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民大】意难平《最后的坚守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读后感
2017年12月25日,圣诞节,阴天,读完《最后的坚守 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
这是一本令人意难平的书。没有华美精雅的文采飞扬,也没有典彩艳丽的妙笔生花,只有朴素平实的记录和真实的影像资料,却绝对精彩绝伦。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全球化不可避免,每一刻都有不同的文化在碰撞、融合,每一刻都有文化被抛弃,中国有句古话叫: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而今因着文化的融合与抛弃,共性越来越多,个性越来越少。没有什么比珍贵的民风民俗遗失殆尽更令人遗憾心痛,没有什么文化多样性的消亡更令人扼腕叹息。因此看到有人在坚持记录并保存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尤令人意难平。
美国艺术家查克·克劳斯说:“摄影它最容易掌握,但又最难具有轻易会得到认可的个人意识形态”。可见让照片说故事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作者是一个摄影师,书中大多数照片作者拍的,有的是国家级的,有的是省级的,还有的什么级也没有,却打动人心,令人意难平。比如有一张图,是一位年已八旬仍坚守制作“红军草鞋”的手艺老人陈罗寿正在制作草鞋的场景。老人肃静认真、沉淀着岁月的脸,树皮般褶皱苍老却沉稳的手,陈旧却干净的工具,已经编织了一半的草鞋一边是整齐的鞋样,另一边露出几支稻草。沧桑与沉默,所有的故事尽在不言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以人为载体,与人共存亡。有艺之人在,此艺即在;有艺之人亡,此艺即亡;所谓人亡艺绝,人去艺无。而从书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仍存的有艺之人都已年过六旬,这意味着如果不能及时找到传承者,这些民间文化艺术必然消亡。Al Gore在《消失的平衡》中说过:我们将一个破烂的地球和一个丧气的未来留给我们的孩子。伴随着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现在的年轻一代,将越来越多的感受不到祖先创造的一代又一代薪火相传的文化精华。由此更可见此书的精彩之处。
蒋勋说过: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作者写的这本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这本书处处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美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记录、重视与承载。约翰·列侬曾说过:当我们正在在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现在的生活节奏飞快,你确实应该停一停,再看看我们那些即将衰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珍之重之爱之,这不是一个两个人的事,也不是一个两个单位的事,也不仅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这应该是从小灌输在我们每个心中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