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也要站在舆论的反方
前一阵有好多舆论热点,什么江歌案啊,什么认真的赵先森啊,还有关于梁欢的讨论,太多了。
最近好像年跟前了,各个圈子都静下来了,正好写写年末总结。
这些舆论热点事件我也参与不少了,基本每次都会被骂,但也有被认同的时候。
无论是是否被骂,我的这些观点都是我实实在在想出来的,但有时他们不是全部——还有一些和主流一致的观点我放下了没说——别人都说了,你再重复一遍,有什么意思呢?
所以剩下的,基本上都是主流不认同的了。我把这些思考拿出来,写成几小段话,就成了新的东西。它们一样有着价值,甚至比那些人尽皆知的道理更重要,更有价值——它们能引领我们思考不同的东西。引用我偶像乔布斯的一句话吧,「Think different.」
这是第一种情况——有多种观点的问题讨论,我只呈现了特殊观点。
还有一种情况,是看起来有「正反双方」的。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件事哈,为什么我说是「看起来有」正反双方的呢?我认为凡是关于这种讨论的问题,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一些科学问题。这种问题是有答案的,而且答案是唯一的。1+1等于,或不等于2,这个讨论必须有一方是对的,不存在1+1「可能」等于2这种含糊的解。这种就是绝对的「非黑即白」问题。
但一旦讨论涉及到人文,伦理,价值观等等,这些讨论就归到了第二种问题的范畴——它们是有黑白灰三个地带的。
这个时候,答案往往是灰色的。博弈的双方往往就像是拔河,站在黑白两个地带,把结论拉向自己倾向的一方,调整最终的「灰度」。
这时,最烦的第三种人往往就出现了——「理中客」,标榜自己理性、中立、客观。但实际上这群人的发言是最没用、最没价值的了。
比如「应不应该扶老奶奶过马路?」这个讨论里(它或许还能当个辩题),有人说应该扶,有人说不该扶,但第三种人——他们说要在「合情合理、知道她们不会讹你」的情况下扶——我都知道她会不会讹我了我还用在这里讨论吗?
这种人,有一部分可能是想蒙混过关不站队或者是给两方打圆场和稀泥,这种高智商高情商的人自然不会烦人,但剩下往往就是自以为是的傻子了——他们觉得自己很「正确」,其实他们恰恰毁了这场辩论最精彩的部分。
我们无论是看电视剧,看电影,还是看小说,看漫画,都有个特定仪式的结尾。比如正义战胜邪恶,王子和灰姑娘幸福的生活在一起,正宫娘娘赶走了嫔妃,婆媳最终和好等等。但没有一个人会选择看了开头就去看结尾,我们在讨论这个作品哪里最好看,哪里最感人的时候,也往往不会说:「演完的时候最好看」——事实上,我们并不关心故事的结局是怎么样,或者说,故事的结局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重要。真正让我们入迷的,让我们兴奋的,让我们如痴如醉的,是正义力量如何艰难搏斗战胜邪恶的,是王子如何动了心爱上灰姑娘,如何不顾阻挠迎娶她的,是嫔妃如何设计与正宫争宠,而正宫又是如何识破诡计重掌后宫的,是媳妇和婆婆经历过怎样勾心斗角的不合,又是经历了什么使她们和好的——真正有价值的,根本不是最终的那个答案,而是「冲突」本身。
「理中客」的烦人就像「剧透者」一样,他们觉得自己聪明远超常人看穿了结局,但正是这,让好戏还未开场就戛然而止,本可以呈现新观点,新内容的一次好的讨论机会就这么被浪费了。
其实说到这里已经很明白了。要真正让讨论变得有价值,核心就是「维持冲突」。
永远对于现有的「政治正确」保持怀疑的态度,永远在看到正方高歌猛进的同时,也站在反方想想问题,让中间的「灰度」更清晰,更准确,更具体,在关注问题答案的同时,更关注寻求过程中的所得,这才是一场好的辩论应有的状态。
我记得斯坦福大学对于「知识分子」有个定义,其中有一条争议挺大的,叫「有怀疑和批判社会的精神」。
有人觉得,这是鼓动人仇视社会啊。这次,我还站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