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里练就真功夫的人,是第一个哭泣的人
一、一部好电影背后,都有一个好编剧
《霸王别姬》和《活着》是根据芦苇的剧本拍摄的,屡获国际大奖。很多人都知道它们的导演,不知道其背后的编剧芦苇,他将好莱坞的电影手法与中国电影有机结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编剧风格,尤其擅长写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的史诗正剧。
据说,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火了,立刻纠集原班人马拍《风月》,也请了芦苇。芦苇一看,这个故事不对劲,跟陈凯歌没聊到一块去,所以没参与。后来《风月》出来,果然扑街。
张艺谋拍《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时候,也找芦苇来把关,芦苇提了一堆意见,老谋子没在意,满口说的只是票房,所以后来芦苇也没参与进去。《满城尽带黄金甲》后来出来了,口碑也是一般。
王全安的《图雅的婚事》拿大奖后,西影厂筹拍《白鹿原》,芦苇推荐的王全安,然后他自己写了好几年剧本,印象中有七稿。结果王全安没用,为了推张雨绮自己写了一个剧本,改了《白鹿原》主线,主角成了田小娥。芦苇愤而退出,还让王全安把他编剧栏自己的名字拿掉。
一部电影从创意到产出,每个环节都险象环生,任何一个地方有问题都会导致影片无法上映。芦苇要求非常严格,是个有坚持的艺术家,不愿意为了票房去委屈求全,他宁可“独善其身”的做自己。
《电影编剧的秘密》和《电影编剧没有秘密》是他和作家王天兵的谈艺录,他们不仅深入浅出的讲解编著技巧,还为道出了芦苇的心灵成长史,引起了广大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也招来了影迷们的热捧。因为书中强调的类型意识令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他们讲解的方式也让读者觉得创作可教可学,由此获得创作信心。
二、芦苇的真功夫,源于他非一般的精气神
无情的人是做不了编剧的,编剧总是第一个哭泣的人。
芦苇经历丰富、广闻博学、思维敏锐、对风土人情尤其上心,在电影技术上是一个肯下笨功夫的人。他不仅拥有一个西化的大脑,还有一副纯正的中国心肠。更可贵的是芦苇上过山,下过乡,坐过牢,但从未说过谁“没吃过苦”。
一个自觉清洗并且重新锻造灵魂的人,在别人看来属于异类。随着对他的深入了解,我越来越佩服他的扎实功和精进心。他说:功力所指不仅仅是技巧,还是一个人全面助养及能力扎实,不仅是衡量情节篇的标准,还是一部好电影的基本品质。
在写《霸王别姬》的剧本时,他深入研究昆曲与京剧,一而再再而三的“改原著”,让李碧华的作品重新脱胎换骨,还与张国荣反复打磨剧情,可谓不疯魔不成活。小说与电影根本就是两回事儿,他很清楚两者之间的区别:编故事要的是好听,电影则是要好听加好看。
一部电影之所以深得人心,编剧功不可没。编制的任务,第一是抓主题,第二是抓类型,第三是抓人物,第四才是情节。
当我们停留在情节上反复琢磨时,才知道编剧的用心是何其深。就拿霸屏很久的《隐入烟尘》来说,它如陈年老酒经得起回味,它用最不起眼的小事击中人们的灵魂,它让观众经由屏幕,看见那些‘“不可见的人”。
芦苇一直对名著心存敬畏,不敢轻易染指,不光要破心智层面,还要破现实的种种法。在书中,他和王天兵对当代电影的解读鞭僻入里,让人赞叹不已。还有,他对一些著名作家的分析也很有道行,在“悟”中可见其功力。
一个不追求艺术上的精益求精的人,是写不出《霸王别姬》这样的好剧本的。一个不在苦难中反复磨砺自己的人,是做不到这般纯粹的。一个不肯日日用功的人,是练不成这一身真功夫的。
三、芦苇是怎么掌握写剧本这门手艺的?
芦苇刚到电影场的时候,很多人都说这小伙子不错,个子高,长得端正,可以当演员,但是他从来都没有想要当演员,一门心思只想着搞清楚电影。正是这样的初心,让他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
他的启蒙老师是《世界电影》,里面有很多电影知识,让他得到了真正的营养。当时没有什么好电影看,他就想尽办法到处去找 ,甚至借钱到黑市场去买电影票。一部《黑神驹》看得他灵魂飞扬,感受到了电影无坚不摧的魅力。他不仅看得投入,而且看了之后还回来做笔记。
在多看、多写这两方面,他花了很大的功夫。尤其是在写的方面,他分得很精细:笔记的第一项是剧本的构成,第二项是导演的风格,第三是表演,第四是摄影,第五是音乐,第六是剪辑。时间一长,这就变成了他的良好习惯,并且给他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如今,有各种各样的电影令人眼花缭乱,很多人都是看完了说几句惊讶的话就了结了。我看了芦苇在电影上下的功夫,觉得好惭愧。他说编剧就是手艺活,你必须知道你要做什么活,就像一个木匠,他要做家具,必须知道家具的功能,我们看电影也是这个样子,我们看主旋律片和看警匪片的期待值完全不一样。
他写剧本都是先照模式写大纲,然后一个个情节点的去落实。在这个过程中,要讲剧情逻辑,要迸发新的创意,在一浪比一浪高的冲突中把主要事件推向高潮,还要完全贴着人物来写……
他写剧本有一个秘密,与作家是相通的:当你写到一个东西的时候,一个东西就蹦出来;当你写这幕戏的时候,下一幕戏就冒出来了。这大概就是写作的实际过程,当为什么跳出来、冒出来只有上帝知道。
再好的老师,也要学生身体力行;再好的方法,也要编剧刻意练习;再牛的导演,也需要编剧的久久用功。
四、这两本书呈现的是电影人的匠心和匠工
看完这两本书,我不由得想到了《天堂电影院》。芦苇和王天兵讲了那么多关于电影的类型、剧本的创作、打磨的过程、艺术的魅力等等,何尝不是在打造自己的天堂电影院?
他们给我们呈现的不仅仅是电影编剧的天地,更是电影人的匠心和匠工。这激励着我们认认真真地去选好片,看好片,并且分析好片,让自己也过一过编剧的瘾。
这两本书还附赠了芦苇版的《赤壁》电影剧本,《图雅的婚事》电影剧本,《白鹿原》的电影剧本。我们可以对着小说原著去体会一下编剧的思维方式、鲜活的人物形象、以及隐藏的创意。
经由芦苇,我更全面的认识了电影,它像芦苇一样浩浩荡荡。经由王天兵,我也知道了提问的技巧,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于未曾听说他们的人,是一次惊艳的相遇。对于了解他们的人,是一次耳目一新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