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效能训练手册-1

2023-09-06  本文已影响0人  陈奕和

今天我们为你准备的书是《父母效能训练手册》。

我将利用大概二十分钟的时间为您解读这本书的精华内容: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父母找到了亲子矛盾的真正原因之后,该如何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和正确的解决办法,构建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

在我们成为父母之后,我们都希望与孩子能够亲密相处,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矛盾在父母与子女之间频频发生。

不论是什么矛盾,最后好像都逃不出两种结果,一个是父母胜利了,孩子屈服;一个是孩子胜利了,父母妥协。

但是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看起来好像这次的麻烦解决了,但是下一次同样的问题出现时,你和孩子还是会再次站到对立面,争执不下,直到谁把谁镇压住。

长此以往,父母明明应该是孩子最亲密的人,最后却成了孩子不愿面对甚至是敌对的人。

如果你也正被这样的亲子问题困扰,那么在学习了这本《父母效能训练手册》之后,你会掌握一种便于应用的亲子沟通模型,以及应对亲子矛盾最好的解决办法。

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托马斯·戈登博士。他是美国心理学家,以其所创的“戈登方法”而闻名。戈登博士投身人际关系领域近50年,所开发的“父母效能训练”课程被引入到全球43个国家,他本人也因为在人际关系领域的卓越贡献,曾在九十年代先后三次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

这本《父母效能训练手册》是戈登博士的经典之作,于1970年出版之后,全球40多个国家的数百万家长因为这本书接受了父母效能的训练。这本书可以帮助所有的家长,在应对亲子关系矛盾时,找到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

接下来,我将会从全书中与我们的亲子关系最契合的部分出发,为大家解读《父母效能训练手册》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首先,我会带你一步步剖析,到底是什么频频引发我们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你会发现真正的原因都藏在我们平时的沟通方式中。

然后,我会从书中提炼出有效的沟通方法,包括如何积极倾听,以及运用三步法来跟孩子表达我们的感受。

最后,我会带你找到解决亲子矛盾的真正办法,也就是这本书的核心观念——没有输家的解决办法。

我将会把这些沟通技巧以真实案例的方式呈现出来,当你学完这本书之后,完全可以将这些方法马上套用在自己身上,来获取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

下面,让我们开始学习吧。

1首先,我要带你探求一下,亲子矛盾频发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作为父母,你多久和孩子闹一次矛盾?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常有的事吗?

比如说,早上一起床,你一边忙活做早饭,一边催促孩子起床,同时希望自己上班不迟到。但是你越忙,孩子反而就越磨蹭。你的语气也从温柔变成了高声的催促。

再比如,每天孩子上学之后,你都会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但是小家伙放学回来还不到一个小时,他的书包、玩具、衣服,这些东西就会把家里变得乱七八糟。此时,你会怒气冲冲地让他尽快收拾干净。

我再举一个典型的场景,那就是折磨了万千家长的辅导作业。孩子写作业错误很多,你恨铁不成钢地怀疑他在学校根本没有好好听讲,狠狠地批评了他。孩子越来越不爱做作业,甚至都开始厌学了。

当了父母的人都知道,这些场景,简直就是我们生活的高度还原,对吧?

同样的矛盾,好像经常发生。每次争吵你都在急于寻找解决办法。那你有没有静下来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引起了亲子之间的矛盾?

戈登博士认为,亲子矛盾主要是由于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造成的。在书中,他主要解释了三种原因。

第一个原因就是,当看到孩子做错事了,父母总是急于给孩子贴上标签,而不是直接指出他行为的不妥之处。

这样说你可能不太明白。我们来举个例子。

你的女儿刚刚放学回家,脱下外套直接仍在了地板上,急着跑去玩。你看到后直接对她说:“你怎么这么邋遢,一个女孩子一点都不爱干净呢。”

或者想象一下,你带儿子去医院,他害怕打针,你想要说服他,所以你说:“小伙子不能这么没胆量啊,一点都不勇敢,那不成了胆小鬼了吗?”

