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心理娱乐圈

《狗十三》:“懂事”真的是个好词吗?

2018-12-11  本文已影响67人  Z小姐一路向前

趁午休时间去看了《狗十三》。

在影院哭成狗,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前排只有两位老太太,在亮灯后看了我一眼,直到字幕滚完我才低着头迅速走出影院,因为并不想让门口的检票员看到我哭花了的面孔。

五年之前有幸看过,五年之后,那股力量依然震撼于心。

“爸打你,是因为爱你。”

“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可能太真实太熟悉了吧,一个孩子一只狗一个家,写尽青春的无能为力与成长的痛。

01. 懂事,是成人世界最高的认可。

《狗十三》这部电影,可能是2018年最大的惊喜。

它讲了一个极其平凡的故事,平凡到没什么可剧透的。

一个平凡的13岁的女孩,在一座平凡的城市长大,家境殷实,学校生活波澜不惊。

如果说生活中有什么可以被算作「困扰」的东西,大概只有父母离异,父亲家庭重组,而后又生子。李玩每天都住在爷爷奶奶家里。父亲忙于工作和新家,其它时间对她还算尽责。

从小到大,李玩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温不火。

13岁的少女李玩,家庭的构成特别典型:

父亲严肃易怒,爷爷重男轻女,奶奶溺爱孙女,继母两副面孔,堂姐李堂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偶然来到身边的一只叫“爱因斯坦”的宠物狗,是她生活中为数不多的温存。

后来,这条狗的走丢,也让她的世界支离破碎。

歇斯底里想要找回爱因斯坦的李玩,将家里闹得天翻地覆,爷爷崴到脚,奶奶差点失踪。

父亲怒上心头,将她一顿暴打,末了扔下一句:“你怎么就这么不懂事?”

懂事?怎样才算懂事?

李玩渐渐领悟了大人的标准,学会了向成人世界妥协。

比如,在父亲的饭局上端起酒杯一饮而尽,大口吞下自己从小不爱喝的牛奶,甚至在先后失去两只爱因斯坦后,强迫自己咽下饭桌上的红烧狗肉,然后微笑着得体地说着:“谢谢叔叔。”

看到孩子如此“懂事”,父母喜开颜笑,脸上散发光彩:“孩子终于长大了!” 。

“懂事”这个词啊,真的好可怕。

在中国的教育观念里,父母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懂事”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是啊,我也是这么“懂事”过来的。

在青春叛逆时期,多数人似乎都不能理解父母那种“恨铁不成钢”的打骂。

你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这样长大?”

而大人们会说,“因为我们也是这样长大的。”

这只是一次又一次的重复和延续。

孩子并不是没有反抗和挣扎过,只不过竭尽全力后,终于长大了,习惯了妥协,也学会了谅解,知道要去体谅父辈们的艰辛和不易。

有经验的孩子,已经不再相信眼泪。

02. 那个叛逆的女孩,是来拯救这个问题家庭的。

“对于孩子的想法,父母的问题其实不在于要不要倾听和尊重,而是,他们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想法的存在”,导演曹保平说。

前段时间,看到过这样一个心理咨询案例。

一个三口之家里,16岁的女儿和母亲频繁地发生争执,女儿慢慢发展到离家出走,甚至出现了自杀的念头。

父母不知所措,向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

咨询师S老师尝试通过治疗,慢慢打开女儿的心结。

而随着治疗的展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S老师发现,女儿表现出的这些问题行为,潜意识中是为了拯救这个问题家庭。

怎么回事呢?

原来啊,丈夫醉心于工作,忽视了对妻子情感上的照顾,每次一回到家就钻到自己的小房间开始埋头工作。

妻子对此感到不满,却又一直压抑着生闷气。

女儿一看,老妈生闷气呢,于是她也躲进了自己的房间。妻子这下就炸了:“你们就知道回避,各忙各的事情,家是我一个人的吗?”

在这样强烈的愤怒和委屈下,妻子将矛头对准了和丈夫行为类似的女儿。

这样一来,女儿成了夫妻矛盾的替罪羊。

她满腹委屈,却又不甘示弱。

于是,冲突一步步升级,最终发展到了女儿离家出走,甚至企图自杀的地步。

虽然女儿成为问题少女,酿造了家庭危机,但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比如,夫妻两多了一些可以交流的话题。虽然他们有时候会因为对于女儿的认识不同而吵架,但这些争吵,非但没有动摇夫妻关系,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这两个人之间的联结。

所以,可以说,这是一个问题少女拯救问题家庭的案例。

《热锅上的家庭》一书中提到:家庭问题通常会以个人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

也有家庭理论学家认为:当家庭面临危机的时候,家庭成员会先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


女儿的种种叛逆行为,其实是她对于家庭危机不断适应和调整的结果。

她试图回避父母的冲突,在遭到母亲的责难之后,予以反击,甚至不惜伤害自身。

这一系列反常行为,是为了让自己免受母亲的攻击。但在无意识中,她承受的这些攻击,是将家庭的焦点,集中到了自己身上,进而缓解了更深层次的危机的到来。

使得整个家庭系统达成了一种脆弱的平衡。

03. 每个孩子都有青春期,每个大人也都有无奈。


和案例中的女孩一样,影片中的李玩也曾叛逆过。

父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口头上说着为李玩好,但却在她的成长中持续缺席。

为了缓和父女两紧张的关系,父亲送给李玩一只小狗。她接纳它,只是因为从小狗可怜楚楚的眼神中,李玩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对李玩而言,小狗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慰藉。

直到有一天,小狗突然失踪,李玩和家庭之间的矛盾也被彻底引燃,被激怒了的父亲对李玩大打出手。

现实生活中亦是如此。

当家长意欲和子女和解时,子女如果关上沟通的大门,感情交流的途径就被切断了;

而之于父母,他们如果被激怒的话,亦会停止交流。

这就是传说中的“代沟”。

直到冷静后,父亲坐在沙发上,含着泪水向李玩道歉,李玩这才意识到父亲的焦虑、不安和无奈。

她意识到,能够向孩子道歉,足以说明他并不是个坏爸爸,他也有自己的难处。

如果李玩不轻易妥协,没有过早地沦为大人眼中那个“懂事”的好孩子;

如果父亲早一点洞察到李玩内心的孤独,不晦涩对于女儿情感的表达;

那么,他们之间的和解会不会来得更早一些?


有人说:长大后,我们都变成了懂事的“大人”

长大后,我们变得没那么容易快乐

长大后,我们变得慢慢接受“失去”

那么,对你来说,成长意味着什么?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