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引导能帮你做什么?(四)
五、避免消极的教育方法
情感引导就是要通过观察找出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心理。孩子们不乖通常都是事出有因的:过度兴奋、缺乏约束、寻求关注或者过度疲劳……在许多情况下,孩子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但家长未能意识到他们的这些需求,就直接施加了惩罚。暂停活动、打屁股、训斥和板起面孔都是惩罚性的消极驱动手段。采用消极的驱动手段,意味着要让孩子受到一些打击或者教训,好让他以后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但是惩罚孩子坐在房间的角落里并不会让他吸取教训,因为感情上的折磨不会带来任何积极的结果。
尽管如此,家长们还是不断地让孩子受到挫折,指望孩子会因此更听话。惩罚性的威胁可能会暂时阻止孩子敲打,但孩子从中学到的唯一道理就是因为害怕父母亲发火或者失去关爱而不得不顺从。然而我们不应该希望孩子们产生这样的想法:想要如愿以偿,就必须先服从父母的指挥。
要先找出根源,而不是急着惩罚。威胁不会让孩子领会我们想要教给他们的道理。不妨试试下面这种方式。一个孩子使劲地敲桌子,妈妈问他:“孩子,你怎么了,你看桌子都在摇晃。是小蚂蚁钻进你的裤子里了吗?要不要妈妈和你出去走走,把它们赶出去?”孩子:“不是的,妈妈,我不想散步。我觉得很闷。”妈妈:“我知道等着上菜很没劲,但是就因为这而敲桌子对吗?”孩子:“不对。”妈妈:“为什么不应该敲桌子呢?”孩子:“会把东西碰倒,打碎……”妈妈:“对啊,那样的话我们就得打扫,你也不想这样做,是不是?”孩子:“是的。”妈妈:“我们不敲了,因为那样做不对。你想画画吗?妈妈有笔。或者,如果你想出去走走,妈妈和你一起去。想做什么告诉妈妈。”
如果你用体罚挨揍来惩治淘气的孩子,他迟早还是会重复犯错,因为你并没有告诉他怎么做才是对的。这样做无法教会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只会导致他哇哇哭闹,并且从此相信谁的力气大谁就说了算。这种教育方法暂时确实有效,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值得吗?小时候被打的孩子在成人之后很可能会对他们的孩子沿用同样错误的教育手段。
如果孩子被父母过度地控制(包括行为上和情感上),他会渐渐养成以下两种对待事物的态度中的一种:一种是不当回事,这样的儿童将变得善于压抑自己的感情;另一种就是叛逆,这种孩子可能会在私下里伤害无辜的同伴、兄弟姐妹或者宠物,长大以后,他们还喜欢操纵别人。我们都希望孩子长大以后能够善于与人交往,待人有同情心。而打屁股、威胁、贿赂和奖励都是饮鸩止渴式的教育手段。你对孩子喊叫动粗,他们也会对别人喊叫动粗。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老师,因此要以身作则,学会尊重孩子的不同想法和感受,你可以约束和管教,但不要使用暴力。相信情感引导的家长认为,教育子女是一项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技能,他们会阅读育儿的书籍,参加家长培训班,或者在孩子难以管教的时候咨询朋友的意见。我还从来没遇到哪位父母是真的喜欢打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