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党·海外文学

《半路出家、自学成才:法国唯一三星女主厨如何在“男人堆”中另辟蹊

2020-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法国话事姐

女星级主厨人数10年翻4倍,但……

在今年新版米其林指南中,摘星女主厨人数为33名,这和2018年(18名)相比几乎翻倍、更是达到了2010年(8名)的4倍。不过,考虑到女星级主厨的整体占比(5%),这样的进步还是显得有些“卑微”。

法国唯一的三星女主厨安娜-索菲·皮克(Anne-Sophie Pic)也因此是个特别的存在(另外4名三星女主厨分别在意大利、西班牙)。不仅如此,她在瑞士、法国、英国、新加坡拥有的多家餐馆目前总获8星,是全球摘星数最多的女主厨。

当看到“安娜-索菲·皮克出身料理世家”的介绍时,我脑中立刻浮现一个“从小耳濡目染、讨教‘家传绝学’”的背影,还生出了“怪不得能在男人堆里披荆斩棘”的感叹。不过,在自我介绍时,这位女三星主厨却常会强调自己“半路出家”、“自学成才”的经历。

“传男不传女”?从奢侈品行业到服务员

虽说是自学成才,但婚后仍保留娘家姓氏的安娜-索菲·皮克的确出身料理世家:在爷爷安德烈的经营下,皮克家族位于法国瓦朗斯的Maison Pic餐馆在1934年就首斩三星。虽然中途被“降星”、经历了大战及人生其他的起起落落,安德烈还是在近40年后重夺三星。

到了安娜-索菲这一辈,年长她十岁的大哥被寄托了继承家业的重任,而从小目睹父母辛劳经营的安娜-索菲也乐得自在,先是前往巴黎商校读奢侈品管理、并四处游历。

不过23岁那年, 她还是打算“定下来”、返乡随父亲学艺。然而就在这一年的秋天,父亲雅克因动脉瘤破裂而猝然离世。餐厅重担落到这对兄妹身上,而当时没有任何后厨经验的安娜-索菲也经历了段“六神无主”的日子:“父亲的团队已跟了他十几、二十年。没人会把我放在眼里、也没人真想看到我在厨房里晃悠。我没勇气去改变现实,于是就在餐馆帮帮忙、当服务员。”

“自学成才”的秘诀

父亲雅克去世后3年,Maison Pic餐厅被降为二星,安娜-索菲的丈夫还与她的哥哥就发展方向产生分歧。又过了3年,哥哥离开了世代经营的餐厅,这几年间的过往想来怕是“不足为外人道也”。自此,安娜-索菲成为经营者,这才真正进入厨房工作。

一开始,这位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女主厨兼学徒在“厨房重地”的地位可谓岌岌可危。她是如何在9年后“逆袭”、重夺三星的呢?

“不走寻常路”

安娜-索菲的“路数”大致可简单总结为——尝试新花样。

首先是选材:安娜-索菲透露,自己会特意避开父亲爱用的传统食材(鱼子酱、鹅肝、松露等),转而在“被忽视”的食材下功夫、挖掘其“潜力”:“比如,相比肉桂棒,我更喜欢用肉桂叶”。又如,她会用更清爽的酱汁来代替传统的浓稠黄油酱(Beurre monté),并尝试前所未有的搭配(如甜菜、伏牛花、咖啡)。

其次,是“驯化”一些“非主流”的味道,研究如何使它们变得 “更和谐”,如苦、酸、咸、烟熏味等。按安娜-索菲自己的话说:“我从小就很挑嘴,我儿子这一点像我,都喜欢那些‘不寻常’的味道,例如黑巧克力、甜菜或鳕鱼肝油、圣多纳特白芦笋等”。

你试过生蚝搭配尖身波旁咖啡、菊芋奶油的组合吗?(图片来自安娜-索菲·皮克的Facebook主页)。

再者是不断“折腾”,以获得繁复的味觉香味层次:以赫里福德牛肉为例,她将牛肉在琴酒中腌制,用利比里卡咖啡豆熏烤,烹饪完后撒上在琴酒中腌制的胡椒,并佐以数种芹菜和德龙省黑蒜调味。当然,复杂调味的前提是不掩盖食材自身特质,形成一个和谐的味觉整体。

赫里福德牛肉(图片来自安娜-索菲·皮克的Facebook主页)。

2012年创建巴黎餐厅La Dame de Pic(“皮克女士”)时,安娜-索菲还专门与调香师Philippe Bousseton合作设计出每道菜对应的香味,再邀食客先尝蘸有对应香料的小面包、从而选出“对味”的菜品。不过这种做法很快被叫停,因为“太超前了”。

女主厨菜单上有什么?

 

据法媒Slate报道,安娜-索菲突破传统的努力是可圈可点的:

例如,在钻研如何更好地运用蜂蜡时,她先拿猪肉“开刀”(低温加热后将猪肉卷入蜂蜡)、又尝试了冷浸扇贝的搭配,但都不甚满意。

终于,她找到了 “对路”的材料——牛胸腺:将处理过、冷却的牛胸腺裹在融有蜂蜡的牛奶中煮,再加入欧石楠蜂蜜和草木犀,以添加苦味与红果香气。随后将牛胸腺再次冷却、在蜂蜡内冷藏一天,以便更好地“入味”。食用时,轻轻一敲这个孩子拳头般大小、光滑晶莹的“小南瓜”,薄薄的蜂蜡壳会应声而裂、袒露出浸润在“牛奶浴”中的粉嫩牛胸腺。

