勢”、“善於用人”。

中國筆店新學徒進店後,晚上要練毛筆字,珠算則是必須限期掌握的科目。魯老板平時對店員的商業倫理訓練以《陶朱公生意經》奉為寶典:    

        “生意要勤快,懶惰百事廢。用度要節儉,奢華錢財竭。價格要證明,含糊爭執多。賒欠要證人,濫欠血本虧。貨物要面驗,濫入質價減。出入要謙慎,潦草錯誤多。用人要方正,歪斜托付難。優劣要細分,混淆耗用大。貨物要修正,散漫查點難。期限要約定,馬虎失信用。買賣要隨時,拖延失良機。錢財要明慎,糊塗弊端生。臨事要盡責,委托受害大。賬目要稽查,懈怠資本滯。接納要謙和,暴躁交易少。主心要寧靜,妄動誤事多。說話要規矩,浮躁失事多。工作要精細,粗糙出劣品。” 

魯文選既有經商的稟賦又遇天賜的良機,無論制筆和賣藥他都做到了南陽業界翹楚。

魯老板“肉肥湯也肥”

南陽永安藥房最初與中國筆店一店二櫃,解放後才成為專營店,一九五六年藥房率先參加“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魯文選被任命為南陽市新藥合營總店副經理,永安藥房應該算是現今“濟康藥店”的源頭之一。魯文選經商傳統屬於南陽的老派作風:說話軟如綿,讓話不讓錢。只求生意做好,不靠省吃儉用賺錢。客商遠道而來,先替他們管起現金,後請洗澡,晚上酒宴招待,老板親自作陪;客人看戲或遊覽,店裏派員陪同;生意成交後,熱情行,貨物或隨身帶走,或客人先行,隨後派車將貨送到;故許多客商都對魯老板留下了很好的口碑。為防止假冒,魯家生意一直堅持不設分店、不搞合資。

        魯老板還認為一爿生意沒有幾個得力的骨幹是開不成功的。對高級店員即南陽所謂的“相公”,他常說“肉肥湯也肥”,出力大、效益高的二相公他都及時地提拔為能辦事的大相公,年終分級參加分紅,還有紅包壓歲錢。這種不吃大鍋飯的管理方式解放後也給他帶來了一些麻煩,57年整風中他就被劃了“右派”。

“眉宇亦飛揚”

祖籍鄧縣的名門子弟吳翼修(1880-1947)字資玉,一生愛字如癡,為民國間南陽書壇泰鬥。吳家客廳有幅清代劉墉的對聯:“讀聖賢書立修齊志,存忠孝心行仁義事”,大家看後都認為對聯是資玉的手筆。南陽知府曾送張之洞一幅壽幛,張十分喜愛:“此顏體精妙神肖,柔中含剛,雖睡猶醒,引人入勝”。吳佩孚敗走入川經過南陽時,吳府幕僚李謙告訴吳大帥:“南陽有個書家與大帥同姓同字同年進秀才。”於是,兩軍界武人遂寅夜走訪吳家共磋書藝。

吳資玉為人厚道大方,南陽城廂很多商行的匾額招牌、廟院道觀裏的石碑,鄰裏的婚喪節聯等等都出自他的書法,意大利天主堂南山牆壁頂上的“祈禱聖殿”四字及今仍隱約可見,武侯祠、醫聖祠也有其遺墨。吳資玉詩才亦工,水普慈家的屏門曾鐫有吳的佳句:“當門而獨立,接福與迎祥。內外因以肅,家道借之昌。背負月喜圖,面呈歲樂章。我今來提筆,眉宇亦飛揚。”

李謙生在龍虎村

一九二七年吳佩孚過南陽,在吳資玉處家拿走古本唐詩一套,大帥的副官長李謙晚年以《回族綱鑒》回贈。李謙字公瑾(1881-1942),方城拐河鄉龍虎村回族武士世家。清末科舉廢除,李謙投筆從戎充為袁公衛隊軍官。民國五族共和,新疆哈密親王任李謙為“回部八部”駐北京代表暨回部全權代表,李謙開始了他一生爭取民族權益和國家統一的事業。初出茅廬的李謙積極聯絡各界回教領袖人物,率先提出了他的初步政治主張:一、國會議員席位應按全國九千萬回教人之數目平均分配給回教人,二、中央政府“蒙藏部”應該改為“蒙藏回部”。厐士謙《埃及九年》把近代中國回民運動分為三個階段,其第一階段就是李謙時期。李謙的九千萬回教人口論一石激起千層浪,標志著中國回民作為一股政治勢力開始走上近代曆史舞臺。袁公洪憲失敗後,李謙走黎元洪、吳佩孚麾下繼續致力於西北民族事務,期間李謙主編出版的《回部公牘》、《回部詩贊》、《回部綱鑒》成為今日研究中國近代民族史的重要史料。

