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不爱学习》读书笔记
大脑喜欢做容易的事情:记忆和存取(事实性知识、过程性知识)。而动脑筋(思考和创造)要耗费很大的能量
把抽象的概念讲明白,也就是把动脑筋的过程和结果,变成了“事实性知识”,从而以后再用起来就不费力了
思考 = 短期记忆(变化、过程、尝试)+长期记忆(规则和规律)+ 找出答案(结果) =》形成新的短期记忆或长期记忆
什么是难题:需要在短期记忆中包含大量规则;如何破解:1)写下来 2)简化 3)通过练习变成长期记忆(比如加减乘除、超级心算、魔方的解法)
和整理东西是一样的:整理物品是典型的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的综合运动
如何激励学生学习:合适的学习路径是:每次深入一点点,能轻松够到
大脑的大部分计算能力,用于潜意识的功能,比如视觉、运动、呼吸。而且可以同步执行这些功能
思考需要专注——思考时做不了其他事情
经验——记忆——重复——习惯:最省力的思考模式,且不需要注意力
记忆分为:事实、策略
好奇心驱动思考和寻找不同,但是需要一定合适的条件,才能使好奇心存活
有进展的过程才会产生愉悦感
看似简单、循序渐进的思考,才会带给人们好奇心和注意力。太简单或太难的都不行
人工智能:持续喂孩子吃稍难一点点的东西
如何持续保持学生的学习喜悦感——持续给予挑战性的认知任务,足够的认知间歇。打破学生的防御感(比如猜你想要他们说什么)
好问题:先确保学生有足够的“事实性知识”,然后刺激他们从新的角度去分析对比、比较、推理和认知
备课的重点是:希望下课时学生掌握了什么 -》课程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 如何提出这个问题(有难度+不超过认知范围)
开头与结尾的魔术或故事:开头是短暂吸引注意力,结尾(理解原理后)则是启发思考和愉悦感
作业也要:因材施教
如何控场:当学生注意力被吸引走之后,可以采用换挡的方式,告诉他们我们换新的主题了
长期记忆(背景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只是用不连贯、不解释、不理解的形式化公式和结论(事实)来学习,那是给人脑的记忆增加负担,也不利于培养兴趣和愉悦感
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知识,对于培养判断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区分对待背景知识和“短期记忆”,背景知识是经过思考的长期事实性知识(或创造后的结果)
背景知识 —— 常识 —— 解题条件
找规律=整理=简单=减少记忆所需要的空间
长期记忆=模式pattern=规律或关联;归纳(合并)和总结(简化),是将复杂信息长期记忆的有效方式
理解力(阅读理解)的核心是背景知识,而不是技巧。因为背景知识有利于将文字具象化和关联到长期记忆中去。
利用不同的背景知识,对同一文字的理解就很可能不同(无非错对和观点,所以说上下文很重要)
通过训练来区分逻辑思考和记忆检索,所以每次“记忆“后,要总结”逻辑的模式”,下次遇到陌生的题目,就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一眼看出熟悉的模式了——背公式没用,理解和推理出公式才有用
一堆信息,有人看到的是零件,有人看到的是合并后的半成品——这就是有效的长期记忆的好处
代数计算,是一个典型的训练”合并”和“简化”的规律。所以算对不是最重要的,学会找模式和巧算,才是最重要的
发现结果和想象的不一样,说明知识还不完备(有缺失的部分),所以是学习的机会
强者更强——懂得多的人,学到的更多(举一反三,深度不一样、记忆的时间更长)。和背景知识的联系,才能延长有效的记忆时长,从而进一步影响学习效果。
有效的知识来自于高度系统化的知识源头(书、专业杂志、报纸专题),电视、游戏和社交网络是无用的(消费型知识)
[图片上传失败...(image-a40422-1538143768202)]
名言可能是错误的——他不知道他在说什么,或者用词不当。program+data+cpu=wisdom
专业背景知识的积累,在启蒙阶段要少而精。普通知识的积累,则要广而浅(读懂大众读物即可)。所以痴迷于偶像或某种小说,是不利的
批判性思考要在知识体系建立之后,过早的批判是无知和卖萌
太难、太浅、太专一的阅读,都不是好方法。“喜欢”和“有意思”不是好的选择标准
在专业学习中,添加事实性知识的好处,但是不要把专注力从专业上脱离
事实性知识要有关联才有益处。而不是一个背诵清单,否则学习就是枯燥的
我要帮助你学习,并不是我要替你学习和成长,而是帮你学习和成长的更好
什么容易被记住:你思考的那些,而不是你努力想要记住的那些
要教得好,你要认真考虑你的作业(任务),实际上会让学生想到什么,而不是你希望他们想到什么——这是他们会记住的事情。这里的“想到”,意思是想起+思考,如果思考是套路,那么记起的也是套路;如果思考的原理和规律,那么记住的就是知识体系
感知=进入工作记忆,否则就是噪音;经过处理后,才能成为长期记忆中的事实性知识
想起来和准确的想起来,是有本质差别的——??如何做呢?
