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就是最好的开始

2020-02-14  本文已影响0人  由之尧

突发的疫情,把原本自觉得温暖而舒心的家变成了一个无趣的钢筋水泥盒子。虽每日可以独自手作、读书、追剧,却无法出门撒欢。往日白天在工作室和小伙伴一起一边做手工一边聊天,晚上去练功房尽情手舞足蹈、挥汗如雨的日子真让人怀恋无比;近日有阳光的日子多了起来,满心渴望能我们能早日战胜这场疫情,好跑出这“牢笼”去原野里等待春天的到来。

为打破家里沉闷的空气,我在手机上寻觅着,琢磨着做点新鲜的玩意儿。突然被抖音里一对小夫妻的视频逗乐了。他们把自己的创业和生活经历改编进一些流行歌曲中,再演唱出来,剪辑成了一系列有趣的视频。“我们也可以制作类似这样的视频玩儿啊!”我心里不禁想到。

于是兴致勃勃的拿着手机给梁先生看:“看,这对夫妻拍的视频是不是很有趣?我们也试试拍个来玩儿?”

“哈哈哈”,梁先生边看边说到。“还蛮有意思的,还拍了什么?给我看看他们其他的作品呢。”

我又连续翻了好几个一起来看,四只眼睛目不转睛的盯着小小的手机屏幕, “拍嘛,拍嘛,挺好玩的!”我有点小兴奋的说。

“但是我不会唱啊,我也不会剪辑。”梁先生摸着头说。

“学啊!反正现在有的是时间,又没工作可做。再说了不试试怎么行还是不行?况且也就是玩又不要做成大片”

……

最终我的兴致还是被梁先生的“不会”打败!激动片刻的心情又跌回原位。只得自己去找了剪辑的PR软件,想有兴致的时候就看看。

我发现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说“不会”,其实只是一个不想行动的借口而已,不会还可以学嘛,学习不正是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吗?以“不会”为借口实质上就是在拒绝学习,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你一定都听到过类似下面的借口。

“我不会,你让我怎么办?你让我去哪里去学?”

“我去哪里找老师?即使有老师,我每天还要上班,时间也不够啊!”

“我都一把年纪了,过了学习的年纪,学这些新东西太晚了,太难了,学也学不好。”

原本这不是能不能学的问题,而是愿不愿意学的问题,体现的是对学习的态度,而非能力。

如果自我学习的意愿很强,学习资源、学习时间、自己的身体或智力条件等问题都不能成为阻碍我们学习的原因。

近日读由夏丏尊与叶圣陶先生共同撰写的《文心》一书, 书中主人公之一乐华是H市第一中学的一名学生,由于家庭拮据而面临退学的境遇,退学后他将要去一个叫利华铁工厂的地方习业,就是做学徒工吧。当乐华的父亲把停学的决定告诉乐华的时候,他十分沮丧,眼泪不禁夺眶而出。

父亲看到落泪的乐华对他说:“真正求学的人是不一定要进学校的”而后乐华班里几位同学知道了乐华将要停学去工厂的消息,班里的几位同学为他发起了一个送别会,会上王老师做了发言。

“我听说乐华要离开我们,心里不免惆怅。……然而我并不替他惋惜,以为他遇到了重大的不幸。”

 “学习的主体是我们自己,学校内、外只是场所不同罢了。我们自己要学习的话,在无论什么场所都行,假如我们自己不要学习,便是在最适宜的场所,也只能得到七八折的效果。所以,退学不就是’失学’,惟有自己不要学习才是真正的’失学’!”

这场送别会让乐华对离开精神劳动的象牙塔去参加体力劳动这件事终于释怀了。在最后他对同学们说“我真诚的相信着,如果我要学,那是不一定要在学校的。书本自然不想放弃,有空闲的时候,我预备跑图书馆,可是我还想读不用文字写的书,我要再社会的图书管理做一番认识、体验的功夫!”

书中的乐华之后一边在厂里做工上训练班,一边坚持读书,还找机会和同学老师探讨自己遇到的问题,他一直把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对于成年的我们,虽然早已离开了学校,可是如果仔细想想我们似乎又从未离开过“学校”,因为处处都是“学校”。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角度也到处都有老师。更何况身处移动互联网的时代,网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简单和便捷。近年来知识付费的兴起,如得到、喜马拉雅、荔枝微课等众多线上学习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只要我们愿意便可以随时随地的去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至于那些觉得人到了三、四十岁就慢慢变老了,学不动了的思想,何不去看看那些榜样呢?

王德顺爷爷,50岁开始健身,2015年在他79岁时登上T台,惊艳全场,被称为“最帅老大爷”。

莫西奶奶,76岁学画,80岁成名,晚年成为美国著名和最多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享年101岁,留下1600多副画作。

没有任何一部法律明确规定人的一生到底该在什么时候才能做什么事,并没有!如果我们想做想学,现在开始就是最好的时刻。

最后,前文中提到的《文心》这本书,我想对于想学习写作的朋友来说是值得一读的。两位作者写书的初衷是想解决当时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专为读书和写作而作。本书利用32个故事从思维观念层面表达了读书写作的作用和目的;从实操层面为读者提供了读书写作的要点及方法;故事里老师和学生们的教学与学习模式也是非常值得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学习和应用的。该书于1934年出版,至今已有86年,时隔近一个世纪,我第一次读来竟自觉收获颇多,好书大概就是这样吧,无论经过多少岁月,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依然能为当下的读者提供丰富的价值,或是提供一些方法,或是带去一些启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