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

2018-01-28  本文已影响0人  henher

清华,在普罗大众的心目中,即便不是一个神圣的名字,至少也是一个值得崇敬的名字。而一个值得崇敬的名字,一定来源于一段光辉的历史,和一群光彩的人。百年清华,声名不坠,她的历史和那么多缔造历史的师生,铸就了清华的奇迹。

前期《芳华》聚焦于军旅文工团,《无问西东》则聚焦那些堪称思想先锋的知识分子群体,用四个小故事,串起了一部文化精英的近代史。

知识分子永远是一个社会中比较独特的一群人,他们干活不见得比工人好,开枪不见得比军人准,种地不见得比农民强,经商不见得比摊贩牛,但他们就是有一种天然的傲气风骨。便是没有魁梧的身躯、凌厉的眼神,却就有一种从心底升腾起的自信和从容,那种宠辱不惊的淡定蕴含着穿透一切野蛮的力量,逼得你不敢直视,在他们面前仿佛突然就矮了三分。有人可能会因今日之邪恶叫兽或大话公知而对知识分子群体产生整体性的贬低和反感,其实那些无一不是伪装者,不过是些多识得几个字词的小人,修养往往不如一个大山里的文盲,他们从来没有资格代表文化,他们不过是插了几根葱装象的小丑。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引颈就戮也不背叛真理的斗士,是深陷黑暗也固守内心光明的贤哲,怀慈悲之心,宣公正之义,行救世之举,是在逆行的滚滚红尘中岿然不动的中流砥柱。很多人总看不上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但一颗原子弹的威力却是成千上万的士兵也抵挡不住的摧枯拉朽,一段神奇的编码,可以扭转一场战争乃至整个世界的格局。

看到梅贻琦的那个瞬间,莫名其妙似有热泪要夺眶而出,令我不得其解。仔细体会,原来那一刻心中喷涌而出的竟是虔诚。无需煽情,如霍金贴近那块黑板、拉玛努金抚摸牛顿的脚趾,那种触及神圣的虔诚自带一种催泪的效果,恰似朝鲜人民见到伟大领袖。尽管这两者不能同日而语,但情感之真挚实是一般无二的。镜头里,那个带着书卷气息的男子,戴一副圆圆的眼镜,有点傻傻的民国发型,一身皱巴巴的棉衣,阳光照在他的左侧脸颊上,不知为什么,就是我心目中大师的模样。他并不显得和蔼可亲,但他睿智而坚定的目光从镜片后透出来,仿佛穿进人的心底,平静地说着一个人如何在盲目的忙碌中丢失了真实的自己,润物无声的语气,听者却如醍醐灌顶。

有那样的校长,才会在那样的乱世之下,依然能聚集那样一群才华横溢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教授导师,也才会有那样一批不同凡响孜孜以求继往开来的学生。炮声隆隆,飞沙走石,老师还全神贯注,学生尚如饥似渴,灰头土脸仍醉心于诗歌哲学;命不保夕,饥肠辘辘,师生犹协力抬着恐龙化石奔波逃命;雨打屋脊,青衫尽湿,视若无睹;声不能及,则静坐听雨,感受当下。每一个瞬间,我们感受到的都是对治学二字的敬畏。那时候,书中没有黄金屋,书中也无颜如玉,书中只言匹夫不可夺志,读书人眼前山河破碎,心中却自有丘壑万重。那时候,师是杰出的师,生是优秀的生。他们是怀着使命在传道授业和发奋磨砺,一心挽救家国于危亡。清华,不在清华园的教学楼里,不在清冷浪漫的荷塘月色里,清华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即便幕天席地,只要胸中有天下,哪里都可以是清华。正是这样的一个清华,这样的一批执着文人,我们的国家才一步步成为今天的东方神话。

与《芳华》一样,《无问西东》讲述的也是青春,一个追逐真心的年轻人,一个勇敢无畏的年轻人,一个坚守正义的年轻人,一个选择同情的年轻人,那些蓬勃的激情和热血,那些温润的纯粹与善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每一代人在最好的年华,都不见得遇见最好的时代,但每个人都全心全意倾注了自己的青春,白发回首时总可以说无悔于自己的生命,那是一种多么难得的,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和喜悦。电影海报上说“只问深情,无问西东”,我想,于他们而言,大约即便预知命运,他们也还是会愿意来尽情挥洒一番。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他们活出了真实的自己,成为了珍贵的自己,我们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