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艺术——你要做什么样的老师?

2019-03-29  本文已影响0人  教书匠布莱克

马东在《职场B计划》中提到人才分两种:一种是管理人才,一种是超级员工。

这两个名词我的理解是前者是统筹规划资源,而后者是在某个领域业务能力强到难以被替代的人。

他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一流的员工也可以变成二流、甚至三流的主管。

这个观念对我来说很震撼,因为我之前也是认为干得好就应该晋升管理层,或者能够胜任管理。

但其实这两件事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

当然每个公司的管理层定义和职责也许不太一样。

但是摆在我面前的路一下子就从一条变成了两条。

我开始问自己:

如果这世间的人才分两种,你能做哪一种?

我的答案是:我要做超级员工。

为什么?这就要从我做老师的动力、目标、以及成就感的来源是什么。

同样是做老师,背后的动机、目标,成就感来源可以千差万别。

我之前一直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

其实这个问题太宽泛了,不是一个有效的问题,所以也得不到有效的答案。

我应该问自己:我做老师是为了什么?

第一是解决生存问题

第二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是获得成就感

第四是快乐

将这个“我想要什么”层层拆解之后,

我发现我的最终目标竟然是为了快乐。

得到这个答案之后,我终于能够回答自己之前的一些困惑。

比如:为什么我得到了外界的认可,却还是不快乐?

因为那并不是我最终想要的东西。

换句话说,我最终想要的东西,还没有实现。

快乐的工作,是一个伪命题吗?

不是,至少我的身边就有人做到了这一点

既然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我该如何去做呢?

做怎样的一个老师我会快乐?

肯定不是主流意义上的老师,学校里面的那种老师,规规矩矩的那种老师。

那不是我所感兴趣的,

我的快乐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和别人不一样。

注意,这里的和别人不一样,简单来说,就是保持自己的灵性,而不是一个教育机器人。

我不是说主流的教育不好,

主流的教育肯定能解决一部分,或者说大部分的学生的问题。

但是它也注定没办法为另一部分人服务。

教育这件事,本身就是开放的,没有标准答案。

关键在于,我不满足于做一个跟随者,老师这个身份对我来说最大的价值在于它的创造性。

如果不能发挥或者实现这一部分的价值,那么它对我来说就没有半点吸引力了。

我以前在线下机构教书的时候,从来就不按照常理出牌,但是学生的反应普遍好。

但如果我有哪一次,没有或者懒得去创新,照搬别人的教法课堂就会很无聊,

我自己上的也很痛苦。

当我转行做线上的时候,这种做法收到了很多同行的质疑和反对。

大家都会说:你这是从哪里看来的?语法书上都不是你这样教的,你应该按照语法书上的逻辑,你这种方法根本就不专业嘛。

一开始我不能理解,但我会去按照他们说的做,毕竟,我是新人资历浅,而且那个时候也没想明白这问题。

但现在我明白了,这个就是平台对个人的弊端。

因为你现在是在依托一个的大平台,那么平台是不可能轻易去尝试或者推广这么冒险的、非主流的做法的。

就像很多喜剧演员,一旦上了电视,完全没有现场好笑。就是因为平台的方方面面限制了这个演员或者剧本的表现力。

老师也是一样,在线下的时候,你想怎么教就怎么教,只要能够完成教学目标。没有人会攻击你。

但是在线上的逻辑却不完全是这样的。

线上的教育模式到底可以是什么样子,大家都还在摸索。

我现在就职的公司就做了一件很疯狂的事情。

它把学习和王者荣耀这款游戏结合了起来。

我其实一开始没有意识到这是件多么创新的事。

但其实它挑战了很多人的传统观念。

学习这件事怎么能够跟一款手游绑定在一起呢?

这不是瞎闹嘛。

但这种模式,经过近一年的验证以后,存活了下来,而且用户反馈还不错。

很多学生都学得很开心,觉得这太有趣了,没想到学习也能这么好玩。

这样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重新定义了一部分人学习的方式。

这件事正好和我最近读到的陈春花老师讲的“面向未来”的能力特别契合。

面向未来的能力,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换句话说:

没有人知道他们需要怎样的老师,直到X出现了

没有人知道在线教育可以是什么样子,直到X出现了。

在我看来,学习这件事具有天然的功利性,也就是它具备明确的目标。没有了目标,所谓的学习只不过是假装在学习,是无效的。

回到最开始提出的那个问题,做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能够使我快乐?

如果是生搬硬套,随波逐流,哪怕我的课程销售过万,我也不会快乐

因为那不是我自己的东西。

内心深处,

我所寻求的某部分自我实现依旧没有完成。

我的价值没有得到认可,

这个东西虽然是我做出来的,但是跟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老师,绝不只是知识的搬运工而已。

那么,对我而言,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下一篇我将讨论这个话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