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悟》连载——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天地是没有仁爱之心的,对待万物就想对待刍狗一样。圣人是没有仁爱之心的,对待百姓就像对待刍狗一样。天地之间,不就正像是一个大的风箱吗?虽然看似虚空,但是不会穷竭,越动风就会越大。人说的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虚静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天地中并不存在世俗眼光中的仁爱之心。然视万物皆平等,实则为最大仁义之所在。圣人所为,正是效法天地,对每个人一视同仁。有教无类,诲人不倦,毫无偏袒之心。的确可以称得上是博爱了。以万物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刍狗本是轻贱无用之物,但若能视万物百姓皆为刍狗,那又何来轻贱一说呢?从这个角度说,天地、圣人以“不仁”彰显极致之仁。极致之仁,即为广博之爱。圣人为老子笔下的理想化人格,圣人效法天地不仁,是为博爱。做到博爱,确实极为困难的。广博之爱,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的是所爱范围之广,其二强调的是所爱无所差别。故而,博爱又可拆解为爱之广与爱之同。爱之广,是心怀天下的体现。爱自然、爱社会、爱集体、爱他人乃至爱自身,爱天下一切所能爱之物。培养的是至善之心。由此反身自问,我们身上所具有的爱是否有些过于局限了呢?除了爱自己、爱家人,我们是否关注到了社会、关注到了他人、关注到了自然。可以说,现实中的爱过于窄了,自扫门前雪,换来的是社会的冷漠与人性的丧失。爱之同,便是在爱之广的基础上的更高程度的表现。即使做到了广爱,亦只能说达到了至善的标准,却并不是极致之仁的标准。爱亦分三六九等。若对于万物之爱有所区分,有所差别,体现出的只能是对深爱之物的“仁”与对浅爱之物的“不仁”。唯有做到对万事万物的一视同仁,方能达到以万物为刍狗之不仁的极致之人境界。当然,不仁的境界太过于理想化,在现实中将其实现几近天方夜谭之事。但这并非意味这一思想便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博爱的旗帜,是促进我们在仁爱之路上笃定前行的动力。试想,倘若做到了广爱的程度,社会便已会变得十分美好了。这即是本章第一句话中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句话中所蕴含的,又是另外一番智慧。天地之间,犹如风箱般虚空。但在这虚空中蕴含的是无穷无尽的能量。也正是因了这个虚空,才得以使风生生不息。做人亦是如此,如果不能摒弃心中的杂念与偏见,将本应虚空之处堵的水泄不通,试问风又能从何而来呢?唯有达到天地间虚而不穷的境界,智慧才得以涌入心中。这讲的便是放下与得到的道理。风箱生生不息产生风的前提是箱中的虚空;人心同样如此,若任由欲望、怨气填塞其中,智慧之风便无从生起。放下,放下的是执念、怨念、得失心。得到,得到的是坦然、快乐与无穷尽的能量。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言多必失,对自认为世间不平之事总是出言抱怨,只是徒增烦恼而已;对瞬息万变的功利祸福出言抱怨,只是徒增烦恼而已。此处所指之言,实为因外界事物变化而产生的疑惑。“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多说无益,心中清静才是乐之根本。如今悟道,正是求得在嘈杂的世界中寻得清静福地之法。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纵然身处闹市,无菊无篱无南山,但只要心中自守那块福地,便可菊篱南山尽收眼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