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f594e7e302读书哲思

中国农民的苦难成长史~《平凡的世界》

2019-10-28  本文已影响0人  十三苏世

                      前言

      所谓平凡,即是不够完满。没有波澜壮阔的传奇,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去激励更多的人。这个世界的大多数人,所展开的生活或正在流淌的人生,几乎都是寡淡、默默无言的,包括你我。这本书里,汇聚了众多这样的平淡人生。翻开书页,如果我们可以坐下来,安静地用心去看,那么略过事件本身的具体性,一个个努力挣扎的生命个体就会跳跃在眼前。在他们身上,也许能够找到许多我们所熟悉的亲切点和身影,或喜爱,或厌恶与鄙视。

                    关于人物

孙少安——

      一直以为,作为男性,首当其冲最优秀的品质,不是智商,不是能力,而是责任。作者笔下的孙少安,毫无疑问,几乎完美阐释了这种品质。十三岁的年纪,充其量是个刚刚从儿童跨入少年的身体。面对家中的困苦处境,一言不发,放下书包提起粪筐,就此,开始支撑起全家。不是穷人的孩子愿意早当家,是没有更多选择可以考虑。唯一令人欣慰的是,孙少安留给读者的,除了单薄的坚忍背影外,还有他从苦难生活中累积迸发出的才智和能力,以及对其不甘的抗争。而由不甘心带来的挫折使他可爱生动起来,脸上不再只是苦涩。十八岁当生产队长,是他能力的证明。拖着全家的温饱担子苟且前行,每一步的落下都是忍辱负重。所幸最后,他蹚出穷困的沼泽,不仅仅拉出了全家,还想到把手伸向周围的人。贫穷没能冰灭他心中的希望,更难得的是一步三折的磨挫慢慢使他坚强地成长起来。曹孟德说生子当如孙仲谋,我想说,有子当如孙少安。立在那儿,是家中的梁,跨出门,是个腰板直溜响当当的后生。绝望中,希望一直都是这个世上最好的东西。实际上,我们打开书本不是在读书,而是在旁观他人的生活。然后再低下头瞧一瞧自己留下的脚印,几分努力,几分真诚,才会心中没有惭愧飘来荡去。

孙少平——

      他明白自己的处境和家计的艰难,所以做事有分寸,在学校和同学们面前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因为贫穷而容易受到伤害的懵懂自尊。同样渴望改变命运,睁大眼睛向着远方。和他哥哥热切想改变自家和村民生活状况不同,他想改变的是出身带来的原罪,所以选择离开双水村甚至原西县城。跳出家庭的概念,孙少平的想法没有问题,也非常合理,甚至代表了这个世上一代代不甘的少年心灵。但是谁又能没有原生家庭并且能与之划清楚呢?他的每个选择出自于内心呼唤和服从的同时,背后是孙少安对家庭更多的付出和挣命来支撑。有一句引用滥了的话:哪里有什么岁月静好,无非是有人替你撑着。鸡汤并不都是忽悠人的废话。所以兄弟俩相较而言,哥哥更有担当,不是想说孙少平不对,只是他的能够有选择,是站在兄长的肩膀上的。即便有亲情做为前提,这也是不争的残酷事实。

田润叶——

      提起这个名字,就像是迎面吹来的田野清风。又像是路边小小的美丽花朵,不耀眼,不夺目,朴素地美丽着。与孙少安,青梅竹马的感情真诚朴实,不需要海誓山盟来加持。只是,这个世界,当我们相信情深就能永远在一起时,却听不见风中的叹息……以至后来,无奈与另一个好人结婚后也不愿在心中掐断情感的旧纽带。丈夫的车祸,惊醒了沉迷中的她,同时结束了精神上的休眠。蓦然回首,生活不再那么简单和轻松,但毕竟恢复了生活的欲望,这是可喜的开始。暗的脸上,有了光,看到这里,真心为她高兴。

贺秀莲——

      如果说孙少安让人欣赏,那么秀莲,真是忍不住让人怜惜。出场时的秀莲,像一蓬生命力旺盛的劲草,处处流露出生的活泼。对丈夫的痴爱与支持,以爱屋及乌的方式延伸到孙家的大大小小,毫不吝惜地燃烧着自己的活力。为了支持丈夫的砖窑,她已忽略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女性身份来全情投入。这个过程中,她一定是幸福的,为了自己深爱的丈夫。最终,角色的成功,挽救不了她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枯萎结局。我总是在想,如果她的母亲目睹女儿鲜活的生命由于过分地透支而提早凋谢,不知心酸至何地步。所以秀莲实际上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放至当前当下,相信没有父母可以接受自己的女儿做出这样的牺牲。戏如人生,但又远不如人生来得现实。这和自私与否无关,只是因为那不是你我他的人生。

