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做这样的老师 —《老师好》观后感
听着电影结尾曲忧伤的旋律“那年,谁爱了我,我又爱了谁”,泪水再次流了下来。眼前出现的是我生命历程里那些我爱过的和爱过我的老师们依稀的面容,我用泪水做了一次感恩的祭奠。
《老师好》是一部爱的悲歌。这爱的代价太沉重了。我承认剧中的班主任是一位对学生有爱的老师,一位愿意为了学生付出的老师。他付出了时间、金钱甚至自己的生活。但这爱是老师自己需要的爱,有些沉重,有些无奈,有些悲哀。
爱是一股生命的力量,是光明磊落的,自带光芒的,有血有肉有温度的。老师爱学生不应是一场“战争”,而是一场人格魅力的吸引和欣赏。是彼此的尊重、看到和认可。
剧中的老师一直将学生考上大学改写人生的命运做为爱的主旋律。而这是不是每个孩子都想要的,都该走的必须的路呢?作为安静,剧中的老师看到了她是一个学习的好苗子,有着考上北大的潜质。而上北大是他此生再也不能完成的心愿,是他心里的一个结,一个创伤。他想通过他的学生来完成他的心愿,来疗愈他的创伤。他用自己那张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去说服安静,引导她做了也许并非己愿的选择。她在老师的引导里看到了深深的期待和遗憾,作为一个在家庭中缺少被认可被看到的孩子,她想回报老师的欣赏和看到。于是她付出了惨重的代价。首先她放弃了保送师范生。对于她贫困的家庭,她人生的方向,或许选择保送师范生并非不是一条光明之路。也并非除了北大不读其它。而为回报老师的期待和实现老师的遗愿她选择了放弃师范,并且在为了给老师讨公道伤残之后,仍然坚持两次考北大,最终带着老师的愧悔和自己的遗憾残缺的生活。我想这是每一个人都不愿看到和认可的爱的代价吧。
对于小乙,一个缺失爱和引导的自我放弃的孩子。老师没有放弃他。这让我们感动。但小乙真正改变的动力是朦胧懵懂的对安静的喜欢。当课堂上另一个女生揭发小乙和安静搞对象的时候,作为老师我们是否该给孩子上一堂青春期的恋爱课呢。去肯定这种美好的喜欢的感情,而不是不做具体调查询问和安抚,无奈的交给学校去处分。当然剧中老师受时代主流文化高中生不应该谈恋爱的影响,受一心想把孩子送人大学,只能争分夺秒的学习的观念的影响,有他自己的局限性。而正是这局限性也使他失去了自身的光芒和魅力,他不是一个真正懂学生,尊重学生的好老师。
还有剧中对于学生要参加学校会演,为挽回上一年因为涂了红指甲而没得第一的损失的自发排练演出,老师没有看到学生内心想要修复自己创伤和人生错误的愿望,没有从学生内心需要去积极给予机会成全和认可,而是仍以要争分夺秒的学习为理由拒绝。尽管最后他还是允许了学生去参加演出,但能看出他是有深深的无奈的,这无奈更是一种软弱的妥协,是他生命里致命的弱点。
正是这种软弱的妥协使他自己的生活陷入困顿,使学生盲目的追随,甚至去拯救他的懦弱。他缺失的是一个老师人格的魅力。不敢与领导诉求自己的困难,委曲求全。对困顿的生活不甘心,却又不敢去争取。因为他缺乏对自己的内在认可,他不能肯定自己是配得的,有应该争取的权益。这种缺乏使他无力,甚至无助。正因为他的学生安静看到了老师的这份无力和无助,在老师为了无偿给安静的同学补课遭到校方停课反思的困境下,一个弱小的孩子跑到县政府为老师的不公呐喊,而因此发生了难以挽回的不幸,终生残疾。老师无法面对这样的悲剧悄然离开了学校。其实是他没法面对自己的软弱而逃离,其实他完全可以“脚正不怕鞋歪”,自己去找上级来讨回公道。而不是无奈的接纳可以避免的不公,最终让一个孩子去替他呐喊。
试问学生会真正喜欢老师这样窝囊的生活吗?会欣赏老师这种逆来顺受的懦弱吗?他只能在学生那里以爱的名誉,以为你好的名誉去引领他们挤一条独木桥。而我以为这并不是真正的爱!
一个老师,想要爱学生,首先爱自己吧。了解自己,懂得自己,修行自己,以致真正的爱好自己,你才能有健全的人格,有足够的力量和爱给予学生。否则你给的只是带着你的创伤的期待,是你以为的对方需要的爱,而这样的爱会制造出太多的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