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730中指看报:“网红城市”如何“长红”?(人民时评)
中指提示:这篇文章用词句式可以学习,观点也可借鉴,同时可以做为一篇很好的改写练习,通过对文章拆分整合重新整理成一篇更适合申论考试的规范性文章。文末提供一种思路,采用的依然是分论点并列的形式,同学们可以自行尝试,也可以考虑采用递进式的行为结构,作为练习,拓展思路。
“网红城市”如何“长红”?(人民时评)
从眼花缭乱的“8D魔幻立交”到潇洒烂漫的“橘子洲焰火”,再到清新自如的“小酒馆”,“网红城市”之所以能火会红,与自带流量特征的城市地标和娱乐休闲元素密不可分。(从·········…到…再到….的开头形式比较常用,可以并列也可以递进)包括短视频在内的移动媒介凭借着高互动、强社交属性,充分调动了用户记录和发现城市魅力的积极性,城市形象也因此得以广泛传播。
当然,许多“网红城市”之所以榜上有名,除了城市魅力、网友好奇等天时、地利因素,城市自身的主动作为同样不可忽视。当全媒体时代扑面而来,突破传统的城市形象传播定式,显得尤为重要。比如重庆从今年3月起启动了为期半年的区县“晒文化·晒风景”大型文旅推介活动,借助社交媒体平台展示重庆的“颜值”与“气质”。在信息爆炸背景下,“酒好也怕巷子深”。城市积极运用新媒体讲好城市故事,同网友自发传播形成共振效应,有助于抓住眼球、吸引流量,实现城市品牌的海量传播。(对于首段现象的解释)
重视传播,同时也要正视传播,特别是不以营销论成败。靠营销走红固然值得称道,但也不宜过度拔高城市营销的价值。(可以改写分论点,回归城市内在价值,分论点后指出目前城市营销价值虚高的问题,再接对策)正如有人指出的,“无论是千年古都、汉唐文明积淀的西安,天府之国成都,还是巴渝之地山城重庆,都很难用‘网红’一词简单概括”。“网红城市”的超高人气,其实是城市文化底蕴、经济实力、人口规模乃至科技进步等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人们对丰富的文化生活和精神食粮的新需求,就不会有风靡网络的打卡浪潮;没有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没有文旅、文创产品的惊艳亮相,就很难吸引游客真正心向往之;没有基础设施和交通便利,“千里一日还”就不可能实现,体验性消费同样无从谈起……(这段可以改成对策式,创造精神需求,创新传统文化、发展文创,加强智慧城市建设等)
由此而言,“网红城市”的诞生,从根本上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必然。塑造和推广城市形象,决不能只顾面子不顾里子,只顾形式和手段不在意内涵和底蕴。一位建筑学家说得好:“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要想打造出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必须做好高质量发展的大文章,从软文化到硬产业,从大城建到微治理,从烟火气到时尚感,方方面面的沉潜功夫都不可忽视。(这种形式很工整,善用排比增强节奏感)(可以改成第二个分论点,打造特色城市品牌)
更重要的是,“网红城市”如何“长红”?跟风打卡看似热闹,但迎合公众注意力产生的“网红”,其生命周期注定很短暂。如果不注意把握“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辩证关系,徒有形式热闹,可能只会是昙花一现。有的地方曾经靠着特色古城、独特街区等概念红了一阵子,却因为极度商业化、管理失位、低俗营销等问题又冷清了起来。事实证明,如果城市营销迎合庸俗、放纵低俗、过度娱乐,必然自毁形象、走入歧途。(改造成第三个分论点,网红城市长红要做好有意义与有意思的辨证题)
一位城市主政者曾这样感慨:“如果我们错过一个时期,整个城市发展将错过一个时代。”在信息技术变革、经济社会变革的交织影响下,一个城市如何延展好自己的优势、传播好自己的特色,主动作为、积极创新是不二法门。“网红城市”作为见证城市创新形象传播的生动案例,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终点。展望未来,必会有更多讲好城市故事的成功示范。
拓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