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明月《大师的写作课》,才华是种不幸

舒明月的《大师们的写作课》里,有一篇《我们不能拥有才华,而是才华将我们用作容器》,大致是说一个拥有了才华的人,对他而言并不是一件幸事,反倒是不幸,因为它会一直纠缠你,寄居在你的身体里,而我们反倒受命于它。
是啊。读过这一篇,我一下子就如同找到了知己,不是沉陷在文字里,是沉陷在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思维漩涡里,我竟目不转睛地盯着书好久。我如同对待一个小明星般立即路转粉,甚至搜索起舒明月的经历,还想写点什么记录这一刻的感动。
这本书的后记,讲到了她对写作的情结和经历。她曾是国家公务员,父母一直希望她成为像宋庆龄一样的女子,做官。而她却没法习惯那些言行不一,坐在山珍海味里大放厥词的行为。她的文采也无法让她成为官场上的笔杆子,于是她大胆地辞了职,用她还不错的英文水平找到了一份咨询工作,高薪,而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工作节奏却还是让她无法如鱼得水。最终,她开始全职写作。
这是一个有才华的人经常会遇到的境遇。为什么有才华的人没法在这个世界上体面自在地生活,心安理得地向钱看?
在网络上,我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是写舒明月这个人的。作者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却从小被家长压抑住,她的爸爸是读书人,他觉得写文章这一行当害人,不能让他的女儿碰。于是作者遇到文学都绕着走。但是最后她得了抑郁症,无法正常地工作,她开始在网络上写点文字,遇到了舒明月这样的一些人,每天写几百字,互相鼓励点评,渐渐地,她好起来了。
如果你说你爱写作,想当作家,人们绝不会像听到“我想当老师,想做生意,想当官”这样的想法更支持你鼓励你,好一点的会说挺好的,真有才华。糟糕一点的就会说那哪能当饭吃。还有一部分会一笑而过,意思就是你好幼稚。
所以,很多想当作家的人,其实不用外界压迫你,真正能有勇气直面惨淡人生,昭告天下说我就想当作家的人,太少了。那真的像一个笑话,就连作家本身对一个爱好写作的青年都会劝告他要考虑经济问题。所以当下很多爱好写作的人,都会把它当作一个爱好,一个副业来做。幸好现在的社会很包容,甚至还诞生了一个名词,叫斜杠青年,每一个斜杠青年大概都有一项本领是写作。
而有一些人,就在这样环境中,实现了理想,做了自由撰稿人,可以骄傲地说我主业写作,可以把一切可接手的事物都与写作联系在一起,可以去见更多作家,参加文学沙龙,拓展更多文艺圈子。
如舒明月,周冲,李菁等等。
这三个人都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公职,舒明月放弃了政协委员会的工作,周冲、李菁放弃了教师工作。
一定有人不会理解,这是疯了吧。然而,只有她们知道,这是这一生做得最正确的事儿。
究竟是为什么呢。这就正如文章开始说的那句话,“才华将我们作为了它的容器”,这就是所谓的不幸,一个被才华选中的人,如若无法走向这一行,无法安静地过好一生,它就像一块毒药,一个甩不掉的狗皮膏药,总会在你的人生里跳出来,让你不舒服,让你痛不欲生。
当你作为一个公职人员,坐在接待区内接待百姓,你也许不会做到笑脸相迎,热情似火,但你一定会看不惯你的同事颐指气使,,一脸不耐烦又嫌弃地对待一位不灵活的老人。你一定很疑惑明明以为民服务为宗旨却推脱搪塞的不敢作为行为,你一定不习惯领导酒桌上满桌的阿谀奉承笼罩了真心的滋味。当你作为一个教师或者医生那样受人尊敬的工作,你一定会抱屈于自己的理想得不到施展,你的满腔热血会奉献给与学生,家长和患者之间的周旋中。
当你作为一个企业职工,你骨子里的多愁善感与嫉恶如仇让你没法为了金钱豁掉自尊,你没法忽略价值与成长而空虚地拼命。
所有的共性是,你没法为了文学以外的事情倾注热血。
有这样心情的人,无论你绕得有多远,最终都会走回到文学这条路上。你想放弃它,而它从不会离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