耶穌家裏無聖賢,我們總有意無意地淡化自己身邊的英雄,李謙就是一個被遺忘的大英雄。西北軍閥馬福祥為題詞“大總統特命官、回王全權代表、陸軍上將、綏遠都統,公謹李五大人邑謙,德裏龍虎村”,字裏行間留露出對李謙的禮遇和尊重。在捍衛大西北這片廣漠國土的實踐中,這位龍虎村人功追二千年前的大漢英雄博望侯張騫。龍虎村現在的名字是葉縣和平嶺。“龍虎村”村名是李謙當年完成麥加朝覲後回鄉省親時的命名。

吳佩孚善畫梅、李謙善畫蘭,然而出走四川後,他們都先後放棄了這些雅好。《回部公牘》扉頁是一幅李謙的蘭花圖手跡。

擇天下良才而育之 

 

王可亭(1858-1937)設帳江蘇沛縣教書,十九歲的張蔭臺遊其門下。值中日甲午之戰中國戰敗,蔭臺尚不知國恥為何物,問之先生。王可亭答曰:“喪師辱國,恥莫大焉。汝其志之。”次年中秋縣試,王可亭問蔭臺可學作詩:“府縣院試皆有詩,而七律尤為重要,不可不學。”遂以秋陰、秋晴、秋雨、秋風、秋柳擬五題令擇之。蔭臺以上二題頗難,遂擇後三題。先生批曰“前二律押韻尚穩,仍以秋柳一首,全改之。”改動後的詩句如左:

“蟲聲入夜勢何遒?淅瀝林園已報秋。遲暮厭聞金縷曲,蕭條徒惹玉關愁。郵亭酒酲人千裏,客舍窗含月半鉤。試問明春青眼閃,多情顧盼為誰留。”

此為蔭臺學詩之始也。1898年王可亭轉赴河南商丘任教,蔭臺十分留戀:“先生設帳於沛兩年,邑人少接洽,而文筆最優,邑人因多謗言,遂辭館歸。先生館沛,門人頗多,惟與餘相契獨深,臨別時贈餘一律,輟以短序。”二十年後張蔭臺出任沛縣知事,有《愛春堂詩集》、《惜陰軒詩話》傳世。蔭臺一生愛詩。

“以智出其下者強”

清代學者端木國瑚著《周易指》四十五卷,王可亭讀之甚愛,曰:“非通天文算學,不足與言之易也。”

可亭讀書,書一覽可解者輒不終卷,眾謂難讀則專力研思,務得其所以然。雖名為縣學生卻終歲不做應試功課。縣學考試,學友戲為報名“王天縱”。

後以經古文章名冠南陽,流俗多奇怪之。可亭治學以人己合一為主旨,不分門戶、不重偶像、亦不薄古人。海禁初開、宛風猶塞,可亭獨謂“人學於天地,無古今中外之分,學而無實則君子不貴”。

嘗遊曆京滬首善之地,歸而與鄉友購機器、設工廠,竭力實驗。他的南陽門人魏士丞、陶東秩、楊廷寶等都是文科出眾、理科拔尖的棟梁之才,奇怪嗎?----“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圜則九重,孰度營之?”問有楚人屈子,答有楚人“王天縱”。王天縱字可亭,初名王宗綱,晚年更名諦樞號圜白,宛城區黃臺崗人,張嘉謀終生與之師友。

術業有專攻

        張嘉謀二弟張嘉猷上學後拙於背誦,塾師王可亭曾疑其不才。可當問起問題時,張嘉猷卻解答得非常有條理。王老師判斷這個學生屬於邏輯思維發達,就讓他與數學成績突出的另一個學生魏士駿一起專攻理科。後來倆學生都考上了河南高等學堂理科,成名省垣。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張家兄弟亦被開封學界聞人譽為“大小蘇”。

