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江子校长谈《孔乙己》(含众人观点)

2019-03-04  本文已影响0人  弱德之美

江子校长:

形式分析,典型文本的处理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在理解文本之后,我们才能够进入到义理的层面,进入到重大的文化主题,文化母题的层面来剖析。在经由典型上升到经典的这个过程中,一定要逻辑清晰。鲁迅的价值到底在哪里呢?我没有读太多的鲁迅的作品,但是我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领会,我觉得鲁迅之所以要塑造孔乙己这样的形象,他是想以一个知识分子的堕落形态来说明文化的堕落。鲁迅是在用最尖酸刻薄,最冷静的方式来批判我们堕落的文化。但是,这恰好也是对我们的民族,对我们的文化的一片拳拳之心。我觉得,这可能是鲁迅最最复杂的精神世界。就是说,鲁迅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形象的目的和价值到底是什么?我觉得,只能从这个角度去理解。

孔乙己是个知识分子,但是他是一个堕落的知识分子。中华文化,辉煌灿烂,但是对不起,在那个特定的时代,中华文化所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堕落的形态。所以,鲁迅才想要一把火烧掉。如果从经典的角度来谈的话,整篇文章的分析都应该围绕在这一点上。

我们从哪里能看出来孔乙己是知识分子?仍然还是个知识分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它是堕落的?我们说孔乙己还是一个知识分子所谈到的所有点都是外在的,也就是都是从外在形式,从壳来看,孔乙己还是个知识分子。但是,中国知识分子内在之精神风骨荡然无存,什么都没有。这是孔乙己的形象,而这也正是中国文化在那个特定时代的堕落。这一点,也正是鲁迅之所以去大加批判的原因。如果是我来处理这篇文章的话,我可能就会围绕这个核心要点来处理。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孔乙己还是个知识分子;从文中哪些地方,从哪些文字,让你觉得孔乙己不是个知识分子?从文中去找,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可以从文字表面看到的。在这一点上,再往上拔。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应该是什么样的形象?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存在于大地之上?这样,我们才能帮助孩子理解孔乙己这个堕落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而理解那个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文化的堕落,从而也就可以理解那个时代,鲁迅他们为什么要高扬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大旗,回到鲁迅本身。我觉得,从文化的角度来理解鲁迅,可能是理解鲁迅的一把钥匙。

如果说鲁迅的文章比较难,我们没有办法直接把它处理成经典的话,那不妨先把它处理成典型,然后再往上拔,处理成经典。

Lily老师:

从可笑,可恨,可悲这三个层次,由个人而至整个社会,层层推进整篇文本的学习。

江子校长:

鲁迅的文章看多了之后,我们便会发现,鲁迅一般是不会对某个个人表达他的恨他的悲,甚至对社会都不会表现出恨和悲。我觉得鲁迅的文章之所以经典,就在于它是超越时代的。鲁迅的经典性,可能就在于它所揭示的是所有文化本身的命运,所有历史上那些辉煌灿烂文化之自身的命运。文化也是有生命的。那些文化英雄们,只是这个文化的代言人。而所有曾经辉煌灿烂的文化,都在历史的风尘中,无一例外的在某个时期会荡然无存。那么,这种深刻的悲,他不是悲某个人,某个世界或某个时代,而是站在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之中而生的那种悲,是大悲,他的悲非常深刻。所以,鲁迅的悲,是对文化的那种必然命运的大悲,并由此追问该何去何从。只不过,鲁迅在何去何从这个点上,他可能并没有找到特别好的道路。

鲁迅,在中国文化的层面上是有大悲的,然后在这种大悲的基础之上,找出路。而且鲁迅的出路,是可以用哲学的方式表达出来的。只是比较可惜的是,鲁迅去世比较早,他给出的路是比较模糊的。所以,好好活很重要。这样,未尽的路才能完成……

说明:个人感觉,《孔乙己》一文,可以从个人角度谈,可以从社会角度谈,可以从文化角度谈,有高下,但没对错,关键是执教者的偏好和驾驭能力。


雅君老师《孔乙己》批注及挑战单思路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表明孔乙己是与众不同的,是异于常人的,是有着自己的坚持与固执的,是异类,加上他的种种看起来可笑的言行,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孔乙己,是个有着自己坚持的勇士,是不甘同流的异类,最后被打断退,最后“不十分分辨”,不妨看做孔乙己的自我放逐,不再坚持,或者说,是理想的孔乙己认清了现实,开始了“与众同”,开始了自暴自弃。对于理想主义者来说,当开始放弃自己的时候,也就是死亡的时候。