                  关于背景    

      我们这一代人,生于文革后期但是并没有关于那个特殊年代的直接记忆。所知道的些许,多是来源于文章或者零星的口述。这就导致了对书中所描述的政策背景下的民生状况切身感受的缺乏。作为兵二代的我们,没有挨过饿,也没有黑馍的经历。小时候家里白面与玉米面常常掺着吃,可也没倒了胃口,现在依然很爱玉米面做的稀饭。但是对父母的辛劳却是历历在目,所以年少时与孙少平有过一样的想法,要离开,要改变,一定不要再重复父母的辛苦轨迹。只是书中的人物远比我们要苦难深重得太多,一直挣扎在生存的边缘。他们脸上对于国家政策变化的那种久旱逢甘霖的欢呼雀跃,更是局外人难以体会到的模糊存在。

                        遗憾

      在任何领域,完美都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情,甚至是不存在的。所以,平凡的人面对《平凡的世界》这本作者以生命筑就的作品,有些自己的看法,也是顺理成章的必然。 固然,书中对农村人物、风俗物貌的描写令读者仿若亲身在场,这是真实的力量。然而,对于一些人物的命运走向与际遇安排,显然过于理想化了。比如,孙兰香,出身农村的她,聪明漂亮,好学上进,考进省城的大学,就是现实中的西北工业大学,一所不错的大学。到这里,都没有什么问题,是令人信服的。紧接着,她遇到了省级高干儿子的追求,这种情节,开始像气球一样飘在空中,不接地气。风格上更像是现在流行的网文套路。再联系到作者给孙少平的安排,成长的路上一直有贵人的帮助和点化。即使他和田晓霞曾经同学,相互有所欣赏,但是在挖煤的矿工与地委书记的女儿之间,如何面对和处理阶层的天壤鸿沟?总有种感觉,田晓霞,就是作者为孙少平安的一个棋子。同时兄妹俩的安排,是作者一厢情愿的一场梦罢了。这里没有轻视矿工和农村的丝毫想法,相反,他们值得尊敬,只是就书论书。一部伟大的作品,一定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毕竟,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成年人的小说,不是童话故事。美好的结局人人向往,残酷的是这个社会固化的千丘万壑,不是凭人力的想像可以轻松逾越。书中最引人入胜的便是各种人物以及广阔背景的现实写照,因为足够真实而富有感染力。可在后半部分突兀地再三安排前面所提到的人物走向,这样没有根基的安排,缺乏现实的土壤能让它立得稳。更多的是迎合了普通读者希望看到的而不是真实的存在。那些流传不息的经典往往是以沉重的现实主义风格来撼动人心,因为生活,从来不是童话。一遍遍看下来,实在不能理解作者为什么在这些情节上如此轻视读者的智商而为自己掩耳盗铃,直到了解了作者的一些生平以及经历……

                      后记

      一直有个习惯,看见一枚鸡蛋,觉得不错,就特别好奇下蛋的鸡。想知道它长什么样,是黑是白,喜欢吃什么不爱吃什么,怎么下的这只蛋…… 以前读到作者为写书而置生命于不顾,多有敬仰。多年后,偶然机会下,读到几篇出自不同人笔下的路遥,作者的形象才立体丰满起来。年少时的路遥身处动荡的时代,是一名追逐时代的小将,热衷于那个年代特有的疯狂。曾对仕途兴趣盎然,后来的人生走向并没有朝着这个方向。读到这里仿佛明白了作者为什么会那样去安排书中的少平、兰香甚至金秀。人生的失意和眷恋,可以通过笔下来填补和安慰。只是最终受到伤害的,是其沤心沥血的作品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词时说过:“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两种境界,高下立判。书中,假如作者没有带入过多的自我情绪,《平凡的世界》会更经得起时间洗礼。毕竟,角色一出场,就已经是独立的生命而不再属于作者。       

      提到王国维,必须致敬我的高中老师顾川湖,一个“不务正业的政治老师”,上课不讲政治却大谈《人间词话》,无意间开启了一个学生对于诗词天地的大门……希望有那么一天,浊酒一壶喜相逢,持杯再谢师恩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