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语言读后感

2020-03-31  本文已影响0人  我的读书领悟

输在起跑线吗?

有了娃后,总有人说,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赢在起跑线,不让孩子输,所以有了“学区房”,有了各大“智力奶粉”,“智力玩具”

有了娃后,教育“焦虑”应运而生!

一方面,潜意识里一直觉得孩子就是孩子,在不同的年纪做相应的事情,开开心心快乐成长。另一方面,又担心如果不严格要求,“放羊教育”会导致她落后于同龄人、长大后无法成材,甚至走上歧途。

到底怎么做呢?看完这本书《父母的语言》后,我的焦虑迎刃而解!

今天,我将从4个方面和大家分享这本书精华的核心内容。

首先来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这本书的作者是达纳萨斯金德。她是芝加哥大学妇科及儿科的教授,小儿人工耳蜗项目的负责人,同时提出了3000万词汇倡议的创始人。

什么是3000万词汇的创意呢?我们得从这本书的作者她职业的故事开始说起。

作者在给天生就耳聋的两位小朋友,一位叫扎克,一个叫米歇尔,同时都植入了人工耳蜗。可是收获到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扎克虽然天生耳聋,但是他的康复效果和普通的小朋友几乎没有区别,他不用手语和人交流,可以大声的和爸爸开玩笑说爸爸放屁了,这说明他耳朵已经听到,并且他已经听懂了,同时他也会把他的语言表达出来。

但是米歇尔却没有那么大幸运,她虽然也在7个月的时候就植入了人工耳蜗,听力达到了正常人的水平,但是却好像从来无法理解说话的内容,他听得到,但是无法听懂,米歇尔只能依靠手语和人沟通交流,在三年级的时候,米歇尔的阅读水平还停留在幼儿园的水平。

这是为什么呢?背后是什么原因呢?

丰富的语言环境就像氧气,当你拥有它的时候你觉得理所当然,当你没有他的时候,你才会意识到它是如此重要。

作者开始意识到早期语言环境的重要孩子,三岁前接受词汇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到孩子最终的学业表现。

这就是作者不断的追寻答案的过程中,最终发现了问题,并开始倡议3000万词汇的初心。

其二是当意识到了早教的环境因素重要时候,社会多数人认为龙生龙,凤生凤,一切都是基因所致;另外一方科学研究人员却是觉得可以通过其他方法去干预,让孩子的学习能力趋于一致。

最终社会长期研究数据表明,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3岁累计听到单词量是4500个单词,他可以掌握1116个单词;而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3岁累积听到单词量是1300万个单词,相差3200万个单词,孩子只能掌握525个单词,相差了591个单词。

乍看是单词量的差异,真正的背后的差异是智商,词汇量,语言处理速度,学习能力,成功能力以及潜力的差异。

书中说:父母对孩子说了多少话,以及父母如何对孩子说话,是影响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因素。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是父母对孩子说话的数量,也就是你说了多少话,以及父母对孩子说话的质量。

家长与孩子对话越多,孩子词汇量增长的越快,孩子三岁之后出来的智商会更高,词汇量的确对孩子非常重要,但如果,强制或者禁止孩子接受的词汇,反而会扼杀孩子的语言学习能力。

比如家长,刚刚和孩子聊天,说:你不能这样说,不要这样说,停下来,不行之类的。

家长更应该的是帮助孩子克服所有的障碍,所以是以鼓励性的语言,肯定语言为主,而非禁忌语,当然也不是说不能说禁忌语,而是有一个比例,肯定性和鼓励性的语言是4分,那么禁忌语言可以是1分,也就是4:1的比例。

中国有句古话说,三岁看大,7岁看老,是没有错的,在三岁之前孩子大脑的神经元链接的最发达的时候,我们的学习能力以及处理速度都取决于大脑被滋养的结果。

其三:神经可塑性早期语言环境的决定性影响。

我们都知道,大脑和人的身体其他情况相比,它是与众不同的,一个人即使是出生后,他的大脑都还处在不断的发育当中。

比方说我们的心脏啊,肾脏,心肺的功能,在出生之后乃至一生都是不会变的,可是大脑它不一样,怎么不一样呢?