文章极为经典,处理起来难度极大,教师通过五个问题,试图带着孩子们一起走进文本,获得启发

一、文中说“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孔乙己为什么(哪些方面)使人快活?这样使人快活的一个人,为什么没有了,别人也便这么过?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文本进行梳理,之后进行概括,无非是孔乙己肖像、外貌、神态、语言、动作、事迹等使人快活。不能仅仅找出这些快活,而且要分析,为什么会让人快活,或者说这些方面,勾动了看客哪根笑神经。这些分析到位,那这一问中的第二个问题就很好回答了,孔乙己就是一个笑话,孔乙己就是一出戏剧,孔乙己就是自导自演了一出荒诞的理想主义者有所坚持而至理想幻灭的人生大戏,作为看客,戏剧间歇,或者戏剧落幕,自然是照常过自己的庸常的日子。

二、文中孔乙己最后一次露面时,说“但他这回却不十分分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孔乙己为什么“不十分分辨”了?

这个问题,涉及前后对比,这里说“不十分分辨”,那前面自然是“十分分辨”,找出来,讨论,对话,结论:一个理想主义者无法用行动支撑自己的理想进而出演了一出荒诞剧,腿折了,理想破灭了,不再坚持了,死期不远了。

三、文章是从“我”的视角来讲述孔乙己的故事的,如果让孔乙己自己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他会怎样讲呢?请从孔乙己的视角重新讲述孔乙己的故事,可以补充或者删除部分情节。

四、你觉得,从“我”的视角讲孔乙己的故事好还是从孔乙己自己的视角讲孔乙己的故事好呢?请表明你的观点,谈谈你的理由。

这两个问题,是一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实践,第四个问题是理论概括。这主要就是一个叙述视角的问题,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大体上,可以这样理解。从“我”的视角,是第一人称;从孔乙己自己的视角,也是第一人称,那同为第一人称,又有怎样的差别呢?“我”可能真实中有着客观,是看客眼中的孔乙己;孔乙己自己可能真实中有着真情,是孔乙己自我心灵的剖析。那到底哪种视角好呢?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过这个问题。

附(来自网络,题目叫《孔乙己的第一人称叙述视角》):

说到孔乙己人们的脑海便会立即映现出一个贫困潦倒却又穷酸气十足,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先生用寥寥几笔勾画便生动形象地出这样一个令人过目不忘的迂腐的知识分子,而孔乙己这深入人心的形象却是通过一个“戏份” 不太多的小伙计这样一个人物展现给读者的。我们不禁要问,鲁迅为何要选择这样的一个人物作为整个文章的一条线索,为何要用从小伙计的眼看周围的人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鲁迅眼中《孔乙己》的地位,女作家萧红曾问鲁迅“先生最喜欢自己的哪篇作品?”先生便回答到“《孔乙己》”。鲁迅曾在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时,又称《孔乙己》等小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1在鲁迅的众多作品中他为何独独偏爱《孔乙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重新阅读领会那个时代的人吧。“视野的关键是视角的独特性”2,在文中的叙述视角是一个十二岁的小伙计,并一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的叙述,这样的设计有何奇特之处呢?让我们跟随着小伙计一起来到咸亨酒店.文章开篇向我们介绍酒店的背景与布局并且将来喝酒的人们严格地划分好了等级,继而又写了“我”来到这里的遭遇,样子太傻,又笨手笨脚所以只能干“一种专管温酒的无聊职务”,而那时“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生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我们可以看出“小伙计”也就是叙述者“我”之所以记得孔乙己,记得二十年前发生的事情,是因为孔乙己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因为二十年前我的身份是卑微低下的,所以那时我的心态里有期望孔乙己来的成分,因为我可以从人们消遣孔乙己的时候得到一种心灵上的安慰而“我”冰冷的叙述语气里甚至没有对孔乙己遭遇的半点同情。二十年前不曾有,现在依旧没有。二十年前年幼的“我”和人们一起嘲笑孔乙己,把孔乙己作为我们的笑料与嘲讽的对象,一方面不论是“短衣帮”“我”还是“孔乙己”都是最底层的贫苦的人,可在这样的环境中孔乙己还是生活在底层的最低处。比如“我”一个被掌柜的很看不上,只是因为“荐头的情面大”才被留下来的逆来顺受的小伙计也是用一种鄙夷的眼光看待孔乙己的,如“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可见当时年幼的我早已被当时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和周围冷漠的人群所同化感染得变成了和“短衣帮”一样麻木而冰冷没有任何感情。一个十二岁的孩子却早已深深地认同了那个畸形社会的游戏规则:对“长衫主顾“毕恭毕敬也未必能换来满意的效果,对“短衣帮”则尽可以“孱水”欺诈,而对于向孔乙己这样的人尽可以肆无忌惮的嘲弄与讽刺。“我”认同了这样的封建等级制度,这样的社会秩序,没有提出任何的质疑,此时十二岁的我早已不是一个“性本善”的单纯的孩子了。我们从“小伙计”的身上尽可以看到,“这吃人的封建礼教”真的是连一个孩子都不放过。这里我们便可以看出这样写作的好处,一方面“我”作为叙述者,在叙述着孔乙己的遭遇与故事,另一方面“我”也是一个被观察者,从“我”的麻木与冰冷又一次的窥探出那个社会的病态与麻木。这个“我”既是事件的旁观者也是事件的参与者,既是社会的观察者也是被别人透过来观察社会的人。毕竟一个十二岁孩子的沦落与麻木不是比任何事实都更能说明问题吗?