        學生的天分各不相同,因材施教然後才能人盡其能。孔子六藝既是技能訓練也是思維訓練,今日各地的“第二課堂”補充了國家九年義務教育的不足之處。

名師出高徒

光緒三十年(1904年)《新修南陽縣志》第一冊為輿圖。除序言、凡例、目次外,另有縣境區劃和衙署圖40餘幅。其中縣境全圖與分保地圖,不僅制圖精美,而且按方定丈定裏之清晰、准確度難能可貴。對全縣的四至八到、山川河流、名勝古跡、寺廟道觀、驛站集鎮、大小村莊、官道、便道、渡口均一一標注,是研究全縣區劃沿革、地名變遷不可多得的參考史料。

所附南陽城圖、四關圖、縣署圖、學宮圖、試院圖、學宮圖、倉儲圖等對南陽縣的梅花古城布局、各級衙署、兵營、寺觀、街道等都標示的非常清楚,是今人了解南陽古城全貌難得一見的珍貴史料。

輿圖工作是由王可亭負責完成的,精確的輿圖體現了這部縣志的科技含量。縣志志職名表一欄,“測繪:王宗綱”,王宗綱是王可亭的原名。民國編纂《河南通志》,張嘉謀推薦王可亭編河流山川志。

中國建築大師楊廷寶(1901-1982)少年時代就跟隨可亭先生每天習武,學習少林拳、形意拳、猴拳。楊廷寶一生堅持習武,每逢學校元旦迎新,盛大的師生聯歡會上一定有楊教授的舞劍、太極拳或翻筋鬥節目。

南陽三杆子

 

開學典禮彭禹廷演講:“實行鄉村自治,主要是用自衛、自治、自富的方法達到民富國強。我們這所學校實行三杆教育。將來你們畢業後,在鄉村建設上拿起槍杆能打仗,拿起筆杆能寫文章,拿起鋤杆能種田。”

陳重華對三杆辦學方針,後來作了如下闡述:“槍杆,以槍為武器,保衛自己,保衛鄉裏,捍衛國家。筆杆,提筆能寫文章,啟發人民智慧、德性;理憑力證,力憑理伸,伸張正義,平人間不平。鋤杆,是教育與生產相結合,人生必須勞動,讀書與勞動相結合,耕耘田疇,走進工廠。”  三杆子少一杆子就成二杆子了,今天兩手都要硬政策效力趕不上的南陽三杆子。

何謂母校

        民國十四年夏,女中第三屆畢業,張嘉謀(字中孚)為《私立河南第一女子中學校同學錄序》,文曰:

“人情締造方艱。結合易固,境遇稍順,持久轉難。蓋情生於聚、德宏於群,而聚必有散,散則日疏;疏而後謀所以聚,其勢已渙而難萃。往往共筆硯數年,履境而遺人視面不能舉姓名,或瞠目若不相識。女校友又重以家庭之職責,輾轉歲時,雖尺書有不能通者。向時所學,離索既久,何由知進退之所至耶?

且吾校近擬辦高級師範,而設置簡陋、缺略宏多。所望在校者教學相長、勉焉孜孜,以雪女子思力不如男生之恥。離校者參各處之良法,證舊課之疏失,隨時隨事盡言之,期改善而後已。則是錄非惟謀同學舊誼之聯絡,亦實吾校新知之導引也。”

年輕畫家謝瑞階住開封卷棚廟街路西,与路東中孚先生家斜對面,謝的房子是張清漣幫忙租的。張家藏書豐富,有很多善本書和珍本書,謝老師常去向中孚先生借書和請教詩文,遂為忘年交。謝瑞傑回憶說,中孚先生常教育女生:爭得男女平權必須有知識。

“舍小己之利謀公共之益”

