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平行的国土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历史

《北方邻国的启示》2 苏维埃的创新

2017-06-02  本文已影响107人  edbe50528d80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卷入战争,作为协约国成员与德国、奥匈帝国等同盟国作战,战争从1914年开始,俄属波兰、波罗地海三国、西白俄罗斯、西乌克兰相继陷落,沙皇政府陷入军事和政治危机,连绵数年的战争拖垮了沙皇政府。

1917年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政府,成立临时政府,社会革命党人克伦斯基任政府总理。临时政府向英法等协约国承诺继续对德奥等同盟国作战,但是屡战屡败。

八个月后,有卡尔梅克(蒙古瓦刺)血统的列宁和乌克兰籍犹太人托洛斯基率领布尔什维克党,抓住国际战争严重消弱本国政府,人民厌倦战争的大好时机,化国际战争为国内战争,十月革命一举成功,布尔什维克夺取了俄国政权,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建立政权后,经过三年血腥内战,施展铁腕手段肃清“各种反革命分子”,巩固了政权。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布尔什维克成为这片辽阔土地上的新主宰。

布尔什维克党人信奉共产主义。本质上讲,共产主义与民族主义格格不入,共产主义提倡的是国际主义,而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共产主义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断地开导各国共产党:

一旦你们的祖国与他国发生战争,你们一定要与敌国的劳动人民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绝对不要与本国政府一同抗敌作战(《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

所以,苏维埃政府一改沙皇政府“大俄罗斯族”同化策略,开创了一条前无古人的民族治理路线。

苏维埃采取的是联邦制,苏联刚成立时,只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格鲁吉亚、阿塞拜疆、亚美尼亚)四个加盟共和国组成。随着民族识别工作的不断进展,中央政府把每个主要“民族”都与一个固定的地理区域联系起来,为各“民族”组建了各自的“共和国”,新成立的共和国加入苏联。

1924年乌兹别克、土库曼加入;1929年塔吉克加入。苏联的主体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采取的也是联邦制,在其境内也成立诸多“民族”的“自治共和国”;1936年原属俄罗斯联邦的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两个“自治共和国”改为“共和国”,直接加入苏联。

苏联境内大大小小的共和国、自治共和国、自治州、自治区、边疆区都以民族聚集地来划分,以“民族”来命名。苏联以聚集地划分行政区域,又以民族来命名创造行政区域,开创了现代行政史上的先河。鉴于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巨大影响力,二战后的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中国纷纷效仿。

苏联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民族识别。

根据苏联的民族理论,各族裔群体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这一群体是“民族”,还是“部族”,或者是“部落”。当一个“部落”、“部族”进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阶段后,它就成为一个“民族”。苏维埃联盟建立后,政府帮助那些经济较落后的族裔群体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这样所有群体都可以称之为“民族”了,组织专家学者编制了民族体系,识别各民族群体,确定各民族的正式名称,1934年开始,每个苏联国民的身份证上都标有“民族身份”。

苏维埃政府还派出语言学家,帮助那些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民族创造民族文字。到20世纪30年代,苏联政府先后给52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创造了文字。对于一个民族而言,有了文字就能书写传承自己的历史,历史不再是口口相传的传说。清代著名学者龚自珍说:欲亡其国,必灭其史。中外历史经验表明,没有文字的民族更易消亡,比如匈人。

布尔什维克党对少数民族干部与俄罗斯族一视同仁,而且为了帮助民族地区更快地摆脱落后面貌,苏联更强调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作用,建立了一整套制度以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

在民族地区创办学校,建立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出版民族文字教科书。1921年在莫斯科创立“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在中亚塔什干、巴库等地设立分校,同年创办“西部少数民族共产主义大学”,向各民族学员灌输共产主义思想,系统培养干部。这些学校培养了大量知识分子和民族干部。

民族知识分子的增长,带来了民族地区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开办民族语言电台广播、报纸、杂志,整理民族传统文化,用民族语言上演戏剧。民族干部则成为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自治区等民族地区的领导者。

1936年,苏共认为,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在苏联各地区已经占据了绝对的领导地位,通过对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长期培养和对民族主义的批判,各加盟共和国、自治共和国的领导者都是“受到真正的共产主义教育……真正国际主义的共产党干部”。

苏联成立后整体经济水平大大落后于欧洲,其中俄罗斯经济情况较好,相对发达,民族地区经济落后。发展经济,改变地区发展不平衡成为苏联的迫切任务,1923年,在俄共(布)十二大上,斯大林作了《党和国家建设中的民族问题》的报告,专门谈及如何发展民族经济。

1928年第一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实施,“一五”计划充分考虑民族经济发展的平衡问题,在资金、技术和大型工业项目的安排上,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一五”期间,全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89%,而外高加索联邦、白俄罗斯、中亚各加盟共和国、哈萨克斯坦等民族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均超过全苏的平均数,达到300%—500%,大大超过俄罗斯传统的老工业地区。

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斯大林向全世界宣布:

“(在苏联)制造民族纠纷的主要势力即剥削阶级已不存在,培植民族互不信任心理的燃起民族主义狂热的剥削制度已不存在”,“苏联各民族和种族,在全国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方面都享有平等的权利。所以根本谈不到民族权利会受到损害。(苏联)已经一劳永逸地解决了民族问题”。

(未完待续)


过往阅读

《北方邻国的启示》1  引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