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小记

2017-12-29  本文已影响21人  雒渭

这周感冒了,准确的说是受“寒”所伤。

回想起来,受寒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上周五是冬至,这是全年至关重要的一个节气,“至”是达到极致的意思。这一天地面之上的热气最少,热气都被从秋分就开始的收敛的力量压向地下,直到冬至这一天,地面之下的热反而最多。怎么理解呢?明明天寒地冻的,怎么还有热呢?注意观察就会发现,冬天外面气温很低,甚至达到滴水成冰的程度,可是从井里打上来的水居然是冒热气的,用手触摸这时的井水是温的,绝不会冰手。还可以观察植物,冬天地面之上很冷,植物都脱去了叶子,地面之上表现出一付死亡气息,可是它们根本就没死。植物是利用地下热量充足的机会,充分生长根系,等待合适的时机再抽枝散叶。

冬至这天地面之上的热气最少,那也就是寒气最多的一天。我就在冬至第二天洗澡了。洗澡有这么可怕吗?难道以后洗个澡还要看看黄历不成?洗澡没多大关系,关键是洗完澡之后毛孔大开之时,千万不要出门!不要受寒!不要被风吹!我就是这样中招的。

风、寒、暑、湿、燥、火,是最能伤人的六种自然现象,其中暑和火一般会在夏天作用,影响人的健康,燥最厉害的时间是秋天,而湿一方面出现在每个季节的最后十五天,更多出现在南方自然界湿气较重的地方。当然,北方人做汗蒸也是个主动将湿气引入体内的方法噢!先在高温中让全身毛孔打开,然后用湿热的蒸汽熏蒸,让湿气进入身体。而湿气能够引起很多疾病,但湿气却很难祛除。中医这样形容湿气,叫“如油入面”。你想想看,这个油已经进入面里了,和面结合起来了,你怎么祛除它呢?因为湿气很难祛除,所以湿气引起的疾病也就很难治疗,我们一定要避免湿气侵入身体。

致病的六种因素排除了四种,剩下就是“风”和“寒”了。冬至第二天,寒气依然是最甚的,甚至空气中的最低气温还不出现在冬至之时,而是在冬至之后的第三个九天,俗称“三九天”。冬至虽然是一年中日照时间最短的一天,但冬至之后,日照时间的延长还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增热效果。而且,气温主要受地温影响,一方面是白天地面吸收的太阳热量少,而且地面温度本来就低,能够用来加热空气的热量很少;另一方面是大地将热量存储在地的深处,冬至之后从收藏转为发散,但热量从地底上升到地面,然后加热空气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一段时间就是三九二十七天,三九之后,日照时间的延长带来的地面温度升高,和地底热量上升带来的地面温度上升转过从寒到热的转换点,气温才会逐渐回升,春天也就慢慢到来了。

还有一个大麻烦就是“风”。冬至为“一阳生”的时候,也是阴气最重的日子。这一天阳气开始重生,是阳气从极弱升发的开始,也是阴气从极盛转弱的开始。阳是向上的、是积极的、是“动”的,所以一阳生这天刮风了。这是初升的阳气扰动了大气,带来了风,带来了“动”,带来了活力和生命。当然,“风”可是在六种致病因素中排第一位的,最厉害的就是风!

我的感冒就是这样得上的,先是洗澡造成毛孔打开。然后因为要陪孩子上课,急急忙忙就出门了,出门后自然受到“风”“寒”攻击。因为洗澡时热量发散,身体的“卫气”,也就是自身的防卫力量被发散消耗,身体处于不设防状态;同时洗澡造成毛孔大开,相当于门户大开,开门纳贼!“风”“寒”之气长驱直入,而身体因为刚洗完澡,还处于消耗过度的情况下,根本就毫无还手之力。受寒之后第三天,我就表现出明显的“伤寒”症状了。

分析清楚病因,我也想看看能不能找到治疗方案。最佳书籍当然就是《伤寒论》了,可是,打开书本就傻眼了。《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第五》篇,开篇就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个完全符合我的症状,头项强痛和恶寒都具备,脉不但浮,还“数”(读音“硕”)。再往下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乖乖,这让我怎么分辨,到底是哪一种?还是去看医生吧!

今天在医生处针灸后,抓药回家。针灸效果已然很明显,居然可以一边熬药,一边写这篇文章了。

好了,现在我要去喝药睡觉,希望明天又能活奔乱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