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个人对教育公平的理解
这些年,开始试图以“为人父母”的角色,去看待和理解一些社会现实。且说说我所理解的教育公平吧。
(1)
在女儿四年级下学期的时候,给她在校外培训机构报了奥数班。三门主科,语文数学英语,平日里的学习辅导,我应付自如。但是,对奥数完全没辙。不是我做不出小学生的数学题,而是没能力按小学生的思维、解题方式去教女儿。
然而,考初中的潜规则就是没有上过补习班的学生,特别是没上过奥数班的,将来要上所谓的四大名校初中部,概率为零。女儿连着几个学期没考入学校的“育苗杯”班,我挺着急的。
跟一个家长私下里聊起考“育苗杯”班的事,她听说考取四大名校初中部的孩子,多是“找了关系”的,也就是说年级第一第二的孩子也不一定能被录取,因为名额早就内定了。对此,该家长表示不敢相信。
我呵呵之后,说了自己的看法,表示相信那些潜规则。那个家长回复:不公平、太不公平了!
这个社会从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尤其是对一些优质资源(如教育或就业)的享有和使用上,更容易出现潜规则下的“不公平”。这种不公平,在看似公平的规则下进行着,不去特地留意,甚至连“听说”都听不到,因为我们这个阶层的人对优质教育资源,只能是按明里的规则去努力争取。至于那些资源最终怎样分配、分配给了那些人群,我们连知情权都没有。
(2)
我们这代人的曾祖辈、祖父辈、父辈,经历过中国数百年来里社会变动最剧烈的大几十年。远的不说,父亲1952年出身的人,现年65岁,历经过打土豪劣绅分田地、大饥荒、文革、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改革开放时的土地承包制、工人下岗、城镇化进程等等大的社会变革和变迁。
社会阶层在这些变革和变迁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大社会环境变迁对个体人物的命运的影响更是惊涛骇浪般急剧。一些阶层,经过一代人或两代人,甚至是三代人的努力,在这些社会变革和变迁中,把握了机会,获得了优质资源的话语权,享有优先使用的权力。他们的后代,如果不能优先获得那些优质资源,他们的努力的意义又何在?这对那些努力了几辈人获得较高社会阶层的人群,才是最大的不公平。
活到四十岁的人,早该看透这一切吧。我们能做的,不是去感叹不公平,而是认清这种“不公平”存在的原因,以及考虑如何减少那种“不公平”对自身造成的不良影响。
至少,我们要明白,小学时上不了名校初中部,三年后,有机会考名校高中部;六年后,还可以参加最能体现公平的高考,一决雌雄。而前提条件是,我们的孩子一直保持着努力、学习名列前茅。
众所周知,精英阶层的子女们,由父辈对人生底线设了高度。学习不是唯一出路,大学毕业或留学归来,不想求职就业,父辈会支持进一步学习深造或给钱创业,借着父辈的财力和人脉资源,一路顺风顺水……投胎本就是技术活,不用怀疑。也不用羡慕嫉妒恨,因为你没得选。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3)
读初中的时候,我挺嫉妒一个叫莲的女同学,因为她实在太优秀了。和她在同一所乡村小学的同一个班级同学七年,同时考入初中的重点班,且一直在实行月考末位淘汰制下,在重点班又同学三年。
当年小升初,莲同学以全镇第一、甩开第二名好几分的双科成绩考入初中。在初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其是英文成绩突出,在那样落后的教学条件下,没有任何录音资料辅助练习发音听力,她却能以跟老师播放的录音几乎无二的发音将课文整篇背诵下来……秒杀全班同学,包括英文老师。
莲同学的家离初中学校很远,单程都不下五公里的那种乡间小路,一天四趟。初三的时候,要上晚自习,一天又得多跑两趟。即使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莲同学的学习始终保持着名列前茅,考取区里的重点高中,毫无悬念。
然后,初考分数出来后,莲同学以比平常分数低的分数被重点高中录取。我大概知道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的缘故,莲不想上高中后再上大学的,只想考入中专。那个年代,中专学费少、毕业后包分配工作,极具吸引力。但是,中专的录取分数线很怪异,要“不高不低”——比重点高中的分数差一点、比普通高中的分数多一点,考取中专,基本靠运气。当年,整个中学,只有一个叫丽的女同学幸运地被中专录取了。
