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读书

《身体从未忘记》读书笔记

2020-07-20  本文已影响0人  花间素尘

知道《身体从未忘记》这本书,是看《奇葩说》时来自马东老师的推荐。作者范德考克通过对一些受到过心理创伤的幸存者进行研究,发现即使创伤已经离当事人远去,但是身体不会说谎,它仍然通过一些应激反应提醒着你曾经受过的伤害。

基于对许多受过创伤的人们的行为和心理上的研究,以及他们自身缓解伤痛的方法,范德考克提出了更多关于创伤治疗方式的创新,他甚至开发了一套借助瑜伽、运动和戏剧表演的方法,将人们的身体和心灵、思想、情感联系起来,这些新颖的观点广受好评,为心理治疗界带来了新的可能。

当然我本人对于心理方面的知识是知之甚少的,所以整本书看下来基本是一知半解的状态,带给我比较强烈的感观有两点:一是找到一件可以让你全身心投入的事,对于治疗创伤是大有益处的,他可以帮助患者的情绪变得稳定,让患者与自己的内在体验时不再那么害怕;二是就我本人而言在往后碰到言行举止奇怪的人不会再感到那么抗拒,可能会试着从理解的角度来看待。

但如果从来没有人有充满爱意的眼神或微笑着看着你,如果从未有人急急赶来给你帮忙(取而代之的是说“别哭了,不然我就给你好看的”),你就需要找到别的方式照顾自己。你很有可能会用其它方式来让自己好过一点,例如毒品、酒精、暴食,或自伤。

在一些外人看来,患者心理上的病态和行为的荒诞是很难理解的,对于心智正常的人们来说,“应对压力最常见的方式是向我们喜爱和信任的人求助,给予我们勇气去克服困难”,也就是说面对压力至少有一双可以依赖的双手。但是如果在面对压力时仍然只有自己,可能会导致剑走偏锋,做出一些不好的行为来发泄情绪。

安全依恋的小孩能够区分哪些情况下他们能够对付、哪些情况他们需要帮助。他们明白他们可以在困境中积极应对。相反,被虐待或被忽视的小孩学会不让自己的恐惧、哀求和哭泣被养育者照顾。无论他们说什么或做什么,都不能带来关注或帮助。结果就是,他们在面临日后的挑战中也习惯投降。

同样是一条关于他人对于个体的影响的结论。虽然“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前提是在孩子哭的时候你会下意识将奶送到孩子嘴边,他才会得到相应的安全感,明白在需要帮助的时候发出信号。所以作为父母必须先孩子学会控制冲动,先为孩子控制冲动。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是社会关系却是影响个体的重要环节,每个人都渴望及时得到他人的回应,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世界上80%的仇恨源头就是缺爱,不要吝啬自己的爱,勇于为身边人建立起合适的安全依恋吧。

真实,正如爱和睡眠,讨厌太强烈的接近。

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了解病人创作的所有细节,重点是让病人学会与他们的感受与经历共存。

在患者受到了难以启齿的心理创伤后,既要了解情况让她接纳自己的这份创伤,也无须过分真实,去回忆自己受伤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创伤不可消除,但是一直压抑着它反而更会使这份伤痛更加根深蒂固,毕竟“身体从未忘记”,不如将它暴露出来,让自己意识到它就是造成自己诸多不合理的防御机制的原因,让自己与它和解。

如果将你的内心世界投射在立体空间中,让你看到你的内心剧场发生了什么,能让你更清楚地看到,过往的人和事是怎样影响你。在你将你生命中的重要角色放在不同位置的时候,你会惊讶于这个行为如何能触发你的记忆、想法和情绪。你也能体验到,当你移动你所创造的棋盘上的棋子时,你内心世界的颤动。

书中由佩索创造的一个叫作“主角过去的结构”的游戏让我映像深刻。小组中的参加者要求扮演主角生命中的重要角色,在空间中呈现出主角的内心世界,创造他们的过去,给他带来安全和安慰的印记。无论有没有心理创伤,每个人可能都有一定的心理空洞,在日常并未有察觉,但是将内心映射到立体空间中就显而易见了,那些你被告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仍然阴暗而恐怖,拿掉他们可以在瞬间带给人轻松。我觉得这是一个适用于生活中的游戏。

以上是我关于本书一些浅薄的见解,“不圆满是生命的形式,请接受生命此刻的模样。”无论心理有无创伤,都应该学习一些缓解身心压力和面对自我的办法,毕竟面对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每一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