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看尽花开花落——映日荷花别样红
说到赞美莲花的诗文,绕不过去的是宋代周敦颐的《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寥寥百余字,对莲花高贵、坚贞、卓然不群如君子般的品性进行了歌颂,并为莲花定义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花之君子”。
而用莲花来比喻圣洁高雅、不媚俗的品性,并非自周敦颐始。早在战国时期,屈原便用莲花来表达自己高洁的品性、美好的修养、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穿上用莲花做成的衣裳,不求他人了解我,只要自己内心保持真正的馥郁芬芳就足够了。
隋朝弘执恭有一首题为《秋池一株莲》的诗,描写的也是莲花在秋风中独自绽放、与众花不同的高洁品质:“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唐朝王维也曾写下“弄篙莫溅水,畏湿红莲衣”的诗句,生怕湖水会弄脏了圣洁的莲花。
在佛教中,莲花是美好圣洁事物的代表。比如说佛座称为“莲花座”、“莲台”,佛教所宣传的西方极乐世界为清净不染的莲花境界“莲邦”,佛祖释迦牟尼的母亲,长着一双莲花般的美丽清亮的大眼睛。佛祖降生时,皇宫御苑中出现了八种瑞相,其中最主要的一种是池中突然长出大如车轮的白莲花。《无量寿经》中也记载:“佛入世行七步,步步生莲”……而为我们所熟知的哪吒在割肉还母、剔骨还父后,太乙真人也是用莲花莲藕给哪吒造了一个新的肉体,哪吒从莲花中获得了重生。而到了明清时期,莲花更是成为了佛道儒三教合一的象征,被赋予“和合”之义。
此外,由于“荷”与“和”谐音,“莲”与“廉”谐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莲花还经常作为和谐、清廉的象征。长沙地铁二号线的橘子洲头站,又名“清廉站”,谐音“青莲”,站台标识便是一朵亭亭玉立的莲花图案。
其实,抛开莲花的诸多象征意义,仅以莲花本身来说,便已经是极为美丽,值得赞叹的了。而历代关于描写莲花的美丽的诗词实在数不胜数,仅将几首个人特别喜欢的摘录如下:
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人在花丛中,鱼戏莲叶间,如闻采莲少女的欢笑声,少女们的活泼、欢乐跃然纸上。
唐朝李商隐:“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这首诗写的是莲花与其他花的不同之处——花与叶同样美好,互为衬托。
宋朝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西湖四季俱美,而莲叶接天、荷花映日的盛夏时节,别具一番美好的风情。
明朝徐渭:“镜湖八百里何长,中有荷花分外香;蝴蝶正愁飞不过,鸳鸯拍水自双双。”八百里镜湖,开满了荷花,蝴蝶戏花,鸳鸯拍水,此情此景,足以醉人。
当代台湾女诗人席慕容《莲的心事》:“ 我,是一朵盛开的夏荷/多希望,你能看见现在的我/ 风霜还不曾来侵蚀/秋雨还未滴落/青涩的季节又已离我远去/ 我已亭亭,不忧,亦不惧”
亲爱的朋友,愿你的心田里也有一朵盛开的莲,不忧不惧,清香四溢。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看尽花开花落——映日荷花别样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