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来得及
最近贾玲的一首《一切都来得及》火爆全网。我也深深地被这样一个积极向上的生命所打动。
和从前不同的是,感动之后,我很快从贾玲的生命故事中抽离出来了。毕竟,沉溺于他人的励志故事对自己的人生并不能起到什么作用。那一瞬间的触动,更像是一种激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又恢复往日的平静甚至是一种麻木。
所谓励志,大概是一个人能够逆风而上,打破世俗常规,付出了常人不敢想象的努力所达到的一种惊人的结果。这更像是一场对个人生命的突击,是对自己极大的突破。我想,没有人会比贾玲本人更受冲击和感动。
然而,贾玲是贾玲,其他人是其他人。我想分享一个姑姑的人生经历,她幼年体弱多病,常年发高烧,几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考上高中,没去读,选择了去中专学习自己喜欢的缝纫。毕业后,起先去服装厂打工,因不适应职场的种种束缚,开了自己的店铺,她勤劳精明,一直以此营生。在走进婚姻之前,她严格遵守着妈妈的教诲,过着两点一线封闭的生活。她不交友,也不与异性来往,除了工作,就围绕着自己的父母转。一直拖到29岁,她的爸爸对她说:“即便是嫁给乞丐也要嫁出去,不能留在家里。”于是,并不想结婚的姑姑开始了相亲之路,最终相到了样貌端正,年龄相当,家中有房,且同样有高中文化的姑父。两个人谈了不到半年,就结婚了,生了一个女儿。
今年,姑姑四十多岁,那张显年轻的娃娃脸上也终于布满了生活的沧桑,以及带着中年妇女标配的怨气。她的婚后生活过得并不好,几十年的生活,尽管父母一直帮扶,但几乎是在替夫还债的日子中度过。她隐忍,吃苦耐劳,一人担起了家庭经济,以及养育孩子的种种责任与义务。几次想要离婚,几次在“为了孩子”的妥协中继续负重前行。三十几岁的时候,她说“如果没有孩子,我就离婚了。”,四十几岁的时候,她说“如果我还年轻一点,就立刻离婚。”生活的磨砺抹去了她往日的天真,看待自己的职业,她认为自己应该听从父母选择学会计,而不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面对自己并不幸福的婚姻,她认为即便如此,也认同父母女孩子必须结婚的观点。于是,她让上大学的女儿报了会计专业,即使女儿喜欢且擅长的是历史。
只是,于一个人而言,重新开始的成本实在太大,也太痛苦。走上一条非常规的道路,充满着太多危险和不安定。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重,面临无处可依的境地,你要学会摆脱他人的眼光。但是,这些问题,难道去走一条大多数人走过的路就能避免吗?
我想,每个人一直都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一切也都来得及。只是我们常常没有这样的勇气,只能在他人的励志故事里寻求一种虚无的快感,寻找精神的寄托。
换做以前,我或许会与姑姑这样的人较真,把自己学校里那套女同学之间讨论的思想搬出来理论,可是再成熟一点以后,我开始明白,也许,对姑姑而言,这是她选择的最适合自己的路吧。对他人的生命与选择我只能尊重、祝福,我们能主导和把握的只有自己的人生。
仍愿每个人,都能通往一条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幸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