大脑的发育完全依赖于它所遇到的事情,直至发育完全都是如此,新生儿大脑就是正在快速错综复杂生长发育的智慧核心,在这出生后几年时间,形成脑回路,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我们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到三岁时,大脑每一秒都会产生700~1000条额外的类神经连接接,形成错综复杂的脑回路,而错综复杂的大脑回路,便是大脑的构造。

在最初的三年里,类神经连接的爆炸性丰富程度是非常大,如果继续保留这样的爆炸性,那么大脑将混乱的超负荷运载,所以通过一个叫做突触消减的过程,我们非常聪慧而稚嫩的大脑,便开始消除那些不必要的类神经连接,淘汰那些较弱或是不常用的,将那些常用的类神经连接微调为具有特殊专门功能的区域。

这一点也没有像我们在处理微信爆粉的时候,当微信的人太多的时候,我们就会去削减一些我们不经常联系的人,淘汰一些我们不常用人,但是,我们会把我们经常联系的人呢,把它划分为特殊的功能区,给它标注。

大脑,它同样也是一样这样运转的。

书里讲了一个故事,在给天生就患有白内障的小宝宝做手术,那么他就可以恢复视力的功能,且没有永久性不良后果。但是,对超过8岁的孩子做白内障手术的时候,就会发现孩子的眼睛看起来可能比较正常,但是他们的视力问题依然会困扰他们终生。同样的状况就和人工耳蜗植入是一样的道理,都是时机的问题。

所以早期的语言环境,父母的语言是特别的重要,在孩子3岁以前的,就是他的神经元链接的最好的时候。孩子小的时候,他可能可以说方言,又可以说普通话,而现在我们成年人要去学习一门语言的时候是非常的困难,原因就在于我们大脑神经可塑性快速降低,大脑会致力于其所需语言的语音,并拒绝将神经细胞消耗在不需要的语言上。

那现在很多父母就说了,那是不是就把孩子它放到电视前不就不管了呢?但是事实证明呢,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婴儿大脑是那一段进化过程的结果,大脑呢,它不是被动的学习语言,就是说听到或者看到电视说什么他就在学什么,而是需要在社会回应和社会互动的环境下学习语言,语言上进行你来我往的重要性和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关键。

其四,语言的力量:从思维能力的人生观

经常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说,你太棒了,你太聪明了,那这样的语言沟通是正确的吗?

在父母如何用语言和孩子沟通的当中,书中介绍了卡罗尔·德韦克心理学教授的终身成长这本书,里面有一个成长型思维模型。

父母必须在语言上形成一种,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而缺乏能力并不是导致失败的原因,放弃才是,不要对孩子灌输一种能力才是绝对真理的思想。

虽然和家长要求尽量说肯定称赞语和建议,少用指令批评和命令,但是卡罗尔·德韦克教授也提出了她的观点,如果不能正确的运用称赞,它就会变成一种负面力量,一种让孩子消极并且依赖他人观点的麻醉剂。

我们想要的是孩子在面对一件事情的时候,不管这件事有多困难,多费事,都能够就如何完成这件事而立即作出判断,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刻苦学习的决心,而不是依靠天生的能力,我们希望的是孩子们在面对障碍时能够找到攻克它的办法,而不是简单的放弃,也就是有意志力。

聪明和坚韧不拔之间最重要的区别是,认为自己天生聪明的人,无法做某件事情时,他们会选择放弃,原因是他们不够聪明。

当坚韧不拔的人无法做成某件事,是因为这只是无数次尝试中的第1次,在没有进行真正的战斗之前,他们是不会放弃的,他们相信只要努力就能够做成任何事。

智力对于天生的聪明人而言是固定不变的,而坚韧不拔的人会下定决心要成功,智力于他们而言,只是帮助他们成功的关键因素而已!

其五:语言丰富的环境对婴儿和儿童的大脑发育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结论,具体落实到如何去构建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这里提出了3T原则,即共情关注(Tune in);充分交流(Talk more);轮流谈话(Take turns)。

1、共情关注(Tune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观察、理解、行动。

第一条原则是说我们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并即时对孩子的行为做出回应。当我们参与到孩子感兴趣的活动中哪怕孩子的热度只持续了五分钟,就转移了注意力,孩子的大脑就能得到开发。要求父母在讲故事时要观察孩子的反应,看看哪部分内容才是孩子最感兴趣的,从而做出相应调整。

2、充分沟通(Talk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抱着孩子讨论当下的事情,少用代词,逐步培养脱离语境的语言。

第二条原则是说父母要多跟孩子交流。这里所说的交流并不是简单的词和零星的话语,打个比方,我们可以把大脑看作一个存钱罐,如果你只满足于往里面塞硬币,即便你把它塞满了,相对于我们一生中要消费金钱的总量,那也是微乎其微的。

