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人物

爱笑又爱哭的你, 成全了又搞笑又煽情的冯小刚

2017-12-29  本文已影响0人  风雷余大鱼

《芳华》上映了十几天,作为一个口味偏重的影迷,我选择在别人尝完咸淡之后,开启饕鬄模式,把整部片子尽盘咽下,连片尾字幕也不放过。

出了影厅,第一感受就是,篇幅太短了。

这样的题材,这样的体量,片子才两个小时,我认为再加一个小时也不为过。

不过从观众体验来讲,三个小时确实太长了,但要是连三个小时都嫌长,这样的观众,铁定也不会是冯小刚想要的观众。

这些人甚至有可能在他骂的“垃圾观众”之列里。

冯小刚明显是矛盾的。

他显然不打算在这部片子中注入太多深度,或者他根本没能力把控这样宏大题材的“史诗型”电影。

这年头,婊子容易当,牌坊很难立。

《芳华》的原著我没看过,仅从电影来说,这是一个很荒谬的剧本。

有人说冯小刚把小时代搬到了70年代,这句话有点毒,但我表示赞同。

剧中的男主角刘峰,虽然顶着“活雷锋”这顶自带光晕(为什么不是光环,看了后文你就会明白)的帽子,但其实他从来不是雷锋,只不过是很多人生活都会出现过的一种热心暖男。刘峰和雷锋不同的是,他有个人好恶、有感情需求,他对林丁丁的感情,就是大公无私中那一点点“私心”的体现,这点私心,在那个淳朴而荒凉的时代里,成了他个人悲剧的导火索。

影片中借助旁白,很直接地揭示出林丁丁拒绝刘峰的原因:她无法接受一个光明无私、带着伟大无产阶级色彩的同志的喜欢。

与其说爱情是自私的,林丁丁不希望一个无私的人爱上自己,不如说她突然意识到一个“雷锋式”的人,过去对自己的种种好,都是包藏歹心的献媚,刘峰在自己心中伟大光环突然顷刻黯淡,并让她感到恶心。

这是一个很尖锐的讽刺。我们不妨换个角度看,假如刘峰完全就是雷锋,他把自己对林丁丁的这一点爱也贡献给了组织,贡献给了他的阶级,他的故事应该是怎样的?

文工团的政委找过刘峰谈话,对他表示了高度赞扬,作为优秀标兵,刘峰有被选送提拔的种种可能,假如刘峰答应了(如果不是因为喜欢同在文工团里林丁丁,他百分之九十会答应),命运会就此改写吗?

影片没给我们这种假设,但我们可以从别的几个战友身上找到一些答案。

女主何小萍像极了每一个故事里都会有的一个丑小鸭。因为父亲被下放,母亲改嫁后,继父不待见,从小就自卑,作为一名新兵蛋子,她成了战友欺负的对象。只有刘峰是个例外,在一众歧视的目光中,她感受到了刘峰带来的善意和温暖,为此,她相信刘峰是个好人。

全团里,只有何小萍没有把刘峰当成雷锋。

她说,她想要刘峰的一个拥抱。这个拥抱,是自私的,带着爱和温度的。但是直到十几年后,这样的才姗姗来迟。那十几年里,一些人参战死了,一些人还活着。活着的人里,有的出国了,有人退伍后从商,有人成了作家,有人成了富婆。何小萍辗转几个部队,最后成了一个战地护士,每天和血淋淋的残躯断肢打交道,整日生活在哀嚎和绝望中,却因为成功抢救过多名伤员,成了英雄。

人人嫌弃的丑小鸭变成了人人称颂的英雄,巨大的身份转变,让脆弱的她发了疯。

疯了的何小萍,被安排观看演出,熟悉的战友,熟悉的歌曲,熟悉的舞蹈,唤醒了她的记忆。于是她又恢复了正常。

影片没有着重描写她是如何变疯的,仅一句旁白带过,就如前面何小萍不愿意回到文工团中,从事她热爱的舞蹈事业一样,影片也是一句旁白带过。旁白说,刘峰被下放出走后,何小萍对文工团也感到了寒心,不愿意再面对那里的所有人。

这种粗糙的处理方式,带来的后果是,人们来不及走入人物,无法感受到角色命运带来的共鸣感,就被迫走进下一个情节中。这样的故事,谈何感人?