方今外患日迫,內訌未息。吾校向所力爭之市鄉自治,猶未見實行;多近時號呼急難所援滬案,亦未知其所終極。夫國家興亡人各有責,學識地位稍高者,世人之責望亦較備。中等學生將為社會中堅分子,女生方少,則所任尤重。來日大難、安危定傾之責,吾同學且將分負之與。雖然先哲有言“智崇禮卑,崇效天,卑法地”,故思“周八極行自跬步始”、“車軌萬裏,斷其尺則中止。”同學既曉然。群己之關系,系將舍小己之利謀公共之益,進而為出群之才,以立不世之功。志節可喜,性分實亦可能。苟立身稍不慎,則群倫寡助或盡捐所希望以殉之,豈不重可惜哉!天下事能收實效與否,在精神不在形式,真知之則允蹈之。兢兢業業、日慎一日,勿豔於虛榮、勿封所已至,惟宏惟毅,乃能任重而致遠。此則士駿所願與錄中諸同學共勉者也。

第一任女中校長魏士駿字烈丞,舊南陽縣城廂人,廢科舉後跟王可亭先生習新學,河南優級師範學堂畢業留校教數學。辛亥革命,魏士駿助同盟會黨人楊鶴汀奪取南陽城。事成楊邀請“同知南陽知府事”,士駿辭而不受。張嘉謀在《同學錄序》中語“天下事能收實效與否,在精神不在形式”,即是說的這回事。

  三松對四餘

2007年11月2日北京,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宗璞文學創作六十年座談會”上,宗璞戲稱自己是“四餘居士”--在運動之餘、工作之餘、家務之餘以及與疾病鬥爭之餘進行寫作。《三國志·魏志》引“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此三餘故事也是講古人如何擠出時間去做學問的。宗璞不是一直蔭護於“三松堂”內嗎,今何以講四餘之說呢?笠翁對韻?

其實“四餘”的堂號原本屬於她的姑媽,馮叔蘭將抗戰時期漂泊西南各省中所寫的舊體詩詞編集取名為《四餘詩稿》、《四餘詞稿》、《四餘續稿》。此四餘非彼“四餘”,叔蘭在家族中排行第四,從小馮母口中稱其為“四兒”,在小說《卷施》裏面作者引用過這些生活細節,景蘭女兒馮鐘芸也寫過一篇紀念文章叫《四姑》。

四姑

《劫灰》開篇:“故鄉是我的慈母,北京是我的情人,我是個為了情人的愛而忘卻慈母的愛的蕩子”。從叔蘭以抗爭方式得以求學深造,到二十年代唐河馮族人馬赴開封為她解除娃娃親,她們母女間糾葛於婚事多年。

“哎!哎!人們的病那是累得的,全是‘墜心’的事。我現在快七十了,不愁吃不愁穿,就是為你‘墜心’。眼看你二十歲的日子早完了,再過幾年就三十歲了。”母親慈和的音調,忽然改作淒楚悲哽的了,臉上的神色刹那間老卻十年。

在北京女師上學的前幾年,對於家書,四姑是照例不複也不拆的;自從父親死後,她的心腸沒有那樣硬了,雖說不複,卻常想從這裏得到一點母親暮年的消息。年末那天有宴,四姑一邊往北海走,一邊拆信看。

“四兒見知:娘病幾個月,想你回來,你為何回信也不寫?你把老娘全忘了。噯,四兒,你快快回來吧,你不回來把娘心想壞了。這個時候,我想去探你我也走不動了,你快快回來吧。    母字。    十一月二十二”

這幾行簡單而不完全的文字,竟使叔蘭痛哭失聲了,她想借酒一澆,偏巧那酒並不辣,後來她連不辣的酒也飲盡了。“黃葉無風自落,極自陰雲漠漠。旦暮聽啼鴉,爭怪情懷常惡。蕭索,蕭索,淚下沾衣方覺。”由此看來,《四餘稿》是馮叔蘭(1900-1974,筆名沅君,唐河祁儀人,留學法國巴黎,曾任山東大學副校長。)--“四兒”,成年以來獻給她的慈母的懺悔詩篇。

徐旭生《胡說亂道!》

        “我們中國現在好了。從前不過是在下的人講革命,在上的人聽見革命兩個字,沒有不頭疼的。現在全國的執政全要講革命,政治還怕不立時要清明麼?----夏天的時候,我走到前門外頭,看見一個鋪子裏面,放些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因為這些東西外面蒼蠅差不多攢滿了。我一看招牌,原來是賣衛生糕餅的。”

短文出自1924年12月15日《語絲》4期,署名徐旭生(1888-1976,唐河人,史學家)。用“反腐倡廉”代替“革命”倆字,這篇短文立馬有了現實意義,講一套做一套難道真是中國社會的傳統?

