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钱方面60后的我是如何与90后的儿子斗智斗勇的
我是1969年出生的,农村长大,后来进城,算在城里扎根了,日子不算艰难,但肯定算不上富裕。我儿子是1995年出生,城里长大。
在消费观念上一直和儿子有冲突,不过回头看看这些年与儿子的交集点,倒是有几点建议给大家。
在父母缺乏眼界的事情上,你必须坚持自己的想法,想办法说服父母。
记得十年前,儿子读初中,喜欢篮球,自然也喜欢耐克球鞋,每年会要求我买耐克的球鞋。我们就认为我们从小也打篮球,在乡下的时候,穿双布鞋不也能玩得很好嘛,干嘛非得买上千元的耐克鞋。
儿子多次以“耐克鞋对脚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来说服我们,都被我们否决。结果初一时有一次脚扭伤了,我决定同意他买耐克,后来仔细关注,发现他穿耐克鞋受伤的次数确实少。从此不再反对他买耐克鞋。
又如我的小姑,曾经在深圳打工,可以入户深圳了。我婆婆却说,跑那么远去干嘛,离家那么远,还是回乡下吧。小姑听从根本不知道深圳是什么样子的父母的话,放弃在深圳继续工作。但是乡下是回去也呆不住的,最后只能在大哥的帮助下在大哥的那个三线城市买了房子,但是没有了工作,只能打打散工度日。
虽然听从父母的意见,表面上看是极其孝顺,但最后自己的日子过得不顺心,既不能给与年迈的父母更好的帮助,还处处让父母更忧心。
世界变化太大,许多做父母的无法跟上这种变化的节奏,他们不了解这个世界,他们做出的决定会与这个世界脱节。所以,当90后的孩子已经工作独立后,在价值取向方面不需要太相信父母的意见,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决定。
盲从父母并不就是孝顺。
在该节俭的方面还是要听从父母的建议。
不管是城里的父母还是在农村的父母,都是节俭的。也就是说60后肯定是节俭的一代人,他们的生活阅历就有着浓郁的年代的烙印。他们这一代人对于品牌的东西肯定没有90后的兴趣。
所以,在日常用品的购买中,建议多听父母的意见,不要在你自己无法承受的范围内乱购置品牌东西,要做到有计划、有比例的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一点上,儿子在购买衣服方面就做得挺好的,从来不追求名牌,虽然他的鞋子认定耐克的,但衣服从来没有穿过耐克的。衣服以舒适和符合自己学生的身份为主,一直比较节俭。
我依然是不赞成预支经济来生活的,只有在紧急情况下才去预支,预支是我们留给自己的最后一个解决困难的办法。欠着债过的日子肯定会压力很大,过得不舒心。任何年代,节俭都是正确的。
做父母的应该相信孩子,给孩子独立做决定的机会。
在如今日新月异的年代,做父母的如果没有时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见识,是极容易落伍的。即便是关心世事和时事,也不一定就能跟上年轻人的步伐和理念。所以既然孩子长大了,就要学会放手,学会信任。
前几天,儿子说他要换手机,以前一直用的iphone6,想换个iphone7,想我支持他6000元。叶警察开始各种意见,一是认为他的手机还能用就要继续用。二是为什么要选择lphone7,用华为也很好嘛……为什么要这么奢侈……
我仔细观察儿子一天后,就直接支付宝划了钱给儿子。我觉得我可以接受他的要求,理由有三点。一是他的lphone6是他实习时自己赚的钱买的,与我无关,最近三年我在他买手机方面确实没有支付过费用。二是选择什么牌子的手机是他的事情,也是由他自己用手机的习惯决定的。三是他实习时用实习工资送过我一部s7edge和老叶一部HTC,我们总得懂得投桃送李吧。四是儿子说工资后一年连利息还我6000元(一年期的理由是他目前在准备毕业论文和wset3的考试,没有时间去做兼职)。最后的一点,我观察一天,他目前的手机虽然可以用,但确实很卡,而且经常会死机。
所以我给了儿子6000元。我相信他的决定是有理由,而且对于他来说是正确的。虽然我个人是绝对不会买iphone7。
消费观与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
90后的消费观是否承载60后的消费观,这会影响他们一生的价值观。其实许多60后的所谓稳重实际上是一种怯弱。比如最早买保险是60后这一代人,当年能接受保险的人现在就受益了。最早敢买房子的人现在也收益了。
如果90后完全接受60后的消费观,可能会与社会脱节,甚至停滞不前。所以有句话说,会花钱的就会赚钱,还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在花钱方面60后的我是如何与90后的儿子斗智斗勇的往期文章:
11个鸡蛋那场爆炸炸碎了身躯却炸不走回家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