对文工团寒了心的何小萍,见到投身成为战地记者的萧穗子后,两人竟然像姐妹重逢般嘘寒问暖起来。她忘了这帮人曾经欺负过自己吗?即使选择了宽容,两人的关系也没到如此融洽的程度吧。

太多角色揉在一部两小时的片子里,难免就会出现抽离感。

脸盲的我甚至一度把林丁丁和小芭蕾当成了同一个人,以为小芭蕾是众人对林丁丁的昵称。本来《芳华》拍的就是一个时代中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中涉及的主角太多,需要铺陈的人设和故事线都是一个很大的体量。个人觉得,如果拍成了一部电视剧,更容易成为一部划时代意义的佳作,前提是,别拍成了《激情燃烧的岁月》。

冯小刚是个电影导演,却拿了一个电视剧的本子。

当然,相信随着这部片子的热映,电视剧的翻拍也会提上了日程。今天只就这部影片来看,我本人不愿意打高分,至多三星半,多出的半颗星是给冯小刚的情怀。

情怀是好的,错在了用得过于频繁。

喜剧片出身的冯小刚,近年开始暴露了自己的野心,接连拍了《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我不是潘金莲》等,都在试图摆脱人们贴在他身上的标签。

他一边为喜剧正名,说大俗即大雅,一边骨子里看不起喜剧。赚够了钱,就打算跻身文艺导演行列,浓墨艳彩地书写自己的电影生涯。

对于电影导演来说,票房就是一切。可是号称内地票房冠军的冯小刚,早已不缺票房。

他需要的是来自更高阶层的精英圈子对自己的认可,所以他不遗余力地往这个方向努力,拍地震、拍饥荒、拍腐败、拍文工团,到底是拍给如今身处社会上层的中老年精英,还是拍给广大劳苦群众。也许只有他自己清楚。

普通人能看见的就是他在当中的挣扎。

一如有人问,冯小刚算是喜剧导演,还是文艺片导演?这个问题里出现的是李安、王家卫或者王晶、周星驰,都好回答,对于冯小刚,真不好回答。

我的答案是,因为大多数爱笑的人也爱哭,所以才有冯小刚这样既会搞笑,也能煽情的导演。

《芳华》通篇都在刻意煽情,老冯却不自知。

本片中,每一个地方只要再往下用力,就能让人看见巨大的苍凉感及人性的力量。但是冯导稍微撩开一道帘子,马上放手,锁门关窗。这种欲说还羞的感觉,使我们看见的冯小刚成了一个站在文艺雷区的老炮,一边小心翼翼谨防脚下爆雷焚身,一边做着殉难后就是烈士的英雄梦。

他连给悲剧一个悲惨收尾的勇气都没有,所有路子都是按喜剧的套路来,最后不伦不类。

可惜了《芳华》,我至今搞不懂冯小刚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充斥全片的革命歌曲和背景音乐,各种碎片化的情节,还有一帮姑娘们长长的白腿,这就是他所追忆的芳华?

依据我猜测,冯小刚一定在渴求中国的电影观众,给他一个大师的称号。为了这个梦想,他会不惜后半生,一直耗在文艺片上。但不管他要拍多少部《芳华》,如果总是迈不开步子,往心走一点,往深挖一点,把力收一点,即使再多人喜欢他,也和大师有很大的一段差距。

《芳华》片中有这么一段:文工团被解散,一众文艺兵在散伙席上高声歌唱,镜头逐一划过每个人的脸,所有人梨花带雨,感情充沛,直到整首歌唱完。此时的我,仿佛看见《老炮》片尾,威武的六爷操着一把刀,在结冰的湖面上驰骋,杀气腾腾,一步步冲向对岸……

可我不知道,他的对岸是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