这些话,相信每一位父母都曾经说过,你认为你是在指出他的错误,但其实你没有,你是在非常主观地给他贴标签。

在上面的例子中,“邋遢”、“没胆量”、“胆小鬼”,这些就是你给孩子贴上的标签。

戈登博士认为,在孩子行为上有不妥之处时,父母应该直接指出他做的不对的地方,而不是强行地给孩子贴上标签。

因为孩子在接收到你给他贴的标签之后,内心会非常反感,排斥,不认同。他会马上站到你的对立面,捍卫他的形象,而不是去好好反思如何改善他的错误。

如果你还是无法马上认同这一点,那你可以想象一下自己在工作上遇到了问题,比如说你因为PPT做的不好,或者因为突发情况上班迟到了,被老板指责没有责任心,工作能力不行。这个时候,你是会好好反思自己的错误,还是在心里急于替自己争辩呢?

孩子也是这样,有自尊心,有自己的想法,如果把就事论事上升到否定他这个人,那他一定会跟你争辩,反抗,矛盾由此而来。

除了“给孩子贴标签”会造成亲子矛盾,第二个原因就是当孩子因为一些问题跟你求助时,你会急于给孩子提供解决办法或者是评价,而不是帮助孩子寻找问题出现的真正原因。

你可能会有疑问,孩子都向我求助了,那给出解决办法或者帮他评判一下,不正是一个合格的父母该做的吗?

可能你这么做确实是出自一位母亲或者一位父亲的责任感和对孩子的关心,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可能你的解决办法并不是孩子需要的解决办法。也许你还不愿意相信,那咱们来看看下面的故事吧。

罗罗的女儿小米今年十岁,平时跟另一个叫小丹的小女孩玩的很好。今天小米回家后情绪非常沮丧,她跟妈妈说:“小丹最近都不跟我玩,天天跟丽丽玩,我只能站一边看着,我太讨厌她们了。”

如果你是罗罗你会怎么说呢?

告诉女儿,那可以跟他们一起玩呀。

或者质问她,你是不是哪做的不好呀,和好朋友相处要宽容大度。

或者干脆弱化女儿的难题,觉得这是小事情,不应该让它影响小姑娘的心情。所以你直接岔开话题,跟她聊其他开心的事。

以上这些做法,就是在给孩子提供解决方法或者是评价她的做法,而不是去寻找孩子难题背后的真正原因。

当孩子跟你讲述一个难题时,或者在跟你求助时,真正的原因往往都不在他叙述的话语之中。如果你自以为看到了问题的本质,直接给出解决办法。但孩子很可能不愿意跟你继续交流下去,因为她觉得她没有被理解,时间长了,他不愿意再与你交流。

所以,当孩子向你求助时,最重要的是你需要理解他出现问题正在的原因,而不是以家长之名去直接给出所谓的答案,或者急于评价孩子。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最后一个造成亲子矛盾的原因,就是当孩子做的事情影响到你时,你总是情绪化地指责孩子。

你可能会有疑问,他做错了事,而且影响到我了,我为什么不能指责他呢?不指出来的话,他会继续犯错误影响我。但是指责真的有用吗?

我们来看一下下面的例子。

上了一天班,你很累了。回到家,孩子马上扑到你身上,想让你和他一起玩。但是你只想瘫在沙发上,陪他玩是你现在最不想做的事。

这个场景我想大家都经历过吧。

你可能会跟他说,别闹了啊,自己玩积木去,或者看本书,先别烦妈妈,让妈妈休息一下。

结果会怎么样呢?他很可能不会听你的命令善罢甘休,而是继续缠着你,直到你发火,最后你和孩子剑拔弩张。你觉得他真是个不体谅妈妈的淘气的孩子。他觉得你是个凶巴巴的妈妈,甚至可能会觉得你不爱他了。

听到这,你可能会心有不甘地疑问,那难道我就得硬挺着跟他一起玩吗?

