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障碍患者该不该忘记群体的共同命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最新数据,精神障碍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疾病。全球约有10%至20%的人口患有某种形式的精神障碍。由于个体对问题的认知和社会对精神健康的认知程度不同,许多患者可能没有及时寻求帮助或诊断,实际的患病率可能高于统计数字。年初有的媒体上也报道,因为讳疾忌医,国内也有超过10%的人口患有某种形式的精神障碍。
在西方医学中,精神障碍的成因比较复杂,涉及到包括基因、环境和心理等多方面因素:
遗传因素:一些精神障碍例如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与基因有关,而家族遗传也被认为是这些疾病的风险因素之一。
生物因素:脑化学物质的不平衡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可能会引发某些精神障碍。
环境因素:经历如虐待、战争、灾难等创伤性事件的人更容易患上焦虑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疾病。
社会因素:社会压力、孤独无援、生活困难等问题都可能对心理产生影响,进而导致一些精神障碍。
个体心理因素:性格特征、思维模式、自我认知等因素也会影响个体是否容易患上精神障碍。
但是,精神障碍的成因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因此,对于患有精神障碍的人群,需要进行全面的评估、治疗和康复,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功能水平。
由于各种原因(如生理、心理、环境等)导致个体思维、感情、行为和适应能力出现异常,影响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精神障碍和不同的临床表现:
抑郁症:长期背负着悲伤、失落、无助、自责等消极情绪,严重时可出现自杀倾向。
焦虑症:持续不断地担心和害怕事情的发生,伴随着身体上的紧张和不适,对日常生活造成困扰。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躁郁症):交替出现躁狂和抑郁两种情况的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症:表现为现实感知的错觉、思维的混乱、情感的扁平以及行为的反常。
强迫症:反复出现某种强迫性想法或行为,造成了明显的困扰和损害。
食欲障碍:比如厌食症、暴食症等,主要表现为对食物的恐惧或强烈渴望,对身体健康造成了损害。
人格障碍:长期存在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不同于正常人群,导致社交和个人发展困难。
以上这些精神障碍类型在生活较为常见。
中医将这些情况通常归结为肝郁、心脾两虚、肾精亏损,心肾不交。需要疏肝理气、养心健脾、宁心安神益肾。内经曰:“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心为阳中之太阳”。心阳不足。心为君主之官,君火以明,火被阴蒙蔽了,郁症就产生了。李可老先生曾用四逆汤治疗抑郁。
集体意识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它指的是人类文化中的共同思维模式和行为规范。尽管集体意识可以影响个体的思维和行为,但它并不是精神障碍的直接诱因。而集体潜意识指的是社会群体中共同拥有的无意识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力量。这些集体潜意识可以影响个体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形成一种共同的文化认知和价值观念。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它不仅对于文化、宗教、艺术等方面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于包括心理障碍患者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和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是情感的动物,精神障碍患者并非忘记了群体的共同命运,他们是社会的一部分,甚至是与集体意识、集体潜意识碰撞最多的人,他们对群体共同命运思考可能更深入。某些疾病如精神分裂症等,患者可能会出现幻觉、妄想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涉及到潜意识和集体意识等方面。虽然精神障碍患者可能面临独特的挑战和困境,但他们仍然生活在一个社会中,他们所做的决定和行动会影响到他人。
同时,忘记群体的共同命运还可能会加剧精神障碍患者的孤独感和排斥感,导致心理疾病问题的恶性循环。精神障碍并不是完全由于患者对集体潜意识的恐惧造成的,其成因涉及到包括遗传、生物、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当我们可以给到他们支持的时候,除了在关注群体的共同命运时,也需要让精神障碍患者考虑自己的需求和限制,确保他们的行动不会对自身造成伤害或产生负面影响。
除了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给予关爱和支持,我们更应该重视全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和预防措施。精神障碍患者的痛苦常常只有患者本人和他的治疗师知道,而患者周围的人往往会因为难以接受或缺乏理解,影响到患者的治疗,出现疗效反复或者前功尽弃的情况。促进社会关怀和支持是件任重道远的事情,只有提高公众对精神障碍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减轻社会歧视和污名化。共同帮助遭遇到精神障碍困扰的人尽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