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对照现实

01-12信佛之祈求神明

2018-04-21  本文已影响0人  兴稳法师

第十二章,信佛之祈求神明

作者:兴稳法师

一、神秘力量的吸引

人们对未知的事物,总是充满着好奇、充满着想象,因为好奇与想象又产生了种种传说,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等等可歌可泣的故事传说。这些故事传说,在久久的流传过程中,会产生演变,不断的增加着新的内涵、新的色彩,到最后逐渐地形成了人们的一种信仰、一种文化、一种精神。从而又诞生了各种新的故事、新的传说,又同时增加着新的内容。以至于一座山、一棵树,都有可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这些传说都原由它们的神秘,原由人们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原由人们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憧憬。而修行证悟后的境界,同样是很神奇、同样是不被常人所熟知,对某些修行人的神通妙用也是充满着种种想象与期盼。人们看到出家修行的人,或是看到某些修行团体,就自然的生起了莫名的、难以形容的那种神秘感。在古代出家的修行人,还能表现出较多的修行面貌,随着社会发展、人文变革,出家的修行者越来越依赖于社会力量,也越来越融入俗世、远离了专修。人们所能看到的佛教形象,也就自然的产生了变化,专业修行的特点越来越淡薄,顺俗媚俗的特点越来越普遍,以致于人们对真修行人和假修行人的概念也模糊了。

佛教自身的变质,以及人们对修行的误解,又导致了佛教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印象加深。不知不觉中人们开始把对传说的神秘感和对佛教的神秘感揉合成一体,以相似的心情对待两者。使一部分人以为佛教是个美好理想,是个哲学、是个文化,因此吸引他们来研究、学习、讨论;又使一部分人以为佛教是个神话世界,是救世主、是求保佑求感应的,因此吸引他们来跪拜、祈求、索取;还有一部分人处于两者之间,或是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或是当作闲情逸致的散心地。

二、无量的祈求

比较感性的一部分人,他们烧香、跪拜,是希望能得到佛菩萨的庇护,感应他们家庭平安、生活幸福,以及长寿健康、工作顺利、学业有成等等。有些人的心态是,没有也当作有,他本来也没说一定要求到什么,只是心里面当作有备无患的想法,灵与不灵都无所谓,假如要是灵验了呢,那今天来烧香与跪拜就值了,如果不灵验也无所谓,就当作好玩呗!有些人是遇到一些烦恼痛苦,到处也解决不了,无奈之下就来试试看,本来他也许是个无神论者,或是反对迷信的人,现在一切都不管了,先跪拜祈求之后再说。有些人认为,请人办事都要送礼,叫人出力都要给工钱,既然要烧香拜佛求保佑的,那就多烧一点香、多捐一点钱,这样才能有用、才保险。有些人他不捐钱、也不重视烧香,他认为要多念经、多念佛、多跪拜,才是正确、才符合佛法。不管是属于哪一种做法,大多是求保佑、求感应、求获利一类的。

比较理性的一部分人,他们烧香、跪拜,也会有很多的祈求,只是祈求方式和心里面的想法稍有不同。有一部分人,觉得古代的文化精神要发扬,对先辈们的智慧要尊敬,他是求能契入大智慧,求自己能掌控生活、有当家作主的感受。有些人认为烧香跪拜,是对家中长辈的恭敬,是对文化、习俗的尊重,可以培养自身的素质。有些人以为不要脱离群众,既然大众都是这样的,那也要跟群众打成一片,才能得到名利财富。有些人认为,烧香、跪拜、祈求的本身也是一种礼仪修养,内心要清净、外面要礼仪才能做好事情。有些人认为,佛法在世间,所以需要搞世间法,说要恒顺众生,要顺从人民的需求才能度众生,才是真正修行。不管是属于哪一种做法,大多是求加持、求点化、求成就一类的。

还有些人并不是为了自己去祈求,他祈求是要让某些人民、某些国家,或者让全世界众生都得到利益。无论是求保佑、或是求感应,总起来讲都是要向佛菩萨祈求,或是向什么神灵祈求,这个祈求的举动是一样的。