莲故意考少分数却还是没“考取”中专后,放弃了读重点高中,去南方打工。后来的人生如何,我不得而知。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去嫉妒某个人的优秀。
这大概是莲同学以她真实残酷的人生经历,间接教会我懂得了一个深刻的人生道理——当你的父母没有钱的时候,你的努力和优秀根本没有用,需要付出同年人十倍甚至更多的努力,才能弥补家庭出身背景下的落差。
像莲同学的情况,在同学里很普遍,读不起书的农村孩子很多。尤其是重男轻女的大社会背景下,被迫辍学的女孩子更多。
我还记得同学十年的萍同学,初三时的同桌,她有一个姐姐,母亲过早出交通事故去世,还有一个患白癜风的弟弟。家里能支持她读到初中毕业,已经属于幸运了。
当年,她考取了普高,同样因为家庭贫穷而不得不放弃读书。这个结果,其实,萍同学早就知道并淡然接受。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实际上,还不只是“早当家”,穷人的孩子还认命。
后来,萍同学同村的一个乡村校长,给了她一个在乡村小学代课的名额。我想,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要求提高乡村小学教师的整体水平,萍同学一定是通过自身资质及努力,考取了编制内的小学教师资格。
我不知道莲同学和萍同学在漫长的人生里,是否责怪过父母……但愿,她们懂得体谅和理解。更愿她们后来的人生都通过自身资质和努力,美满幸福。
如今,我提起这些,是为了说明父母辈的努力,对孩子人生发展的重要性。或许,有些牵强附会,有些残忍。而事实是,那个年代里,读不起书的同年人很多,考重点高中差分数却由父母出“巨资”获得读重点高中名额的也不少。
说白了,父母的起跑线,决定了孩子的起跑线。公平?什么是公平?这就是我理解的现实中真实且残酷的公平。
(4)
某日,和邻居小妹一起说起孩子学习课外的书法舞蹈乐器时,先生觉得没必要,质疑道:"难道你打算将来让孩子开个琴行去当钢琴老师?我不会指望女儿将来靠教人学习古筝挣钱。"
好像挺有道理的!因为我也从没指望女儿以教人古筝为生,这不是学习乐器的初心,学习古筝,是希望女儿能掌握一门乐器得以怡情、娱乐身心。
可是,孩子到底要不要学习一些如书法、乐器、舞蹈、绘画等才艺呢?不学习这些,课外时间怎么安排?天天户外、看电视玩游戏享受快乐的童年时光?先生说,希望将来孩子能在大型外企做高管、CEO什么的。
我想,作为一个典型的小白领的家庭,或许,做一名外企高管便是人生及职业的最高理想吧。这在本质上跟当年母亲从我虚岁六岁时就教我干各种农活,以便将来能成为一个务农好手,做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妇,有什么区别?忽然之间,我笑得不行。
女儿将来做什么?我还真的没想过。希望她上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再考个985大学,毕业后就职外企,做个小白领,再奋斗到公司中高层管理?大约如此吗?
然而,我没有这样子跟女儿说过。但是,我说过希望女儿将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开自己的公司,我去给她打工。也说过,希望能住上女儿给我买的有天有地的房子,可以在院子里种果树、种花草、养鸭子、养小狗……
梦想可以有,强加给孩子,是做父母的错。如果父母不能为孩子的梦想起飞助力,便是错上加错。
(5)
先生曾跟我说过一件事:他的大学同学,同在IT行业,在毕业后的某年,相约见面。但是,奇葩的是,那个同学在见面前提醒先生不要跟他团队的人提起他们曾是某不太高大上的大学的同学。
原来,毕业季,很多同学愁着谋生找工作的时候,该同学早就定下来,大专毕业后继续读书深造。花了7年时间,从毕业时的大专学历,读到武汉大学的本科毕业,再读到研究生毕业。优越的家庭经济条件,允许该同学毕业后不用为生计烦恼,借助父母的财力,一路获得进入某阶层所需认可的学历资格。
当时,先生通过多年的艰难奋斗,成为所在公司的初级管理成员,而该同学已经是一家IT公司的总经理。
差异大吗?造成差异的原因是我先生不够努力吗?资质太差吗?显然,都不是。人生的巨大差异由一个农村家庭的孩子和一个城市家庭独身子女天生拥有的资源——眼界、经济实力等因素造成。
看到这些事实,认识到造成这些教育“不公平”的根源,你还敢谈教育公平吗?反正,我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