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谈
清谈,是魏晋名士风度的重要标准之一,那时候清谈成风,一盏清茶,一杯醇酒,便可以海阔天空地谈论不休,就连女性和小孩也可以参与其中。清谈不仅是一种交流沟通的手段,也是一种抒怀、展现自我才华的方式。通过清谈,一个人胸中有多少墨水,一清二楚,一目了然。魏晋时期的清谈,侧重于玄学,因此清谈又称为“玄谈”。
清谈跟我们现在的辩论赛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清谈显得更为高雅,文化氛围更浓。清谈时,一般设宾主两方,主方出题,并说出自己的理由、论据,称为“通”,然后宾方进行辩论,用自己的论据去质问、反驳主方,称为“难”。清谈并不以辞藻华丽作为评判的标准,相反,清谈要求语言简练,逻辑清晰,应对机敏迅速,最重要的是,只言片语间,要有深意,否则就落了下乘。
清谈时,手中必持一物,相当于现在的一种羽扇,作用不是用来扇凉的,而是手持羽扇指划的时候会显得风度翩翩,这也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何晏、王弼,是开启魏晋清谈之风的重要人物,我们熟悉的竹林七贤,他们不拘礼法,喜欢搞一些文学沙龙,谈论玄道,交流心得。他们的思想主张虽然不同,相同的生活理念却把他们聚集在一起,迸发出绚烂的火花,开启了令后世神往的“竹林风气”。
于是,大家竞相效仿,一时间,清谈成了一种时髦的活动,文人视为高雅之事、风流之举。而一次成功的清谈确实令人神情振奋,废寝忘食,留连忘返。
历史上最有名的清谈盛况可能当数兰亭聚会。那年三月三“书圣”王羲之宴请亲朋在兰亭修禊。当时有名的贤士基本都来了,有年轻的,有也年长的,大家曲水流觞,好不快活。有人说兰亭聚会是清谈史上的千古绝唱,也是后来文人心中永远的向往。
清谈注重高深的义理、敏捷的才思、优雅的姿态、动听的谈吐,讲究的是喜怒不形于色,而且绝不涉及时政,也不会触犯权贵。
有很多学者评价“清谈误国”,所以很多人认为清谈家可能是最差的思想家。他们忽视现实,脱离现实,从冥冥的空想中去寻求慰藉,在思想领域造成了一种尚玄虚不务实的风气。
通过分析嵇康的论战,还有《声无哀乐论》等史料,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清谈促进了学术的繁荣,更促进了思想的解放,使得魏晋时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又一个思想大发展的时代,让人们学会用理性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