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散记(222)

2023-05-14  本文已影响0人  兰若_f318

周五的语文课,上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孝亲敬老 从我做起。周日就是母亲节,主题切近,借机也是一次感恩教育。课后布置了感恩孝亲的主题征文和手抄小报。这样,软木板的材料也有了,一举两得。

今早,孩子们的手抄报交上来,内容绘画都不错,得趁热打铁,赶紧班级展示出来。这不,今晚的晚自修就都在弄这件事。学生上自修,我自己先弄;学生下课,再一股脑儿的来帮忙。收拾完,一身汗。转身看看效果,还不错,也算没白忙活。

明天再把主题打出来贴上去,效果就更好了。

周一的兴趣拓展课,教学生钩织小东西。这学期教钩织向日葵,花芯儿、花瓣儿、花叶儿,一部分一部分来,断断续续,总算有学生出成品了。想想小姑娘总算心灵手巧的,一看就懂,一教就会。哪知全不如此,也有学啥都不像的。看来这和学习是一个道理,学与不学,全凭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我呢,边教她们,自己也断断续续的钩织,今天总算也有了成品——一朵温暖的向日葵,一张大大的笑脸,种在笔筒里,每天看着,心情好。

昨天晚上在曹兑河边散步,远远的看见一串一串的花开得正盛。那不是大秫秸花嘛!

我快步走过去,伯乐相马一样,转圈围着看。先生见我又犯起了“花痴”,颇为不解。

这花学名应该叫蜀葵,在我老家就叫“大秫秸”,有红、粉两种颜色。记得那时奶奶家的园子里就有一片这种花,每到六月杏子黄的时候,这花就开得灼灼的,一片红,比春日里的桃花还美。

这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种活了,就不用年年再种,每年春天它就自己长出来了。可东北的天太冷,大多数人家的都难逃恶寒,多年的也都变成一季的了。可奶奶家的却年年都火火的开,火火的美,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停下多看两眼。

为什么奶奶家的花会这么长久呢?原来奶奶家的园子小,秋天地里拉回来的秸秆没处放,就戳了满园子。秫秸花那时早已开败,人们忙着秋收,忙着往回收拾庄稼,谁还记得它的存在。所以,这秸秆就占了秫秸花的地盘,无意中也等于给它盖了层棉被,使它免于恶寒,安全过冬。

等到春天天不冷了,这秸秆牛吃人烧,也就差不多了,无形中自然又把地盘和空间还给了大秫秸花,于是它就开始了新一轮的绽放。

今天竟然看到了白色的蜀葵

大秫秸花结的种子很特别,像个扁扁的磨盘,里面盘了一圈像榆钱一样的种子,很有趣。

那时还有一种小秫秸花,我们也叫它“酒盅”花。那花比大秫秸小,花瓣儿也只薄薄的一层,围成个小圈圈,形似酒盅,因此得名“酒盅”花。而且这花还有一项特别之处,就是它专门开在枝桠间,被肥肥的叶子盖着,不轻易把自己的美色示人。

熟悉的花,又勾起了故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