是说在讲故事时父母可以跟孩子讨论故事的内容,想象情节的发展,讨论这些情节会对角色的命运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而不仅仅是让孩子学习故事的词汇那么简单。

3、轮流谈话(Take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不做简单问答,耐心等待孩子回应。

第三条原则简单地说就是要互动。不能光是父母单方面输出,孩子也应该有所回应,对于急躁的父母,不妨耐心等待孩子的回应。也不能孩子有所动作或者简单言语了,而父母无法解读孩子的意图而无动于衷。这个需要等孩子稍大一点再实施。父母可以给孩子抛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比如:故事引发的思考、对故事的感受等等,这样才能锻炼孩子的思考及想象能力。

这里提到在开展对话时,简单的对话并不能让孩子受益,采用开放式的问题才能让孩子独立思考,多问问孩子“怎么办”“为什么”有助于孩子逐渐学会如何独立地解决问题。

4、另外还有后面提到的第4“T”:关掉电子设备”

电子产品不能替代父母给予的互动和回应。对于孩子来说,与父母和看护人进行语言上的你来我往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社会互动才有利于开发孩子的大脑。

参照书中的理念,我们应该尽力做到:

1、为宝贝创造一个丰富的富的语言环境,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言传胜过身教。

2、称赞过程,努力是获得成绩的关键因素,鼓励孩子超越其行为,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

3、培养孩子的因果思维,将固定思维转变为成长性思维!

儿童的潜在能力遵循着一种递减规律,即生下来具有100分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一出生就进行理想的教育,就可以成为具有100分能力的人;若从5岁开始教育,即使是理想的教育,也只能成为具有80分能力的人;若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成为具有60分能力的人!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可以不用学区房,不用智力高科技玩具,只需要从您的日常孩子沟通语言开始!现在,我们一起开始行动吧!

好的,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分享的 5 个知识点:

1.本书作者 3000 成词汇的初心,孩子听到,听懂,再表达背后的原因。

2.学习能力以及处理速度都取决于大脑被滋养的结果,直接取决于早教环境父母语言。

3.神经可塑性,建立良好的脑回路,时机很关键,你来我往的谈话,打开孩子的发散性大脑连接。

4.语言的力量,教会父母和孩子的如何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型。

5.3T 沟通方法:共情关注,充分沟通,轮流谈话!

最后的最后,送上一首诗给大家:

——《如果说出的话能看得见》

作者·大成由子

如果,

我们说出的话能看得见,

会是什么样子呢?

比如,

美好的话语,是花的形状,

五彩缤纷的花瓣,

从我们的唇边轻轻飘落。

大朵、柔软的花 ,

是什么样的话语呢?

小巧、可爱的花 ,

是什么样的话语呢?

有的话语,

像美丽却带着尖刺的蔷薇;

有的话语,

像随处可见、

招人喜爱的三叶草。

不同音调的话语会让颜色改变吗?

爽快的声音,像橘色的花,

恬静的声音,像蓝色的花,

柔和的声音,像粉色的樱花,

也许,就像这样变化的吧。

那些令人折服的,

充满魅力,铿锵有力的话语,

也许就像战车的模样。

如果,

把伤人的话语,

看作又尖又长的钉子,

会怎样呢?

每说一句话,

就像从嘴里飞出一颗尖锐的钉子。

刺伤对方的瞬间,如果能看得见,

或许你就能亲眼看到,

那些不经意说出的话,

像尖钉一般刺伤对方的画面。

如果你能看到刺入的地方

和渗血的伤口,

你会改变说话的方式吗?

可是,

即使是那些严厉的话语,

当你看清它其实是宝贵的忠告时,

又会怎样呢?

假如那些话语,

是种子的模样,

虽然被它打中时很疼,

但是,把它拾起来培育,

就会结出果实。

如果你看到它,

会坦然接受吗?

那些炫耀吹嘘的话语,

会失去光芒,

如沙粒般迅速凋零。

为了保护一个人,

不得已说出的善意谎言,

就像一块安静而柔软的毯子。

让人笑出眼泪的话语,

像发光的积雨云。

闪亮地出现在天空,

雨后又幻化出彩虹。

简洁、诚实的话语,

像能够照进心湖深处

透明的光。

希望你能为所珍爱的人,

送上花儿般的话语。

愿我们收到的话语,

像穿过绿叶的阳光,

满含笑意。

什么事情让你觉得,

幸亏说出的话看不见形状。

又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

如果能看到话语的形状就好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