《猛進》

徐旭生聽從張嘉謀建議畢業譯學館。民國二年,隨李石曾赴法留學。二十年代徐與巴黎大學同學李玄伯共辦《猛進》周刊,南陽文人與李鴻藻家族的關系至此更密切了。《猛進》繼承了李鴻藻清流風格抨擊時政,連魯迅都大呼佩服。李大釗想在北京出一國民黨主辦的日報,派範鴻劼找到徐和李,由於範說經費來源或出自蘇聯大使館的庚子賠款退還,遂停議了此事。徐旭生回憶:“我們當日對蘇聯很有好感,可是覺得拿它的款項辦報,我們殊不情願。”

當徐旭生帶著北京女子師範學生唱著馬賽曲國際歌沖擊段祺瑞馬隊的時候,門牙被軍警打掉兩顆。《猛進》同仁也被通緝八個,北方新文化骨幹遂一哄而散,轉戰海上。

小名燕塘

學名作仁,南陽北關元宗小學的老師以為不吉利(其弟作義早死),遂給他改為董作賓。張嘉謀在日記中一直稱董作賓叫雁塘。“雁堂”、“彥堂”是董作賓登堂入室後才叫響的。官方版本的臺靜農《故中央研究院院士董作賓先生墓碑銘》:董作賓字彥堂,號平廬。董作賓讀北大國學研究所時在草場街一號張嘉謀家認識了徐旭生,課餘也給《猛進》跑業務兼輔導徐的孩子功課,董的研究方向那時是民歌民謠,屬於小步蹣跚。他不具備徐教授猛進栽跟頭的本錢。

平廬早期

  董作賓與梁思永兩家在昆明北郊合蓋了五間“克難平房”。傅斯年題“平廬”橫額並賀文:後漢人文,宛都為盛,而張平子尤擅一代高名,文史哲思固已抗節前賢,星曆制作,又稱東京之絕技。吾友董彥堂先生,今南陽賢士也,能識倉頡之奇文,誦丘聚之緯書。經始新屋,不日成之,顏曰平廬,志所仰也。

不到一年滇緬公路封鎖,史語所遷四川李莊,住在板栗坳的董家重建“栗峰平廬”,偉大的殷曆譜誕生於此,董作賓憑此書終敢自號“平廬”了。

YH127

YH127運達南京室內發掘的消息傳出以後,吸引了各界人士爭向前來參觀。”行政院長汪精衛親臨現場指導工作,他指著土塊說:“哇,好一個大龜呀!”在場的史語所河南老鄉先是啞然,繼而相視而笑。汪看了半晌,又聽了李濟等人的介紹,臨走時才恍然大悟:“呀,原來是好多龜啊”。

YH127后来被制成龟板模型,刻有董作賓、郭寶鈞、尹煥章(1909-1969),南陽縣人,考古學家),楊廷賓(1910-2001,南陽縣人,中國美術館副館長,版畫家)、王湘(1912-,又名王元一,董作賓表弟,北京國家科術部離休幹部)等幾個名字。

工農路面條鋪

東歸後南京物價高,平廬便一去離國萬里,安在了美國芝加哥大學,這是董作賓五十五歲第一次乘飛機掙美金。兩年海外平廬生涯後,剛剛飛越太平洋的董作賓攜眷屬上了馳往臺灣的登陸艇。在臺灣大學的難民營,董家和南陽老鄉韓儒林(1903-1983,,舞陽人,史學家)家同居一個大教室,後董家搬入宿舍區,勉強稱為“臺北平廬”。

倏忽五十年過去,當二世董敏回到南陽祖屋,發現“南陽平廬”如今是一家面條鋪。他無語凝咽:“我爸生前最愛吃面條,怎麼也想不到......”