注意力+含有情感的事情(开心、痛苦)=长期记忆,但是情感不是必要条件
记忆=思考的残留物,而思考就是你的关注点是什么(可能是正确的选择、可能是错误的选择)
我们希望学生记住的是意义(抽象的、准确的),但是他们接触的是外观属性,所以记不住(或记住的是错误的意义)。要记住意义,必须让学生接触到抽象的东西(或者半抽象的具象)
思考的方式,决定了记住的是准确的还是错误的意义(比如book report或timeline,准确的思考是抽象概念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形状和好看)
交互过程有趣,而不是内容有趣
对教师的评价——nice?有条理?有条理就是环环相扣,从而易于理解和记住
故事:因果关系、冲突、多样性、角色。故事不能有太多的信息,要留一些空间让读者去推理和补充(点到为止+默契)
75分钟的课程:10-15分钟来建立目标,花絮,但是很重要
电影:20分钟背景,20-30分钟冲突
答案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除非你知道答案或知道别人为什么错),解释清楚问题和研究问题的重要性,才是最重要的
要区别“吸引注意力”和“分散注意力”的区别、分寸、时效、时点
探索性学习——要有及时的反馈,才能有效果,否则错了也会沮丧或记住错误的知识
表面理解 -》活学活用
学习就是帮助学生从他们的长期记忆中,找出正确的比较对象,用正确的属性去理解新的知识(新概念),然后寻找相同点、不同点、逻辑关系(前后、因果、相关、互斥等)
机械记忆 -> 表面知识->深层知识
深层知识是全局感,是思考一部分变化对其他有没有影响,是知识点之间的充分紧密联系。
深层知识代表既理解抽象概念,又理解具体例子,还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
思考的4个层次:相同点、不同点、更多例子、跨界类比
例题和例题之间的结合点必须是:深层知识和规律,表层知识要不一样,才能教学和验证是否懂了
提问要由浅入深——每个问题都要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的思考有深度
工作记忆力容量大的人,阅读理解和推理能力也较强
工作记忆无法增加,但可以通过“压缩数据”来装入更多的信息
-
心算能力——为了快,更是为了增强理解和推理的时间
-
速写速画——减少需要寻找尺、橡皮和如何写好画直的思考精力
-
审题能力——提高语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
推理规律——自动化了过程,才能压缩使用时的信息量
-
写作能力——言简意赅、框架清晰、文字准确
平时大量练习未来需要不断重复使用的能力(计算、打字、运球、投篮等),使得这些动作未来变成不需要思考,才能提高思考和推理能力。这也叫作“基础能力”——达标的标准是:快、准、不加思考
集中学习增加的短期记忆,遗忘速度很快;分散学习(持续练习)增加的是长期记忆
阅读理解的能力,是一个通过对文章或题目背景的理解,不断缩小搜索范围的过程,从而增强了搜索(思考)的准确性
练习的时候,要有意识培养“总结”能力,也就是辨识深层结构和将之浮现出来
练习是枯燥的,所以要:分散时间、分散地点、创意方法、在“高阶”环境中练习低阶基础能力
有根据的猜测,和无根据的猜测
初学者用表层知识进行记忆和思考,专家用深层知识进行记忆和思考
检查=自测,初学者是描述所做的事情,专家是用深层知识测试表面现象是否合理
学生做不到“创新知识”,但可以深入理解已有的理论(抽象),大量阅读专家的真知灼见
好题100道:吸引学生乐在其中,起到激励的作用
分散学习的好处:深刻、不累、持续练习、有利于catch up;需要做到的是:体系化、课后有氛围(作业、考试、比赛、社群)
视觉、听觉、运动知觉,是3种风格的学习者
表层知识是what and how, 深层知识是why and how。大部分希望记住的是意义,而不是视觉或听觉或动作
表扬努力而不是聪明,使得孩子慢慢养成了“努力就提高自己的智能”的看法和主观能动性
表扬努力、表扬坚持不懈的精神、表扬对作业认真负责的态度
提高智能就要挑战自己,接受略微高过自己能力的任务
失败不可怕,因为失败代表你学到事情
表扬要真诚,而不是“降低标准的鼓励”
什么是练习:
-
有意识的提高
-
寻找反馈意见
-
为提高水平完成没有直接联系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