当然不是,后面我会带你一起了解到,相比于两败俱伤,其实还有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

好了,以上呢,就是造成亲子矛盾的三个主要原因。它们分别是在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善于给孩子贴标签;当孩子求助时,父母急于给出意见而不去探究真正的原因;当孩子影响到父母时,父母总是情绪化地指责孩子。

现在,你可能会发现,造成矛盾的都不是具体的事情,而是你在应对这些矛盾时使用了家长独有的强制力。

本书的作者戈登博士认为:强制力会影响和破坏人际关系。

2下面我会带你一起了解,如果不使用父母的强制力,当亲子矛盾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与孩子沟通。

首先,我们要来了解一个书中的核心理念,就是“问题归属原则”。它非常重要,因为所有沟通办法,都是在这个原则的基础上找出来的。

什么是问题归属原则呢?

现在请在你的头脑里想象出一个长方形,然后将这个长方形分成上中下三层……然后我们把最上面的一层定义为属于孩子的问题,把最下面的一层定义为属于父母的问题,中间的一层定义为没有问题。

请你再次在大脑中看一下这个模型,并且记住它。

现在我们开始讨论。在最上面的一层是属于孩子的问题,具体都有哪些问题可以归属到这一层呢?

比如你的孩子被她的朋友拒绝了,不跟她一起玩了。比如孩子做作业太慢,而且错误百出。比如十几岁的小女孩因为自己太胖而不高兴。

这些都是属于孩子自己的问题。再说的简单点,这些问题最直接的影响对象是孩子,而不是他的父母。

现在理解了吧。

我们再来看一看那个长方形的最下层,属于父母的问题,都有哪些呢?

比如像上面的例子中,你很累,但是孩子想让你陪他玩,引发这个矛盾的问题就属于父母的问题。再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但是小孩大吵大闹,让你无法好好招待,这个问题也是属于父母问题。

听到这你可能会不认同,明明是因为孩子做错了,才给我造成困扰的。那么,你可以这样理解,你很累,和你无法招待客人,对孩子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这个问题就是需要父母自己找到办法解决的,所以我们将这类问题归属于父母的问题。

另外,长方形中间的部分就是谁都没有问题的部分,这是大家能够和谐共处的区域。

听到这,你可能找到这个原则的核心了——是谁的问题谁自己来想办法负责解决。这个观点是所有亲子沟通的基本原则。

戈登博士认为,当问题归属于孩子时,父母应该使用积极倾听的方式帮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办法。

什么是积极倾听呢?

我先给你举一个真实案例,请在听故事的时候注意妈妈每次说的话。

冰冰是个四岁的小女孩,平时活泼可爱,可是今天早上她哭闹着着不想去幼儿园。

冰冰跟妈妈说:“我不想去幼儿园,我讨厌那里。”

她的妈妈说:“你今天非常讨厌幼儿园,不想去了吗?”

冰冰纠正她的妈妈:“我以后每一天都不想去了。”

冰冰的妈妈继续说:“看起来你真的很讨厌幼儿园里的一切。”

冰冰又纠正她的妈妈:“不是,我只讨厌幼儿园的柜子。”

“你讨厌幼儿园的柜子?为什么呢?” 注意妈妈开始引导冰冰寻找真正的原因了。

冰冰说:“因为柜子旁边有好几根孔雀羽毛,都垂到我的柜子门边上,每次换衣服我都不敢打开柜子,我害怕那些羽毛。”

妈妈继续引导冰冰:“你害怕那些羽毛,如果羽毛不在你柜子旁边就好了,是不是?”

这个时候,冰冰突然对妈妈说:“你能不能跟老师说,让她把羽毛拿走?”

妈妈说:“如果需要妈妈的帮助,她会去跟老师说一下。”

故事的结局就是羽毛被老师拿开了,冰冰又开心地去幼儿园了。

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在这之前,谁能想到会有小孩害怕漂亮的孔雀羽毛。

如果冰冰妈妈没有使用积极倾听的方法,而是对他说一些诸如:每个小朋友都得去幼儿园,或者你乖乖去幼儿园,放学我给你买好吃的,又或者给孩子讲大道理,这些办法都没有找到冰冰不去幼儿园的真正原因,也就无法找到真正的解决办法。

简单地说,积极倾听就是让你能够帮助孩子,解决归属于他的问题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想要做到积极倾听,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点:你能够完全接受有些问题是属于孩子的这个事实;

第二点:你能够自始至终允许孩子自己去寻找应对问题的解决办法,而不是随时企图给他提供解决方案或者指导。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