南陽富  臺灣窮

史語所元老梁思永病在北平去不了臺灣。郭寶鈞(1893-1971,南陽縣人,考古學家)去找代所長夏鼐,夏鼐頗有遠見,“我們不要走,我們還有前途,我們留下來還有許多事情要做。”南陽富臺灣窮,到那裏要吃香蕉皮。郭寶鈞又找剛回國董作賓商量都把家眷往北方撤。然而臨近出發,董作賓知道甲骨要運臺灣,又決定不回老家。李濟也說:“內戰我管不了,撒手這些古文物是為不忠不孝”。今之視古,去留都是為了國家文物事業,也許留下還能盡孝。

沖喜

董作賓十二歲早婚,十四歲在長蟲街印衣袖、刻章,十八歲開私塾,十九歲開書店,二十四歲進河南育才館,二十七歲進北大旁聽,三十二歲任河大講師,三十四歲到彰德發掘,三十六歲南北二京來回跑。董作賓南陽錢氏妻生有五個孩子:長女玉紉(愚紉),次女玉宛(玉華),三女玉汴,長子玉德(愚德),次子玉京,從孩子起名可以看到董作賓的奮鬥軌跡。

“白莊地圖”

張德高自幼跟隨祖父長大,被視為掌上明珠。1927年開封軍閥混戰,焦慮中的張嘉謀在日記裏提醒自己千萬不要忘了給德高孫接種牛痘。1938年祖孫一起回南陽避難。在長春街住宅被日寇飛機炸毀後,祖孫又搬回郊區白莊祖屋。張德高在南陽完成了自己的初中、高中學業,1946年考入河大機械系。德高十分聰穎,十一歲時就會拆裝鐘表、安裝彩色燈串;十六歲能繪制精確的“白莊地圖”、制作各式收音機。從教後他先後擔任金屬切削機床概論、金屬切削原理與刀具,制造工藝學、機械設計、機械制圖、金屬工藝學、機械類科技英語、畢業設計、機床制圖、金屬工藝學、建築制圖、視投影、標高投影及礦圖、電工學等十幾門課程,二十五歲寫成的教材《制圖學淺說》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六十年代張德高任中國礦業學院副教授,八十年代任清華大學分校教授。

青出於藍

   

  馮友蘭(1895-1990,唐河祁儀人,哲學家)自述:“我家裏的上輩,有一代是習武的。在我的祖母的房裏,遺留下來許多兵器,我小的時候常同堂兄弟們拿出來玩。家裏有個護院的拳師,教我們使用這些兵器,所以養成一種愛好。我所收羅的並不是夏鼎商彝,而是明清兩代遺留下來的舊兵器。北京東四牌樓附近有一個小巷,叫弓箭大院,是從前制造弓箭的地方。馮友蘭在那裏收羅了上百支的箭,箭有各種各樣的箭頭,特別是響箭,制造精致。這些東西,我藏有幾百件,曾在清華開過一次展覽。新中國成立以後,我都捐獻給曆史博物館了。曆史博物館又把它轉送到別的博物館去了。”馮友蘭家裏有一幅1959年文化部頒發的獎狀,列明捐贈各式兵器共有六百一十九件。昆明有一條文明街,街上有個擺舊貨地攤的夜市,抗戰幾年,馮友蘭也經常去那裏逛。馮友蘭次子馮鐘越是新中國的飛機制造專家,莫非馮家的尚武基因遺傳給了他?

看走眼

        馮友蘭嗜好收藏舊兵器。長子馮鐘遼回憶:有一次買回來了一柄像匕首而無刃的無刃刀,刀身窄扁,平刀頭沒有尖,也許可以當改錐用。刀柄做得很考究,刀柄中空,玲瓏剔透,做工有似象牙的雕鏤方法,可能是鐵做的。我也覺得那把刀有意思,就把它夾在書包裏帶了去學校。下課以後在宿舍拿刀出來看,一位同學問我在幹什麼,我說這個東西很有意思,可是不知道是幹什麼用的。同學拿刀一看,忍不住大笑,說這是把煙刀,挑煙用的。我知道很多同學家裏有煙具,當然深信不疑,周末把煙刀拿回家去,放回原處。父親後來是不是也知道那是把煙刀?他是沒說,我也沒問。

詠春不爭春

郭同文在青島讀山大時聽知名女教授馮沅君講岑參:“自古以來寫春風的詩很多,而用春風比北風的,這是首創。文不按古、獨辟蹊徑才能繼承和發揚古典詩歌。”

“楊柳得春風,一低複一昂”,馮教授能一口氣背誦一百多首描寫春風的古詩,而且俗套的詩還被她篩選下去了。“你們記得杜甫《贈衛八處士》嗎”?“對!夜雨剪春韭。小時候我曾背誦著這詩句跟著大人去剪過春韭。春雨淅瀝瀝地下,剪下的春韭水靈靈的,多麼鮮嫩呀!”,說著,她用手絹擦了擦清臒的面頰和如雪的雙鬢。