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就是“把叙述委托给一个虚构的人物去进行,他本身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3。可是这样虚构的一个人,为何偏偏是那个小伙计呢?为何不是“掌柜的”不是“短衣帮”不是“孔乙己”本人呢?因为“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是一个单一的独立的视角”他们都有自身较大的局限性。而“小伙计”的身份的好处就是他可以利用“职务之便”随意接近任何作者想让他接近的人,去窥探他们的心理世界和精神面貌,从而全方位多角度的反映出当时各个阶层形形色色人们的心理状态而且收放自如,较为自然。比如 “我”虽是被“掌柜的”看不上的一个小伙计,可在文中却也是距离掌柜的最近的一个人了。所以我才可能轻易的就了解了酒店“羼水”的内幕与其对待“短衣帮”和“长衫主顾”的不同,很真实并客观地给读者展示出一个惟利是图的奸商的嘴脸。而这样的内容如果让“短衣帮”或者“长衫主顾”来叙述,从他们的角度一定是片面的带有感情色彩的,这时只有让这个同任何人没有利害关系的“小伙计”来说才会让人觉得真实,可信。另一方面,正是因为我“职业”的便利才能确切地知道“到了年关,掌柜的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了第二年的端午又说”真实地反映出“掌柜的”只惦记着钱,而对孔乙己生死漠不关心的心态。正是因为我这样特殊的身份才能清楚地知道孔乙己每次受嘲弄的具体细节,更加让人感到真实。所以这种第一人称的叙述中“有很多作品中的叙述者知识故事中的次要人物或旁观者,这样的叙述往往客观些。4”同时也正体现了 “上层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5

鲁迅用锐利的笔触独特的是视角真实地向我们展示出了那个冷漠残酷“吃人”的社会丁举人的殴打只是孔乙己死亡的导火索,人们的麻木与冷漠才是促使孔乙己死亡的真正原因。

1《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

2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收获》2000年第二期

3乔治•杜亚美《长篇小说探讨》,《法国作家论文学》第106页

4《文学理论教程》第252页 童庆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5《集外集拾遗•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

五、现在,还有“孔乙己”吗?

让孔乙己走进现实,其实,哪一个怀揣梦想路上奔波的人,没有过“孔乙己”时刻呢?原文中的举人老爷,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成功了的孔乙己的堕落形态;我们历史上的贤相能臣,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成功了的孔乙己的积极形态。当理想和现实相冲突的时候,我们怎么办?孔乙己是怎么办的呢?某种程度上讲,孔乙己是一个尝试与现实和解的理想主义者,他渴望维护自己的尊严,他从不欠酒钱,他站着穿长衫喝酒,在现实里,他曾拼命让自己的一点理想灵光不灭,他总是出现在酒馆里,他让自己出现在众人中,他渴望融入众人,他在尝试与现实和解。我们呢?我们有自己的梦想,我们希望自己的梦想照进现实,希望自己为众人接受。那不为众人接受怎么办?在孔乙己的那个时代,一元的时代,不被接受,便意味着死亡;现在,却不同,这是个多元的世界,价值观是多元的,生活方式是多元的,坚持自己,坚持那个为了梦想努力的自己,总会找到自己的同类,我坚信这一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