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台梭利,你了解多少?

2018-07-20  本文已影响21人  豆妈LiLin

蒙台梭利,意大利第一位女博士,罗马大学毕业后在精神病院致力于弱智儿童教育的研究;之后继续学习心理学、教育学、哲学,创立了蒙氏教育法。

蒙台梭利

但遗憾的是,她曾经的爱人另娶她人,她自己的儿子被别人领养。或者也是因此,她不得不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但就她本人来说,哪种生活是她想要的呢…生活有时候的确有太多的无奈,世人看到的,不及千分之一。

-------------------

蒙台梭利教育法之所以能影响整个世界的教育体系,关键在于她总结了卢梭、福禄贝尔等人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形成了自己革命性的儿童观念。

西方人的很多思想和理论,都应该有着很深远的哲学基础,曾有同学建议我先研究一下西方哲学,后来人的很多思想才更容易理解。但其实没哲学基础也没问题,都翻译成中文了,认字就行。

卢梭说:在成人之前,孩子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导致一些孩子要么早熟,成为年纪轻轻的老人;要么早衰,成为老态龙钟的儿童。

“顺应自然的教育必然也是自由的教育”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而教育的任务就是激发和促进儿童“内在潜力”的发挥,使其按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

父母、教师应该仔细观察和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热爱儿童,尊重儿童的个性,促进儿童的智力、精神、身体和个性的自然发展。

在以上指导性原则的前提下,她提出了一系列儿童发展的规律:

儿童的发展有生理和心理两个胚胎期

心理胚胎期是人类特有的,新生儿期就是这个胚胎期的开始,是儿童通过无意识地吸收外界刺激而形成各种心理活动能力的时期。成人应尽量满足儿童的各种内在需要,尽量排除各种不利因素。

儿童发展有敏感期:

在敏感期,儿童能轻松地学会每样事情,对一切都充满活力和激情。如果能以此作为对儿童教育、引导和帮助的参考,效果会更好。

儿童发展具有阶段性:

第一阶段,0-6岁是儿童各种心理功能的形成期;从出生到3岁,是“心理胚胎期”,这一时期儿童没有有意识的思维活动,只能无意识地吸收一些外界刺激;之后是个性形成期,儿童逐渐从无意识转化为有意识,慢慢产生记忆、理解和思维能力,并逐渐形成各种心理活动之间的联系,获得最初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阶段,6-12岁是儿童心理相对平稳发展的时期;

第三阶段,12-18岁是儿童身心经历巨大变化,并走向成熟的时期。

儿童是在“工作”中成长的:

蒙老太太将儿童使用教具的活动称之为“工作”,将儿童日常的玩耍和使用普通玩具的活动称之为“游戏”,她认为儿童的身心发展必须通过“工作”而不是“游戏”来完成。

“工作”可以培养儿童的责任感和遵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儿童独立工作,成人不必给予过多的帮助;儿童在工作中自由地选择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儿童在工作中非常投入、专注,对能够满足内心需要的工作(其实就是喜欢的事情),他们可以反复进行。

对于“敏感期”和“工作”,个人理解不必那么极端和纠结;

先说“敏感期”,其实并不是相应敏感期没引导、学习,就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造成障碍。既然是敏感期,那儿童的表现就会是对相应的事情感兴趣,喜欢什么就引导什么,大的方向就不会偏。就算错过,只不过后面会多花些时间和精力,成效慢些而已。

对于“工作”更是不必特别纠结,尤其是在家庭教育里,仔细看看儿童在“工作”中的行为和需要,只要按照那个原则,所有的活动都可以被定义成“工作”吧。

其实,教育本身就具有很深的文化特色,在国家层面或家庭层面,自有不同的特点。所以人才“与众不同”,才各有各的生活方式。而以上的理解和以后的解读,就具有李氏豆妈的特色,您是鼓掌还是拍砖,随您。

蒙氏的几本书,《早期教育法》和《教育手册》打算放在之后再看,我当它是“术”,先看另外三本:

《童年的秘密》,了解儿童的发育和成长(生理的和心理的),包括智力、秩序感、行走、节奏感、观察力等方面的发育特征。

《发现孩子》,描述孩子的特性,以及如何唤起孩子的学习热情。

封笔之作《有吸收力的心灵》,教育并非“老师做了什么”,而是人类自身自然而然发展的结果;孩子的知识不是通过教育得到的,而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吸取经验而来的。

最后的“道” - 卢梭的《爱弥儿》,如果我能看懂的话。

北京的这个桑拿天儿啊,我的这个暑假啊...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