山東大學搬濟南,全國唯一女一級教授馮先生在三號樓前刨了幾個土窩窩種上八顆南瓜子、六顆絲瓜子,面對如此有詩意的勞動,她說:“種瓜是出於我老太婆的個人愛好。從七八歲起就曾和哥哥們種過南瓜、冬瓜。那時南瓜都長在大石榴樹上,有圓的、有長的,大得出奇。”故鄉唐河的童年生活,晚年馮沅君每每憶及。馮教授百年身後,陸侃如用夫妻倆的積蓄設立了“馮沅君文學獎”,不知後來有無南陽籍女才子獲獎?

三春堂

沈陽石緣印社書畫收藏家王寶林平素愛書,給獨身宿舍兼書房起了個雅號:搏浪齋。請李志敏教授題寫匾額,李說太白了,啟發指導其定下了現在的齋號:“三惜草堂”。匾額的跋語:“明夏正夫曰:‘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學可惜,此日閑過可惜,此生一敗可惜。’此三惜妙也。”

李志敏(1925-1994,賒店人,客籍老河口,北京大學教授,書法家)的書齋以“三春堂”名之,蓋取其自作詩詞之三句耳:一為“愛花自能筆生春”,二為“數花期、夢花期,笑迎春花莫遲遲,花開自有時”,三為“桃李爭發不負春”。

南陽冶鐵史與一本英漢雙解詞典

《浮氏體自傳賦(詠Fex0)》:“粵浮氏之有體,朔宇宙之洪荒,地既圓而內熱,遂熔融於岩漿。乘高壓而上升,乃富集於礦床。邁萬代而外露,因富氧而價揚。洎古人之用火,側石崖而碳裹,既奪愛而散逸,複滲透而鐵鎖。巨人識餘之忠貞,寧舍身而報稱,結脈石以成渣,讓石灰而不爭,碳再來而奪氧,遂煙消而玉泯,為人類而造福,複何愛於吾身。唯生鐵之易碎,為堅韌而除穢,因繼承而創造,爰我招而入內。天地為爐兮熔渣為媒,上下翱翔兮碳磷同摧,或成氣泡以散逸,或入熔渣而徘徊,再舍身而滅跡兮,硫入渣而不回。任務完成兮,駕輕車而不留,飄飄然若羽化之仙,泛泛乎若不系之舟”。

        1979年東北工學院冶金系主任張清漣去世。兩年後遺著《英漢雙解鋼鐵冶煉詞典》在南陽五中同學袁寶華公的幫助下得以出版。嗚呼,南陽輝煌冶鐵史以一本巨著宣告終結。我在南陽市檔案館錄得此賦,張清漣字文濤,為張嘉謀長子,早年畢業美國科羅拉度礦業學院、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任焦作工學院院長、廣西大學教務長,著有《鐵史》未出版。

種子

文濤院長詩一首及自注釋。

“洛下蒼蒼吳下香,管城風雨倍棲皇;而今鼓冶遼陽重,寒雁何當到太行。冶四冶金系同學1946年秋在洛陽入校,47年秋遷至鄭州,48年秋遷至蘇州,49年秋遷回焦作,50年春調往沈陽工學院學習,9月畢業”。

私立焦作工學院前身福中礦業大學為河南鄉紳財團從英國人手中爭得,38年遵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令內遷。抗戰勝利後,為促使翁文灝兌現承諾,張文濤夜夜來往開封-南京間,為複校殫精竭慮。昔日,他擬焦工校歌並呈李敏修改正,歌曰:“太行之陽河水東,自強不息我焦工,敬業不知苦,致用萬民豐。山蔥蔥  、川溶溶,天工人代賴專攻。”

校長篤行箴

        “志不求易,事不避難。任勞任怨  終日乾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凝神節勞,戒生冷膩。有事辦事,無事讀書。事要周密,書有精疏。勿道彼短,勿誇己長。匯汝智識,薑用深藏。言潤如玉,行潔如雪。慎爾樞機,爭光日月”。此稿張清漣十餘年屢作修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