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不实际一点?
中国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态度和看法。
举个栗子
“实际”是指:
(1)真实的情况;(2)客观存在的事物;(3) 现实存在的。
这如果不算褒义词,也肯定是个中性词。
然而,中国的语言文化,却让“实际”这个词,带上了一些贬义的意思。
比如说“那个人想问题“太实际了”,
潜台词就是说这个人很圆滑、事故,利益心太重
但实际一点,真的是坏事吗?
不知道多少人就被这个”做人不能太实际”,给害了。
从小大家受到的教育,就是要眼光长远、胸怀远大、不计眼前,
所以我们的选择是“不选择”、“随大流”、“无主见”,
蒙蔽自己的双眼,收起自己的真心。
所以我们天天干着些自己不知道目的,不知道利益的事,
(而且“利益”这个词也容易被当成贬义词)
还坚信着,只要有付出,就会有回报,只要肯努力,就会见成效。
现在还没有回报、没有成效,只是因为时间太短、努力不够、吃苦还少。
中国人历来推崇吃苦耐劳、任劳任怨、无私贡献的精神。
我们也一直以勤劳的中国人自居。
努力没错,努力是实现任何大大小小成就的必要条件——
可惜,不是充分条件。
你很刻苦,很勤奋,我只能肯定,你态度是端正的;
但没有达到最后的效果,对不起,你的努力在我眼里,就是白白浪费的、没有任何价值的付出。
我们都知道80/20定律,我们都知道方向比努力重要,我们也都知道不能用战术上的勤奋代替战略上的懒惰,
但我们还是只是知道。
可是今天,还是普遍存在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
几乎每个人都在变得越来越忙。
朋友圈里,经常都有人在晒深夜加班的照片。
要不是经常熬个夜,要不是周末加加班,
用这些来向领导、向老板、向同事、向朋友表明,我真的有在认真工作。
看看你的记事本或者日程表或者待办任务,那里似乎每天都有无数做不完的的事,
于是我们变得更加盲目,急不可待地去做,没有方向地去做,
做完一件划掉一件,于是又觉得舒服了一些,觉得自己离成功又近了一些。
但很少有人去“实际”地想一想,做完一件事,和做对一件事、做好一件事之间的区别,可以用差之毫厘,谬之千里来形容。
时间,可以说是我们拥有的最宝贵的资源,
时间的机会成本,不是你花时间做完了一件没有价值的事,
而是你再也没有机会用这个浪费掉的时间来做有价值的事了。
如果方向不对,选择不对,投入越多、努力越多,失去的就越多。
《领导力十律》里有一个栗子:
“一群工人在丛林里清除矮灌木。他们是生产者,解决的是实际问题。管理者在他们后面拟定政策,引进技术,确定工程计划和补贴。领导者则爬上最高的那棵树,巡视全貌,然后大声嚷道:TNND,咱们公司的不是这块丛林!!! ”
想想吧,你现在活了多少年,还能活多少年,
剩下这些年里面,除了睡觉、工作、吃饭、卫生、这些必须要做的事情之外,
你还有多少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
用来做你内心想做的事,用来做你感兴趣的事,用来做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事。
从心不是怂,而是真正坦然面对自己。
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是史蒂芬·柯维在《高效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提到的第二个习惯。
以终为始,就是想清楚了目标,然后努力实现之。
所以,工作也好,社交也好,兴趣也好,做任何事之前,搞清楚一个问题再动手:做这个事,我的目的是什么,做完之后对自己对组织对社会的价值是什么?