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这十二个字你做事会优于90%的人《论语》人生第二季20
《论语.泰伯篇》第二章: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解析:
孔子说:“恭敬而没有尺度,就未免会令人劳倦疲乏;谨慎小心却没有尺度,便会让人沦为胆怯多惧;只知勇猛却没有尺度,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口快却没有尺度,便会尖酸刻薄。
君子能约束好自己的亲族,百姓就能够因为仁政而兴旺;只有这些留存下来的礼法不败坏遗失,民众才会不偷盗枉法.”
花了近两个小时分析这一章,直到自己完全认为合理之后,再一次深刻的觉得愿意独立思考是真的是一件很烧脑的时,而敢于去推翻别人又是一个多么有挑战的行为。
相信你可能也能体会到我想说什么了,是的,关于这一章的解析,我和很多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在我翻阅过的解释里,基本上都是这样的:孔子说:“一味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只知谨慎小心,却不知礼,便会胆怯多惧;只是勇猛,却不知礼,就会莽撞作乱;心直口快却不知礼,便会尖利刻薄。君子能用深厚的感情对待自己的亲族,民众中则会兴起仁德的风气;君子不遗忘背弃他的故交旧朋,那民众便不会对人冷淡漠然了。”
对照一下我做的解析和上面的这种解法有着很大的不同,而这其中最大的不同就是对于“礼”的理解。
我所查阅的白话译文中,几乎没有人把这个“礼”字讲清楚,也更没有人讲明白整段话的前后关联。前面都在讲礼,后面怎么又变成厚待自己的亲族了呢?君子不遗忘自己的朋友,跟别人会不会冷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呢?这般种种实在让我无法好好的理解夫子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对这些现存的解读统统产生了怀疑,我不相信孔子会是一个前言不搭后语的人,所以我必须要自己寻找答案。
一番斟酌后,我发现这一章要想理解好,首先一定要搞清楚孔子所说的“礼”是什么意思。于是,我将“礼”这个范畴又好好的重温了一次。
“礼”在儒家的定义中是有着几层含义的,既可以是人们克己修心的道德规范,又可以是协调人际关系、稳定shehui秩序的礼节形式,还可以是有助国.家.治.理的制度规范。
而不管在哪一个含义中,“礼”都存在着一个尺度的概念,克己修心要达到什么标准才能称得上君子;婚丧嫁娶、祭祀、人情往来的礼节在礼仪形式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才能算得上合理;君臣父子夫妻尊卑之间要遵守什么样的等级制度,伦理规范才能符合道义和职责;这些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而礼教文化也就是要求人们行事要有规矩,懂分寸,不能随意破坏规范。而孔子在老时曾有一句名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就是说,孔子到了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并能很好的把握尺度不越出规矩。
理解完“礼”再回过头看回这段话: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我且挑其中最有分歧的一段“恭而无礼则劳”来做一个分析,我不知道别人的“一味恭敬而不知礼,就未免会劳倦疲乏”该怎么去理解。但是我想用一些生活现象来解释这句话。
比如说,我们平时应酬时总会说这样一句话:迟到的人要先自罚三杯以示歉意,同时也是表达自己对先到者的尊重。那这个“自罚三杯”的行为在这里就是一个恭敬的动作而怎么罚就是尺度了。
如果是迟到者喝了三杯就完成了,当然也就是一个仪式,尺度合适大家开心就好。但是有人说不对,应该是迟到的跟一桌人每人喝三杯,这就会很伤神了。再有好事者,将迟到者的小杯换成大杯,甚至换成瓶,这就更是让人难受了。假如迟到的人刚好是一桌人中身份最低的,不得不讨好别人,这一圈酒喝下去难道不是疲于应酬了吗?而后面的这个就能称得上“恭而无礼则劳”,很明显的失了尺度。
以此类推,一个人做事如果是事前能思绪缜密的调查,过程中能注意执行的细节是否到位,并能根据可能产生的突发状况最好未雨绸缪的预案,然后做出行动,整个过程细致到位,一丝不苟,有条有理这个可以成为谨慎。但如果是不断的怀疑别人的动机,反复的纠缠一个问题,过分的忧虑假如失败了要怎么办,时时刻刻的担惊受怕会不会有什么风险,一味的患得患失那就是胆小怕事了。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朋友有难挺身而出,国家有难舍身忘死,这种勇就是英雄的勇。可是一点小事就与人好勇斗狠,目无法纪,肆意伤人,这种勇则会为祸人间。说话开门见山,陈述事实,解析道理,态度真诚坦率这就是直接,可是不顾他人感受,不管场合的肆意品评,是非颠倒,甚至恶语伤人,这就是尖酸刻薄。
这样的关联下,我不禁想起老人们常说:做事要拿捏好分寸,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一个尺度的把握,尺度得当就是好,而过度则物极必反。
读懂了上面这几句,我们再来看下面: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这两句话最容易造成歧义的一个是“笃”字,一个是“故旧”。
因为太多人都把前面的“礼”理解成礼貌,所以,这里的“笃”就被解释成了深厚的感情。可是我在翻查了“笃”字的字义后发现,“笃”用作形容词时才能解做“深厚”,而在这一句里“笃”是动词,应解做“约束、限制”的意思。
如此一来就顺理成章了,这里的君子是为居上位者,上位者如果不能约束好自己的亲族之人,任由他们行事无度,势必会影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历史上多少官逼民反的例子都是因为居上位者荒诞无度,令到人们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导致民怨沸腾最终不是落草为寇就是揭竿而起。而这些居上位者之所以会变得荒诞其一就是失去了约束,其二就是罔顾法制。而放眼任何一个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社会,都是法制昌明,人人遵纪守法,重视礼教的时代。
整篇文章解析下来,重点其实就在“尺度”二字上。
孔子认为不管做什么事都应该要有个尺度,说话有说话的尺度,行礼有行礼的尺度,做人有做人的尺度,做事有做事的尺度,当官有当官的尺度,百姓自然也会有百姓生活的尺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尺度无法把握,而偏偏很多人最怕的就是要如何定规矩,最难的就是要自己拿捏这个分寸,可偏偏人们只有先了解了行事应该把握的尺度标准才能找准自己的方向,并有比较的分辨自己的行为是否得当,也才能够有尺度的去做事。
于是归结起来,孔子就是在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请先讲好原则,定好标准,再去执行,这样就能尽可能的保证所有的执行是在有约定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样才不容易跑偏,也不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如此才是一个富有哲理的夫子说出来的一番富有哲理的话,而且是非常实用非常落地的,愿你也能记住这三个步骤:讲好原则,定好标准,再去执行,记住它你做事会优于90%的人。

文章属于个人原创,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分享给更多人看到,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您的每一次点赞和转发都是对我最好的鼓励,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