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活中的焦虑和迷茫,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临近年末,突然感觉整个人变得很空虚。
不是因为这一年没有收获,相反,当大家的年终总结在朋友圈刷屏时,回顾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各方面也都收获很多。
然而,即使定下了来年的flag,但一种看不清未来的迷茫感,一下子就让生活失去了激情。
不确定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所以不知道该做什么事更好。
最突出的表现:情绪低落、食欲下降、在焦虑中不安、什么都无所谓但又患得患失、害怕因此影响到身边人却也一定会影响到身边人。
比如,先生激动地将自己做好的食物拿来跟我分享,可我连敷衍的动作都懒得假装,虽然觉得不想吃东西是自己的事情,但他眼里转瞬即逝的那一份失落,还是让我深感愧疚。
先生说,当我们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的时候,只要想着享受生活,享受当下的生活就好了。
我内心非常赞同,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抱着做点什么总比什么都不做要好的念头,我把以前买来看了两眼,但因为内容枯燥难懂就没看的《我要快乐,不必正常》,再次打开,抱着死磕的态度,又看了一遍。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小时候被收养的孩子(本文作者),因为养父母的原因,她觉得自己不被需要,是睡错了摇篮的婴儿。因为养父母最初想领养的,是一名男孩。
养父母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也造成了她对爱产生了误解:
爱是失去,无法延续,更无法依靠。
所以,她在上学时期没有朋友,即使有,没过两天她就会跟对方绝交,然后作为旁观者来享受对方的难过和失落,最后再自己一个人默默地痛苦流泪。
对于她喜欢女性这件事,她的养母觉得她是被魔鬼附身,还联合教会的人对她进行“惩戒”。
想让她长大后能离开小镇,却又害怕且全力制止她离开小镇。
总之,她的前半生回忆,是孤独、痛苦且不堪的。
好在后来,她爱上了看书,在书里她找到了理解和陪伴。
再后来,她开始写书(因为养母将她买的书全都烧了,一气之下,她觉得大不了自己写),并成为有名的作家,可养母依旧觉得丢脸。
“你难道不为我感到骄傲吗?”在这个问题上,养母的回答是:“我第一次要用假名字购书。”
而亲生母亲却在买书时告诉别人:
“这本书的作者是我的女儿,我感觉非常骄傲。”
是的,作者在成年之后主动找到了亲生母亲,幸运的是,对方和养母是完全相反的两个类型,无论是身材、性格还是思想。
对方说,如果不是因为当时太穷,她是不会抛弃她的,她从来没有想过不要她。
对于性取向,母亲也说“这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啊。”
虽然跟亲生母亲还很陌生,但能感觉到,至此,作者的心开始融化了。她一直都知道如何爱人,却不知道如何享受被爱。
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最让我动容,是作者形容自己养父的:
“人会变老,但不会长大,长大是需要爱的,如果你足够幸运,或许有一天,你会遇到那个能让你长大的人。”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对先生说,“你就是那个让我长大的人。”
他说,“你爸妈也爱你啊,不然你怎么长大?”
我答,“这个长大,是指内心(更自信,更有安全感)。”
看完觉得这本类似于自传体的书,更多的还是在阐述这样的一个道理: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这本书的题目,源于作者养母对她说的那句话:“你要正常,不必快乐。”
在看到这句话时,我也突然就理解了,为何养母一辈子都过得那么抑郁。
对作者来说,养母算得上是一个反派角色,但纵观养母的一生,又何尝不是一个不幸的可怜人。
总之,如果我们真的可以变得快乐,特别一点有什么不好呢?
就像最高级的情商,不是让更多人喜欢你,而是让你更重视自己和应该在乎的人,并且不让自己受到他人的影响。
所以,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正常但不快乐?还是选择快乐但不正常?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在蔡康永的《情商课》一书中的看到一个问题,
你是选择成功但不幸福? 还是选择幸福但不成功?
相信每个人的想法和选择都不一样,但是,只要不伤害到其他人,哪一种选择都没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