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layers.dense
参考:https://cuiqingcai.com/5715.html
tf.layers 模块提供的方法有:
Input(…): 用于实例化一个输入 Tensor,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
average_pooling1d(…): 一维平均池化层
average_pooling2d(…): 二维平均池化层
average_pooling3d(…): 三维平均池化层
batch_normalization(…): 批量标准化层
conv1d(…): 一维卷积层
conv2d(…): 二维卷积层
conv2d_transpose(…): 二维反卷积层
conv3d(…): 三维卷积层
conv3d_transpose(…): 三维反卷积层
dense(…): 全连接层
dropout(…): Dropout层
flatten(…): Flatten层,即把一个 Tensor 展平
max_pooling1d(…): 一维最大池化层
max_pooling2d(…): 二维最大池化层
max_pooling3d(…): 三维最大池化层
separable_conv2d(…): 二维深度可分离卷积层
dense
dense,即全连接网络,layers 模块提供了一个 dense() 方法来实现此操作,定义在 tensorflow/python/layers/core.py 中,下面我们来说明一下它的用法。
dense(
inputs,
units,
activation=None,
use_bias=True,
kernel_initializer=None,
bias_initializer=tf.zeros_initializer(),
kernel_regularizer=None,
bias_regularizer=None,
activity_regularizer=None,
kernel_constraint=None,
bias_constraint=None,
trainable=True,
name=None,
reuse=None
)
参数说明如下:
inputs:必需,即需要进行操作的输入数据。
units:必须,即神经元的数量。
activation:可选,默认为 None,如果为 None 则是线性激活。
use_bias:可选,默认为 True,是否使用偏置。
kernel_initializer:可选,默认为 None,即权重的初始化方法,如果为 None,则使用默认的 Xavier 初始化方法。
bias_initializer:可选,默认为零值初始化,即偏置的初始化方法。
kernel_regularizer:可选,默认为 None,施加在权重上的正则项。
bias_regularizer:可选,默认为 None,施加在偏置上的正则项。
activity_regularizer:可选,默认为 None,施加在输出上的正则项。
kernel_constraint,可选,默认为 None,施加在权重上的约束项。
bias_constraint,可选,默认为 None,施加在偏置上的约束项。
trainable:可选,默认为 True,布尔类型,如果为 True,则将变量添加到 GraphKeys.TRAINABLE_VARIABLES 中。
name:可选,默认为 None,卷积层的名称。
reuse:可选,默认为 None,布尔类型,如果为 True,那么如果 name 相同时,会重复利用。
返回值: 全连接网络处理后的 Tensor。
下面我们用一个实例来感受一下它的用法:
x = tf.layers.Input(shape=[32])
print(x)
y1 = tf.layers.dense(x, 16, activation=tf.nn.relu)
print(y1)
y2 = tf.layers.dense(y1, 5, activation=tf.nn.sigmoid)
print(y2)
首先我们用 Input 定义了 [?, 32] 的输入数据,然后经过第一层全连接网络,此时指定了神经元个数为 16,激活函数为 relu,接着输出结果经过第二层全连接网络,此时指定了神经元个数为 5,激活函数为 sigmoid,最后输出,结果如下:
Tensor("input_layer_1:0", shape=(?, 32), dtype=float32)
Tensor("dense/Relu:0", shape=(?, 16), dtype=float32)
Tensor("dense_2/Sigmoid:0", shape=(?, 5), dtype=float32)
可以看到输出结果的最后一维度就等于神经元的个数,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