三、双方的欲贪

放纵的欲望是无边的,一个愿望、一次的祈求,怎么能够填满人的欲望呢。求官的人升一级还想升一级,求财的人赚到了还想再赚更多,求事的人一件完成了还有另一件。在偶然的巧合下,或心理暗示下,某人某事似乎有灵验。这种灵验,让某些人产生了取巧、走捷径等,不劳而获的侥幸心理。求职位的人他来烧香捐款,在生活中也会有请客送礼走后门的行为;求发财的人他来许愿求财,在生活中也会有弄虚造假、坑蒙拐骗的事情;求健康的人他来求磕头拜拜,在生活中也会有杀生害命、侵占他人的想法。如果我们只管祈求而不顾因缘果报,就会加剧我们贪念恶法的增长,从而出现求职者行贿受贿、求财者不择手段、求名利者损人利己的现象。

那些受理祈求的一方,寺庙管理者或景区掌权者,利用人们的这种信仰和祈求,大肆宣扬祈求许愿的灵验,鼓吹念诵跪拜的作用,目的只有一个,能让人们不断的出钱出力。你所有的布施与付出,佛菩萨也拿不走,鬼神也拿不走,最终都会落入到他们的手中。利用人们的祈求热情,顺应人们的心理喜好,借着佛菩萨的名头,重复着“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剧情,从而达到自己获利的目的。随着这些事情的普遍化、合法化,很多聪明人都开动了脑筋,正规的场所就修建豪华建筑,搞旅游观光、佛事法会等活动;那些不具备正规条件的,就宣扬神奇怪异,搞跳大神、鬼上身等聚会。这些人说出的理论,都是那么的冠冕堂皇,什么为国为教、为众生服务啦,什么济人贫困、救人危难啦等等。都不会说自己是自私自利的,都好象是行走在世间的活菩萨!

四、应当反求诸己

作为一个普通的凡夫,祈求的行为是事实存在的,但并不是向那些不可捉摸的大主宰祈求。小时候求父母给吃的给穿的,入学了求师长教导学问技术。到后来信仰宗教了,又向教法中求灭苦、求解脱。这些祈求是客观存在的不可否认的事实,当然就没有理由去反对它。

祈求的心愿有无量无边,祈求的方法也有种种差别,当我们烧香拜佛向佛菩萨祈求时,要掌握适当的一个度。过分的求这求那,自己不知道努力,就容易顺应惰性、滋长贪念;如果一点儿也不寻求,又容易走向不思进取、一事无成,或是自高自大、自满自足。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个凡夫的修行也有限,有时候不得不向佛菩萨那里祈求点帮助。但是我们要知道,很多的事情还是要靠自己,别人也无法代替,佛菩萨能代替我们修行吗,佛菩萨能代替我们去成佛吗?如果说能的话,那我们何必要辛苦的修行,又何必谈什么积福消业呢,早就应该被佛菩萨都代替完了嘛!

我们要思索所求的那些结果,究竟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还是有一定原因的。如果有原因,那是什么原因呢,我们顺着这个原因,自己去努力能不能得到那些结果?顺着这样的因缘、去求这样的果,自己的事情自己去完成,自己修成功了就万事都大吉了,像这样子去追求才是在根本上的追求。如果只依靠别人或者神佛,而自己不去努力,那只能是管一时的方便,事情后面还有事情,祈求后面还得祈求,永远没完没了的,这就是浮在表面上的祈求,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佛菩萨的慈悲感应,也无非是让众生能够回头、能够觉悟,能够永远的脱离苦难,自己不想回头、不想觉悟、不想努力的去灭除苦迫,只是盲目的祈求那也没有什么用处。信佛的人,先要对解脱道有一个适当的信心,在这个信心之上,去学习、理解、实践、体证。所有的这些过程,佛菩萨只是作为指导、作为助缘,修行的路上我们自己才是主角。想通了这些道理,我们说非要去祈求菩萨来帮助我们吗?只要世间真的有佛菩萨,那佛菩萨就会一直在不停的帮助众生,也没有说你不求他就一定不来帮助你!我们真正要祈求的是找出痛苦的原因,掌握息灭痛苦的方法,然后时时刻刻的去实践这些方法,向自身去用功夫、向内在中去寻求,向自心中求明了觉悟,向自心中求正念不失,向自心中求切实行持,也不否定外在善知识的教导与帮助,依靠佛菩萨的慈悲和自身的艰苦努力,最终达成我们所祈求的圆满结果。

反求诸己:遇到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不好,不是去责怪他人,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努力的加以改正。诸,“之于”的合成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