“蜂蜡的妙用”(图片来自安娜-索菲·皮克的Facebook主页)。

又如,安娜-索菲的“保留菜式”、外形像金字塔形青团的Berlingot选用了上普罗旺斯阿尔卑斯省的巴农(Banon)山羊奶酪、黄油、抹茶、小松菜等,食用时再淋上用佛手柑、水芹和生姜等配制的青色酱汁。

安娜-索菲在Instagram上介绍自己的招牌菜Berlingot。

在新加坡开店后,她也尝试使用他国原材料做酱汁,如日式高汤、清酒、普洱茶等。

新加坡餐馆“因地制宜”的餐前小品(图片来自安娜-索菲·皮克的Facebook主页)。

例如,2018年的招牌菜龙虾大餐就用上了高汤这种更清爽的调味品:用龙虾黄油烤制蓝色龙虾,加入略微烟熏的红果配日式高汤,再佐以伏牛花樱桃酸辣酱及黄色甜菜。

“龙虾大餐”(图片来自安娜-索菲·皮克的Facebook主页)。

不过,虽然“自学成才”、“另辟蹊径”是她的标签,但她也总会在采访中强调家学渊源:“即使父亲跟我说经验买不到、难以传授,得靠自己实践,但我仍觉得这种传承非常有美感”。

例如,她重新制作了致敬祖父和父亲、“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的松露酥皮盒子(Chausson aux truffe),这像极了法国人天天到面包店买的苹果酥皮盒子,大块松露的香气渗入层层面饼中:“我们对家庭生活一直采取非常简单的态度,但也必须承认,有些事物真的是非同寻常——比如我祖父发明的这道甜点,后来一直被很多主厨效仿”。

2016年,安娜-索菲在老家开了以祖父名字命名的小酒馆——“安德烈(André)”。和自己的创新餐厅不同,这家酒馆完全主打传统法国菜:黎塞留(Richelieu)布丁、螯虾焗烤干酪、德龙(Drôme)鹌鹑、皇后酥(bouchée à la reine)、漂浮之岛(Ile flottante)、南蒂阿酱(Nantua)等。

安娜-索菲在脸书安利安德烈小馆的鸡尾酒,邀请大家来坐坐。

管理团队的特别办法

和“另辟蹊径”选材一样,安娜-索菲也把后厨渐渐“整顿”成她喜欢的样子。在她的餐馆,人们可通过透明玻璃隔窗看到厨房,而这是因为“在后厨,有些承压能力不好的员工会把压力转嫁到同事身上,我可受不了这点” 、“在知道被他人关注时,人们就会更注重自己的举止、从而对他人保持尊重的态度”。

不过一开始,她也试图模仿“男性权威”管理风格,但很快意识到这种“大喊大叫”的高压模式和自己不兼容:

“起初我以为一定得靠大声吼才能管好团队,但这种做法几乎让我病倒……要想让员工尊重我,也并不一定非靠这种态度不可……我还是尽量雇佣能保持冷静的员工,也一直希望能改变厨师群体给人留下的‘大男子主义’、‘大老粗’的固有形象”。

为何团队80%是女性?

据法国Crédoc2015年的数据,虽然93%家庭由女性掌勺,但只有25%职业厨师为女性。正如一开头提到的,处于行业顶层的星级女主厨比例更低得令人心颤。

安娜-索菲也承认“女主厨不易做”:“在我们所处的社会,女性从事这一职业仍然比较复杂……虽然越来越多主厨团队里都有女员工,但不可否认的是,大男子主义、厌女症等现象依然存在”。

不过在此前的20多年间,她并没有特别关注这个问题,而是一心试图“忘记自己是女性”、 努力“被男同行认可“:“我告诉自己:你是一个女人,[因此]你必须努力钻研自己的特色,才会被男同行认可。”

在2012年的采访中,我们仍可以看到这位主厨在男女平等问题上措辞谨慎、全无钻研厨艺时的先锋性。例如,当被问及是否感到“对其他女性有榜样的责任”时,她回答:“我不知道……如果我能够向某些人证明,一切皆有可能,那是更好的。不过,这不是我的目标。在‘女人’这个身份之前,我首先是位主厨”。

事实上,要等到参与录制2017年纪录片《寻找女主厨》后,她才开始对其他女性从业者的普遍困境有更强烈的感受:“在法国,大家好像不太乐意去谈论女性在融入‘男性’行业时遇到的困难。”此外,她还和培训过的女员工建立了“越来越牢固的联系”,一些虽然离开了她的团队、但还会联系她寻求建议:“我渐渐意识到,她们所遇到的困难,与我当年的处境非常相似。”

有意思的是,安娜-索菲的团队中高达80%是女性,这是否算她对女员工的“优待”呢?事实上,虽然强调“并没有特别照顾“,但说起女员工的优点,安娜-索菲也是滔滔不绝:

“当然,刻板印象总是存在的,比如说女人没个性、没想法、性子软绵绵、或者没创造力……我刚入行时都听过这种话,而且还是从甜品主厨嘴里说出的! 但事实上,即便不是 ‘女权主义者’,女性是有勇气的。 这种勇气不是想要让人震惊的大胆……而是更有趣、可培养、可塑造的胆识”。

这位个子娇小、性格温和的大厨一碗水端平地总结道:“虽然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但女性与其说是[和男性]相对立、不如说是互补”。

当然,三星女主厨也有自己的“偏见”,那就是“女性还额外具备一种带着谦逊特质的细腻”,并且“女性的味觉也非常敏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